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生活活水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yq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的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过这样两旬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就是,渠水如此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汩汩流出,不断注入。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要想写得真实感人,富有新意,就要有一个长流长新的源头,那就是生活。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积累,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充实。
  平时批阅学生的作文,发现大多作文内容不是题材单一,就是中心不明,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就必须走社会生活之路。丰富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加表象储备,拓宽作文的“源”。
  为达到这个目的,笔者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外,主要采取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走社会生活之路的一系列活动,把广阔的社会万象引进教室,把学生引入生活的大门,让他们到那里去捕捉、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读“文”
  
  作文是悟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悟的是内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溜”,悟的便是作文。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课外时间,笔者都要求学生多读有关名家或中学生的文学作品,内容不限,文体不限,从中摘录精彩句子,借鉴新颖有创意的立意构思,模仿有特色的篇章结构。如此这样,在不断地读、不断地悟、不断地模仿、不断地作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寻“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缺少诗意的美感的涌流,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好的事物。一篇好的作文,必须反映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关注百姓生活,体现生活的美。为此,笔者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赏曹州牡丹园、观黄河铁路大桥、游森林公园、访东明炼油厂,让他们欣赏祖国山河的神韵,感受工业发展、城市变化中的美:到田野中采集动植物标本,组织学生野饮,使他们观察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形态、鸟兽鱼虫的习性特点,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寻找大自然的色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而指导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心灵美、行为美的人,寻找建筑美、环境美的物……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接受美的教育。
  
  三、找“爱”
  
  当今学生,从小就享受着父母的疼爱、教师的慈爱、党和政府的关爱。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老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从身边去找“爱”,使其感受到爱的阳光。许多学生在找“爱”中获得了新的感受。学生米振伟,母亲生下他后就抛下了他和父亲去了四川,13年来,他与父亲相依为命,13岁的他需要52岁的父亲打工挣钱供养自己上学。他人校两星期了,从没换过第二身衣服,总是晚上洗,白天穿。有时遇上阴天就暖着潮湿的衣服去上学。得知情况后,笔者就及时发动本班同学和任课老师为他捐款、捐衣物、捐学习用品。利用这个机会,又组织了班内“帮扶活动”,使他打消了辍学的念头,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爱,增强了奋进的信心,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通过这件事,同学们的思想变化很大。之后要求以“爱”为话题写文章,出乎意料,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大增,看到那一篇篇被“爱”打动心灵的真情流露,笔者不禁热泪盈眶。
  
  四、拾“趣”
  
  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也无处不在。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趣,就组织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拾“趣”。如做游戏、诵诗歌、放风筝、编排课本剧……让学生真正从中拾到乐趣。开展小实验、小编织竞赛,到田间捕捉昆虫制作标本,欣赏花草树木作为写作素材……使学生拾到情趣。收集民风民俗、神话故事……使学生拾到奇趣。拾“趣”使学生感到了生活的欢乐,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五、探“理”
  
  如果说读课外书、寻“美”、找“爱”、拾“趣”是了解、观察、体验生活的话,那么探“理”就是感悟生活了。这也是作文写作的关键一步,苏轼教人作文时曾说过:“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已用,所谓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意,此作文之要也”。这就是说。主题是统领材料的东西,这是作文的要领。而文章“主题”来源于生活,潜藏、蕴涵在全部材料或题材之中。因此,在组织学生丰富生活、积累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自觉深入探究于素材之中的“理”。通过“理”,既让学生了解了悠久的历史、受到思想教育,又达到了学生在作文时能正确“立意”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写出源于生活、主题鲜明的优秀文章。
  丰富的社会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有了典型、真实的素材积累,作文时不再愁“无米下锅”。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盎然,题材新颖。主题鲜明,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问君哪得作文法,为有生活活水来”,由此可见,走社会生活之路。丰富学生生活,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通常是分为四步骤:作前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批改、作后评讲。这些步骤有三步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最后两个步骤,多少老师为之所累,却收效甚微,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大多没有从写作中获得乐趣,甚至厌烦写作 。最近,笔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几本有关生本教育的书后发现,如果我们在作文评改中渗透生本教育的理念,将作文评改生本化,以改定教,也许可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期刊
教师常把学生作文的平庸归咎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有限,但事实是学生作文不好的原因存在于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重重的镣铐,学生写出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造,缺乏鲜明个性。作文教学中不见感情,不见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展示,缺少生活真实,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自由写作
期刊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就已经写尽了,所以宋人在词这种文学样式上,使之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繁荣,成为我们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花间”到宋词的过渡  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唐入宋的过渡。在这一阶段,晏殊,欧阳修的创作,主要在于继承,这在两人的作品集(晏殊《珠玉词》,欧阳修《近体乐府》)已看出。张先、晏几道的创作,则已稍露宋人特色,张先创作了若干慢词,
期刊
乡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是一个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而存在的,但长期以来乡土文化没有进入农村学生的学习课程之中,乡土文化本应有的尊严没有得到体现。学生每天学习与现实生活关系并不十分紧密的课程,学生的生活实际被忽略,这对人的尊严构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危害。学习城市化倾向课程的结果是农村学生自己看不起自己乡村人的地位。一方面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专家、出版商、学者、教育家面前地位低下;另一方面,他们
期刊
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运用,往往不太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忽视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的小群体的人文素质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塑造,这直接导致中职学生在人文素养领域的品质和观念缺失,而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和人格教育优势的语文课程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事实上,语文教学的确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只是需要语文教师不懈地努力挖掘。那么中职语文课程在塑造学生健
期刊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学的总纲领,教学设计方案主导着教学的节奏和走向,对学生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设计,从增加信息量、强化思维、扩大交流量、增加课堂活动等角度,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一、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事实上,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掌控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需要进行有效的充实,确保学生在课
期刊
孔子说:“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应该说“不迁怒”是每个人都要努力达到的修养,但是古代的闺中怨妇、天涯游子、谪居诗人、悲情离人是管不住自己那不可遏制的情思的。他们把离情别绪、悲苦愁怨迁怒于眼前的春花秋月,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和抚慰。也使“迁怒诗”成为古典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闺中怨妇的思情    古代交通不便,音讯难通
期刊
春天的脚步,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她踏着北国的白雪,她披着南疆的薄雾,她沐浴着东方的细雨,他轻抚着西域的微风,茵茵地向我们走来……  她所走过的地方,就会有莺飞草长,就会有鸟语花香,就会有欢歌笑语,就会有诗情飞扬。  有人喜欢金色的秋叶,有人挚爱火热的骄阳,那茫茫的林海雪原,更是令人情迷神往,然而,人们最爱的还是明媚的春光。  春光咋放,万物更新,2011年元旦、春节相继来临,值此新春佳节之际
期刊
我们看重离别,是因为分离常常会在我们心灵间划上一道伤痕;我们不忘缺月,是因为月光的那一端总有人会为不圆满而叹息;我们怀想未来,是因为总有那么几件不如意的事困扰着现实中的自己……正是面前的点点瑕疵,让我们有了一种生活的真切感,并对未来的美好多了一份憧憬和希冀。  有人说悲剧让人铭记更久,是因为悲剧更容易刻骨铭心,它在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灵上烙上的印记已不是一丝瑕疵,而是一道深堑。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遭遇上
期刊
师: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作文作为语文的“大块头”历来备受重视,“得作文者得语文”,甚至可能得高考。特别是高三的学子非常希望自己的文章赢得高分。但是众口难调,作文要想符合每一个阅卷老师的审美心理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只能从总体上去把握。只要做到以下四点,我们的高分就能实现。下面我结合近几年的阅卷感受谈一下看法。  生:曹老师,哪四点?  师:卷面,结构,立意,语言。  生:这四点,我们老师以前也讲过,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