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人教社成立70周年 人教社隆重推出

来源 :课程.教材.教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材研究文库》第一辑(12卷)《中国教材研究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是第一套中国教材研究专家大型选集,是中国教材理论和实践研究历程的缩影和写照,也是中国现代教材编写出版改革和发展的见证.《文库》是我国现代教材研究学术成果的集中整理和展示,荟萃了我国现代教材理论研究的精华,折射出我国教材建设和研究专家对教材改革的艰辛探索与奉献.《文库》重在向老一辈教材研究专家和教材编辑出版家致敬,并通过总结经验、理清脉络、吸取智慧和揭示规律,为新时代教材研究和教材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我国教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库》共分三辑,每辑12卷,按教材研究专家分卷,原则上每人一卷.《文库》由郭戈研究员担任总主编.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EAST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以阁下评价性条件反射(EC)为基础对自尊的内隐改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EC处理可以有效增强个体对自我的积极态度,继而提升个体的内隐自尊。自尊可以加以内隐改变;(2)EC处理没有增强个体的外显自尊,可能是自我展示等作用的干扰所致;(3)EC处理可以成功地用于自尊的内隐改变,是内隐自尊的形成和改变研究中一种值得深人探讨的方法与策略。
采用间接隐含共变关系探测(HCD)范式探讨了态度形成的内隐学习效应。被试在学习阶段先后接触唐诗作者知名程度与押韵程度,以及押韵程度与唐诗呈现位置的两种共变关系;在测验阶段以不同位置呈现新的唐诗,结果发现被试的对唐诗评价受到呈现位置的影响,即产生间接HCD效应,而且出现了HCD效应“自我强化”的现象。以主观测量标准考察被试知识的意识性,表明间接HCD效应是一种内隐学习效应。
大学时期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现代大学德育工作的新举措。本文通过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大学生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
操纵不同违例类型(语义单违例、句法单违例、双违例),运用ERPs技术初步探讨了中国大学生二语(英语)学习者英语被动句的心理加工机制。结果发现,句法违例诱发了ELAN和P600,语义违例引发了N400。语义一句法双违例句也诱发了N400与P600,其波幅变化呈非对称性。双违例句引发的P600波幅小于单违例句。双违例引发的N400波幅小于单违例,表明存在句法与语义加工之间的交互作用。结合以往研究发现,表明被动句中语义与句法加工的交互作用更显著,说明不同的句子结构对句子加工有着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考察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包括双孤、单孤和非孤儿童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活事件和遭受来自周围歧视后的创伤后应要(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表现状况,以及认知评价在生活事件和歧视经历与PTSD表现之间所起的作用。采用问卷调查了1221名被试。数据分析发现:(1)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在效度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美国常模,但在临床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美国常模;(2)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类型的儿童在PTSD表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孩,年龄大的和双孤、单孤儿童得分显著高于男孩、
新时代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学科体系、课程论学科体系与教学论学科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统编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本研究对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进行了中文版修订。708名大学生完成了测试,其中136人在两周后进行了重测,并用EMBU作为检验效度的指标之一。采用相关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考察问卷的信、效度。结果表明问卷的四因素结构模型优于二因素和三因素结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在0.90以上;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40—0.851之间,重测信度在0.619—0.765之间,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因此,修订后的中文版PBI具有良
以189名大学生为被试,在开放式问卷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包含4方面内容,78个项目的情绪社会分享公众观正式调查问卷。对210名大学生正式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认为情绪社会分享具有情绪改善、认知应对、人际融洽三类功能,具有传播负效、承载负效两类风险;分享对象的反应促进和反应阻断行为以及分享事件性质和分享限制行为影响分享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会刊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总结教育历史经验,探索教育演进规律,宣传教育事业成就,促进教育学术交流,推动教育史学研究,服务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读者对象师范院校师生、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