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英语课程教材是语言教师向学生传递语言与文化的工具,是课程教学的结构化载体。本文运用语言学习和教材编写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分析了课程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根据输入假设理论、语言交际理论、人文教育和思辨能力理念对基础英语教材的设计理论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基本教材设计模式,并为当前教材编写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研究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依据课程自身全面的内容、较高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的相当大比例以及对整个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清晰地把基础英语课程放在整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活动的传播中介。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的课堂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材编写的优劣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基础英语课的重要课程地位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性教材来实现课程内容的教授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基础英语课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材来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译技能?同时也能通过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观、思辨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整体“人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新时期深入探讨基础英语教材的编写研究,从教材编写依据、编写模式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加以探讨,为今后的基础英语教材编写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基础英语课程新定位与教材设计的关系
重新审视基础英语在英语专业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地位,将有助于我们为基础英语教材找到较为合理的设计模式。依据新大纲,基础英语课程是一门既包括语言技能训练,也包括语言知识学习的综合课程,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篇章学习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基础英语课程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价值观、文化观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注重学生体验学习的情感培养。
显而易见,基础英语课程的设置不是为了重复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而是以“语义”或解读文本“意义”为目的,通过对语篇意义全方位的深刻解读,全面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韩敏中,2000)。因此,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的设计应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重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变性,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课文学习,既能全面掌握语言技能,又能提高思维能力,在课文主题思想的指引下,逐步学会体验和思考认识主、客观世界。
二、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理论依据
文秋芳(2002)提出了高校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三条重要原则:1. 以“人的发展”为依据;2. 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3. 充分体现我国外语教学的特色。结合这一思路,笔者依托语言学研究理论和二语习得规律,从输入假设理论、语言交际理论以及人文教育理念和思辨能力培养等角度全面探讨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1.输入假设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1981)的输入假设理论指出,理解是接受输入的前提,“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语言的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同时,输入材料本身和输入的方式会影响到情感过滤的结果和输出的质量。Krashen还认为,语言的输入必须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或至少与学习者的生活相联系。据此,基础英语教材设计要注重课文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保证学习者能获取足够量的语言信息输入。同时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降低焦虑感,减少输入材料进入语言习得机制的障碍。
2.语言交际理论
语言交流理论倡导语言教学过程交际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在突出交际教学法的同时,采取语法、翻译、句型等多样教学法,全面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基础英语教材的设计首先要遵循交际法理论,重视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口头语言信息表达能力,还应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注重有效促进口笔语表达能力的协调发展。
3.人文教育理念和思辨能力培养
新大纲明确指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2000)基础英语教材的设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内容编写和任务设计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教育理念,通过优秀语篇学习,将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学习者人文素质、提升学习者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英语教材内容设计要有“思想含量”,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韩敏中,2000),教材内容能突出创新思维理念,引发学生对人类环境、社会、历史和自身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语篇内容涉及的这些内容需要学生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去推理、想象、理解和思索,可以有效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基础英语教材编写设计模式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材设计模式首先要遵循二语习得的规律,以语言学研究理论为基础;其次,教材的结构组成部分提倡以主题为主线安排课文和扩展材料,从而使语言输入信息能够反复循环并相互关联,在选择语言材料时要突出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再次要突出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信息及应对文化差异的对策,帮助学生树立语言交流中的文化观。
基于上述理念,笔记提出基础英语教材编写的宏观和微观设计结合模式。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的宏观模式包括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即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的主题框架和单元课程的设计模式。基于相应的教学指导大纲,教材编者设定教材编写的主框架结构。在主框架结构中,关注语言知识结构系统与主体选材内容的关系,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单元课程的组编方式,科学合理系统地编排的各个单元的语音、语言、语法、阅读、写作乃至语言文化知识学习和学习任务设定等。微观设计模式指的是对各单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设计和练习语言和培养思维活动的设计。基础英语教材的单元课程组成部分都不外乎由课文、词汇、练习等构成,但各类微观设计活动都会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单元课程的教学子目标与教材的教学总目标的设置不同而而变化。因此,基础英语教材的宏观和微观设计结合模式可以保证程教材的使用效果,促进语言教学和语言知识的产出结果。 四、完善当前基础英语教材的方法
基础英语教材的编写和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原则,服务并促进学习者能力和心智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基础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依据,应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学习者通过形象生动的课文学习,在课文主题思想的指引下,学会体验和思考认识主、客观世界。
当前基础英语教材编写实际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需求,寻求教材在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注意教材语言内容覆盖面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要使教材内容反映各个学科知识领域的最新信息,即做到语言形式与内容、语言技能与知识思维、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培养并重,融语言知识、技能、文化、人文、科技于一体,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教材概念已经不局限于纸质教材,一套立体式的教材除了应提供纸质教材外,还应该配备与之内容衔接、教学目标一致的光盘、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网站,作为对纸质教材的补充,并同步对纸质教材所涉及的主题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诚然,英语专业基础教材的研究与设计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基础英语教材建设如何更进一步发挥好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外语人才的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的讨论,推进当前英语教材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P.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2]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韩敏中.北大英语精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文秋芳.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外语界, 2002(1):17-21.
作者简介:丹金(1982-),男,江西九江人,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注: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年院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2010-003)成果。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研究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依据课程自身全面的内容、较高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的相当大比例以及对整个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清晰地把基础英语课程放在整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活动的传播中介。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的课堂活动的依据,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材编写的优劣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基础英语课的重要课程地位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性教材来实现课程内容的教授与培养目标的实现。基础英语课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材来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交际能力和听说读写译技能?同时也能通过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文化观、思辨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整体“人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新时期深入探讨基础英语教材的编写研究,从教材编写依据、编写模式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加以探讨,为今后的基础英语教材编写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基础英语课程新定位与教材设计的关系
重新审视基础英语在英语专业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地位,将有助于我们为基础英语教材找到较为合理的设计模式。依据新大纲,基础英语课程是一门既包括语言技能训练,也包括语言知识学习的综合课程,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篇章学习来完成的。除此之外,基础英语课程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价值观、文化观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注重学生体验学习的情感培养。
显而易见,基础英语课程的设置不是为了重复听说读写的技能培训,而是以“语义”或解读文本“意义”为目的,通过对语篇意义全方位的深刻解读,全面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韩敏中,2000)。因此,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的设计应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重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变性,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使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课文学习,既能全面掌握语言技能,又能提高思维能力,在课文主题思想的指引下,逐步学会体验和思考认识主、客观世界。
二、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理论依据
文秋芳(2002)提出了高校英语专业教材编写的三条重要原则:1. 以“人的发展”为依据;2. 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为依据;3. 充分体现我国外语教学的特色。结合这一思路,笔者依托语言学研究理论和二语习得规律,从输入假设理论、语言交际理论以及人文教育理念和思辨能力培养等角度全面探讨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
1.输入假设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1981)的输入假设理论指出,理解是接受输入的前提,“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语言的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同时,输入材料本身和输入的方式会影响到情感过滤的结果和输出的质量。Krashen还认为,语言的输入必须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或至少与学习者的生活相联系。据此,基础英语教材设计要注重课文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保证学习者能获取足够量的语言信息输入。同时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降低焦虑感,减少输入材料进入语言习得机制的障碍。
2.语言交际理论
语言交流理论倡导语言教学过程交际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在突出交际教学法的同时,采取语法、翻译、句型等多样教学法,全面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基础英语教材的设计首先要遵循交际法理论,重视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口头语言信息表达能力,还应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的设计要注重有效促进口笔语表达能力的协调发展。
3.人文教育理念和思辨能力培养
新大纲明确指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2000)基础英语教材的设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内容编写和任务设计体现语言教学的人文教育理念,通过优秀语篇学习,将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与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学习者人文素质、提升学习者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英语教材内容设计要有“思想含量”,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韩敏中,2000),教材内容能突出创新思维理念,引发学生对人类环境、社会、历史和自身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语篇内容涉及的这些内容需要学生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去推理、想象、理解和思索,可以有效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基础英语教材编写设计模式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材设计模式首先要遵循二语习得的规律,以语言学研究理论为基础;其次,教材的结构组成部分提倡以主题为主线安排课文和扩展材料,从而使语言输入信息能够反复循环并相互关联,在选择语言材料时要突出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再次要突出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化信息及应对文化差异的对策,帮助学生树立语言交流中的文化观。
基于上述理念,笔记提出基础英语教材编写的宏观和微观设计结合模式。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的宏观模式包括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即教学大纲、教材编写的主题框架和单元课程的设计模式。基于相应的教学指导大纲,教材编者设定教材编写的主框架结构。在主框架结构中,关注语言知识结构系统与主体选材内容的关系,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设计单元课程的组编方式,科学合理系统地编排的各个单元的语音、语言、语法、阅读、写作乃至语言文化知识学习和学习任务设定等。微观设计模式指的是对各单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设计和练习语言和培养思维活动的设计。基础英语教材的单元课程组成部分都不外乎由课文、词汇、练习等构成,但各类微观设计活动都会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单元课程的教学子目标与教材的教学总目标的设置不同而而变化。因此,基础英语教材的宏观和微观设计结合模式可以保证程教材的使用效果,促进语言教学和语言知识的产出结果。 四、完善当前基础英语教材的方法
基础英语教材的编写和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原则,服务并促进学习者能力和心智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基础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依据,应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学习者通过形象生动的课文学习,在课文主题思想的指引下,学会体验和思考认识主、客观世界。
当前基础英语教材编写实际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需求,寻求教材在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注意教材语言内容覆盖面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要使教材内容反映各个学科知识领域的最新信息,即做到语言形式与内容、语言技能与知识思维、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培养并重,融语言知识、技能、文化、人文、科技于一体,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教材概念已经不局限于纸质教材,一套立体式的教材除了应提供纸质教材外,还应该配备与之内容衔接、教学目标一致的光盘、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网站,作为对纸质教材的补充,并同步对纸质教材所涉及的主题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诚然,英语专业基础教材的研究与设计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基础英语教材建设如何更进一步发挥好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外语人才的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基础英语教材设计的讨论,推进当前英语教材的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P.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2]Wid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Skehan P.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韩敏中.北大英语精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文秋芳.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重要原则[J].外语界, 2002(1):17-21.
作者简介:丹金(1982-),男,江西九江人,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注: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年院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2010-0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