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生活背景的数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联系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也可适当地编制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题,使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意义与学习的乐趣,顺利地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数学问题, 这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才能不断强化,数学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例如孩子利用摆小棒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有的把一捆小棒打开,拿出8根,还剩2根,2根与7根合起来是9根,还剩9根。有的先把7根拿掉,剩下10根,再从10根里拿出1根,最后也剩9根。还有的一根一根地数出8根拿走,最后也得到9根。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自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这比教师直接灌输,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
三、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因审题不清,计算失误和书写不规范导致“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等“低级错误”,是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收集到的数学信息要全面、准确,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学生要确保计算准确无误,这是保证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因此,平时的作业都必须要求学生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书写要清楚规范,列式、计算结果、计量单位、答案等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书写。
四、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数学知识发现过程中和思维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数学规律、数学方法,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思考,并借助规律解决问题,使问题解决的策略简捷,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学乘法时,我出这样一组题:
32×2541×2427×18
32×5×541×4×627×3×6
先让学生计算每一题的得数,再让学生比较上下两题的得数,总结出规律。学生通过练习寻找规律而进行数学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对数学问题巧妙变换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有些学生面对老师讲的题目会解答,但是稍微一变化就无从下手了。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精心设计题组训练,巧妙变换条件或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时,本人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学校要在36米长的路一边栽树,每两米栽一棵,如果路的两头都不栽,可以栽几棵?
(2)学校要在周长36米长的池塘边栽树,每两米栽一棵,可以栽几棵?
通过变换,让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确保问题解决的正确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英雄小学)
一、联系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也可适当地编制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题,使学生在亲切、自然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意义与学习的乐趣,顺利地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大量的数字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数学问题, 这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才能不断强化,数学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例如孩子利用摆小棒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有的把一捆小棒打开,拿出8根,还剩2根,2根与7根合起来是9根,还剩9根。有的先把7根拿掉,剩下10根,再从10根里拿出1根,最后也剩9根。还有的一根一根地数出8根拿走,最后也得到9根。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自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这比教师直接灌输,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
三、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因审题不清,计算失误和书写不规范导致“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等“低级错误”,是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收集到的数学信息要全面、准确,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学生要确保计算准确无误,这是保证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因此,平时的作业都必须要求学生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书写要清楚规范,列式、计算结果、计量单位、答案等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书写。
四、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数学知识发现过程中和思维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数学规律、数学方法,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思考,并借助规律解决问题,使问题解决的策略简捷,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学乘法时,我出这样一组题:
32×2541×2427×18
32×5×541×4×627×3×6
先让学生计算每一题的得数,再让学生比较上下两题的得数,总结出规律。学生通过练习寻找规律而进行数学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对数学问题巧妙变换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有些学生面对老师讲的题目会解答,但是稍微一变化就无从下手了。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精心设计题组训练,巧妙变换条件或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时,本人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学校要在36米长的路一边栽树,每两米栽一棵,如果路的两头都不栽,可以栽几棵?
(2)学校要在周长36米长的池塘边栽树,每两米栽一棵,可以栽几棵?
通过变换,让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确保问题解决的正确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英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