语文堂教学应渗透人文思想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yuiop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是语文课的灵魂。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在关心自己生存状态的前提下,去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并且努力提高和改善别人的生存状态。如果说科学精神追求的是“真”,那人文精神追求的就是“善”与“美”,它主张一切认识和实践都要充满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比显得更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因此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用人文关怀去观照一切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丽要让社会充满人性关怀,就要从学校开始,从班级开始,从课堂开始。
  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多地重视结果,而忽略教育的过程,升学考试成了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这种浅薄的功利性直接导致了学习目标的混沌,人们一致认为高分才最重要,最后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等等,对于教育者来说,可谓最大的失败。
  值得欣喜的是课改正体现当今社会的需要,不仅对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论的内涵有新的扩展,说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而且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阐述,许多课文的选取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突出了课改的核心理念。
  譬如说,初二课本中的《散步》,就是一篇内涵丰富的人文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通过生活中很平常的小事,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浓浓亲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学会关爱亲人,关爱他人,受到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熏陶洗礼。语文教学,就要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学生辐射到社会中并不断影响这个社会。
  当然,教材只是传道的媒介,要充分体现人文情感,关键还在于教师深入教材,挖掘内涵,将人文思想贯穿在课文的讲授中。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培养情感基础,营造人文氛围
  
  新课标已彻底摒弃了那种纯填鸭式的做法,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一个自由思索的头脑。包括思考的自由、提问的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兴趣选择的自由。每节课前的三分钟,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给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内容,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想。自由的前提是有一个平等的氛围。
  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老师首先应是人文的榜样,课堂上多几分微笑、轻松、民主、平等与尊重,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
  在讲授《散步》时,笔者总是力求使用丰富多姿的态势语,真诚赏识的微笑,透着期盼的眼神,热情鼓励的话语,师生心理上零距离的交往,使学生们的注意度、参与度、思维度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才能够自主,自觉地探索其道,取得最佳效果。
  
  二、教学设计时,更要深入挖掘和拓展教材的人文内容,处处体现人文思想
  
  授课中笔者曾设计以下几个小问题:①你觉得这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关系怎么样?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关系?②你的父母和你的爷爷奶奶相处得怎么样?你有何看法?③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觉得我们生活中应该怎么做?读完补充短文《送小龟回家》你有什么感受?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们的研读,老师的引导,潜移默化地传播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这种人间的至爱情谊以及对自然界一切生灵的关爱是人类起码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以我们要以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那智慧的大脑,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格,宽广的心胸。这样促使学生自觉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每个老师的责任。
  当遇到重点段落时。若是深人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充分挖掘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动态生成,就更能使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华,做到“读中自有真性情,读中自有真人文”。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给学生充满“科学精神”的“业”,更要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这样学生就能够拥有更广博的人文情怀。更加关心社会、国家、世界,那么他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的升学分数,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学会了怎样做人,成为具备人文素养的新一代。
其他文献
孔子说:“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应该说“不迁怒”是每个人都要努力达到的修养,但是古代的闺中怨妇、天涯游子、谪居诗人、悲情离人是管不住自己那不可遏制的情思的。他们把离情别绪、悲苦愁怨迁怒于眼前的春花秋月,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和抚慰。也使“迁怒诗”成为古典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闺中怨妇的思情    古代交通不便,音讯难通
期刊
春天的脚步,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她踏着北国的白雪,她披着南疆的薄雾,她沐浴着东方的细雨,他轻抚着西域的微风,茵茵地向我们走来……  她所走过的地方,就会有莺飞草长,就会有鸟语花香,就会有欢歌笑语,就会有诗情飞扬。  有人喜欢金色的秋叶,有人挚爱火热的骄阳,那茫茫的林海雪原,更是令人情迷神往,然而,人们最爱的还是明媚的春光。  春光咋放,万物更新,2011年元旦、春节相继来临,值此新春佳节之际
期刊
我们看重离别,是因为分离常常会在我们心灵间划上一道伤痕;我们不忘缺月,是因为月光的那一端总有人会为不圆满而叹息;我们怀想未来,是因为总有那么几件不如意的事困扰着现实中的自己……正是面前的点点瑕疵,让我们有了一种生活的真切感,并对未来的美好多了一份憧憬和希冀。  有人说悲剧让人铭记更久,是因为悲剧更容易刻骨铭心,它在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灵上烙上的印记已不是一丝瑕疵,而是一道深堑。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遭遇上
期刊
师: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作文作为语文的“大块头”历来备受重视,“得作文者得语文”,甚至可能得高考。特别是高三的学子非常希望自己的文章赢得高分。但是众口难调,作文要想符合每一个阅卷老师的审美心理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从总体上去把握。只要做到以下四点,我们的高分就能实现。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阅卷感受谈一下看法。  生:曹老师,哪四点?  师:卷面,结构,立意,语言。  生:这四点,我们老师以前也讲过,但
期刊
宋代的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过这样两旬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就是,渠水如此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汩汩流出,不断注入。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要想写得真实感人,富有新意,就要有一个长流长新的源头,那就是生活。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积累,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充实。  平时批阅学生的作文,发现大多作文内容不是题材单一,就是中心不明,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
期刊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1 学生写作心态及现状分析  2004年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的《金山宣言》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作了如下捕述:“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中、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不尽人意反应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约65%的学生把作文当做一种负担,怕写作文:约53%的学生认为写作文最大的困难是“无米下锅”:约58%的学生认为作文形式单一,应试作文多限制思维:约56
期刊
幽默,作为一个美学名词,属于美学范畴,它的确切含义,至今仍众说纷纭。然而无论哪一类幽默,其共性都是具有可笑性,但这种笑绝不是庸俗的说笑,也不是为笑而笑,而是一种有趣的、能打开人们智慧之门的笑。  教师的幽默教学,是指教师能用寓意深刻而又诙谐有趣的语言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适时地进行幽默教学,有利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以下就
期刊
“学贵于思,思缘于疑”。无疑则无思。质疑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当引起广大教者的重视。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而智慧之花的绽放大概就在于遇事应首先问个“为什么”。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设疑问、分析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倘若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创设疑问,那么它将是指引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航标,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兴奋剂,更是开启学生思维
期刊
背景    时下,在许多学校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个误区: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本”简单地理解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多活动、多说话,为了使课堂显得学生活动丰富,有的教师将动画片、课本剧引入课堂,而实际效果只是徒添了笑料而不能引起深思;有的教师不管什么体裁、题材的课文,都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将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只是搞机械式的一问一答;有的教师甚至为了让学生多说话而割舍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环节
期刊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一名教师的不懈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获,而且使其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通过课堂这一开展教学的核心阵地实现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呢?  叶澜教授提出一堂好课要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归根结底就是要回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