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2011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了它具有培养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任务,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应具备的情感性特点。只有处理好情感构建、把情感熏陶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去,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开发,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是高中语文教学走出低迷的必经之路。要使教学鲜活起来,必须激活语文教学的各要素,而情感就是激活语文教学各要素、唤醒学生的有力武器。教师、学生、文本都可以通过情感得到激活。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敏于思考、乐于学习。语文作为母语,她的各个知识点本身都是洋溢着生活气息、充满情趣的,只是进入我们的教学后,才被我们肢解得枯燥干瘪,导致我们的教学也变得死气沉沉。如果课堂充溢着良好恰当的情感,让情感渗透到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中去,则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有了自己主体的情感,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思维活动就会更活跃,理解评价知识也就会更加积极,教学效率也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那么如何加强情感教学泥?情感是复杂的,情感教学的方法也必然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但也可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构建好课堂情感。
  
  教师要切实贯彻新课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把课上生动,这是情感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在吃透文本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感情,借助优美丰富的课堂语言,或朗读、或讲析,都要感情充沛,以激情再现形象、意境,再现出文本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发起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心向往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一篇饱含深情的美文,文章通过精妙的细节渲染,表达了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深沉情感。文中感念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一节,文字虽然直白,情感却浓得欲滴。我在让学生感受文段的基础上,先指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展开定向想象,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或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母亲深厚的爱;再用点评的方式进行阐发与评价:母亲匆匆过世后,我才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时他才真正理解到了母亲深沉的爱和她那无法弥合的痛苦;这时他才悟到上帝早早召回母亲“也许是对的”,因为她的心太苦了,“召回”是让她解脱。这浓浓的母子情,还有谁不被感动呢?在亲切平和的气氛中,就实现了心灵的沟通对话,构建起课堂情感,达成健康情感的熏陶。许多同学学了这篇文章后,写出了很好的感恩作文,真正受到了如何做人的教育。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感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它形象生动的图、文、声、像兼容的优越性走进课堂,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包罗万象,能让学生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能迅速营造气氛、唤起学生,让学生“披文入情”,形成燃烧的共鸣情感。如教学《致橡树》时,在由低沉缓慢逐渐高昂激越的音乐声中,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地展现出自豪的情感。导入《虞美人》时,可演示江水图、废都金陵图、春花秋月图等,并配以哀婉的音乐及解说,让学生通过视听很快融入凄凉悲伤的氛围中,轻松地理解诗词的情感。老舍的《茶馆》只读文本,学生则会感到枯燥,人物众多,又有时代的隔膜,学生一时很难进入情感场。可先组织观赏《茶馆》全剧,从整体上了解人物的命运,感受时代的黑暗,理解人民与时代的冲突,很快唤起了学生对正直善良人惨遭厄运的同情心,把情感提到高潮,激起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从而在激越的情感中深刻地理解了剧本的主题,使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我还针对当今学生人多感情脆弱、意志不坚、刻苦性差的现状,要求他们上网查阅、收集战争年代的故事,并进行交流,不仅使他们情感得到了有效熏陶,还使他们受到了勇于战胜困难的教育。
  
  三、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真切体味情感的魅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要形成深厚的情感积淀,是断然离不开生活的。根据大语文教学观,应尽量把课本知识扩展到生活中去。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课本人物;可把写作放到社会生活这个大课本、大课堂中去,鼓励学生投入到自然、社会的怀抱中去,参加些社会实践、搞点社会调查,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世界的多彩,无疑是激发情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比如学习了《陈奂生上城》后,要求学生先调查、寻找家乡的陈奂生,再写出感受。学生情绪高涨,热情洋溢,在愉快的活动中既巩固了读,又锻炼了写,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说,情感教学是激活知识、活跃思维、培养兴趣、提高素养的好途径。当然,愉快的情感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并不轻松。“梅止于酸,盐止于咸”,恰当地调控好教学情感,无疑是对教师素养的严峻考验。但只要我们不断加强教学的情感性,努力增加教学的情趣和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熏陶,那么,“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刘德荣,教师,现居四川会东。
其他文献
诗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着生活。诗是缘于表达而产生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歌咏之。”(毛诗序)数千年来,诗一直是文学之起始与正宗,也是文学之轻骑,语言凝炼,词约意丰。  词虽则形式上与诗有别,称作“诗余”,有“词为艳科”,“别是一家”之说,但实际上词乃诗之变体,本质上则是一致的,往往并称之,我国有诗词之说。  “诗言志”。《庄子》和《荀子》里都提到过这一命题,《尚书·舜典》亦云:“
湖水揉碎  一只翅膀折返天空  被热闹点燃之后  灰烬上是孤独翅羽  有时候,谁让我  要吞下一颗烫心的子弹  含着它,想阻止春天雷和闪电的诞生  我的无奈是手纹里命运  面对湖水,要伤就伤我的心吧  时刻拥抱天空的空  和它有重量的眼泪  一个湖的心思没一个人的心思大  因为向往永远是思念的N次方  寻找童趣  常常回放电影  自导自演的  第一幕便是左手拉着大弟  在土房子前后,在田间地头  
提出诉请,祈求天空  仍不见变换体温  我躲在它麾下说风凉话  “你们狂热,我独冷静”  你们欣喜飓风到来  我偏爱谎言不断地倾泻  洒下的碎银……  是我洗涤伪装的说辞  其实这个时刻  正是需要暴雨莅临的场景  一切杂乱无章地骚动  或将得到解围  我虔诚地双推窗帘  摘下面具——  隆重迎接它赤裸裸地  撞击而来!  银杏,一只丹顶鹤  我不懂得的,銀杏懂得  它知道把金黄的火焰  化成慰藉
诗友来访,说要去看看杨店村的湖水  四处碰壁之时  不如去郊外  去一棵乌桕树下  醒悟一面湖水  哪怕湖水并不使用人类的语言  湖水并不理会  人类的傲慢和偏见  它寂静啊  实在对得起世上的颠簸  它清明  容得下这颗困顿之心  伏案填写一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偶得  没有主义没有雪,只有一脚潮湿的虚空  仿佛是陡然来到四十岁  哦,不,为了幽居湖水一侧  我记得我造舟我划桨  为了理解罗伯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然而,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说,可能是受到
现在是月光的时刻  那只象驻足聆听波涛的声息  窸窣虫鸣  象鼻以无声的破空应和  如利刃出鞘,如机枪的火舌  空洞的象牙刺向天空  银色更深了,潮水便愈加轻柔地  拂动象耳,一句祈祷落在林中  钢琴已经停下,月光花朵一般碎落满地  她凝神如花上之蝶,依旧听着浪花  深深浅浅的灰色  我  学会更好地开成一朵  深埋的金檀木,学会如何微笑  当你拈起月辉朝我走来  学会刻舟,在曾坠落的水域  反复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但是随着电教器材进入课堂,教师范读课文越来越少。很难见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教师的范读。    一、通过教师的朗读,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语感”,反
北风里  落日的余温,照亮水之湄的记忆  漂泊的往事,目送一江愁绪  桥下两三片帆影,敞开胸襟  逆水而上  风,抹平它额头的皱纹  生活的叹息揉进桨声里  打捞一尾鱼的律动  暮色苍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咀嚼这句抽象的理念  我的诗站在北风里  兀生些许疼痛  腊月  三九天,一些生硬的意象  拎着灰暗的面孔开始排列  比如一剑封喉的渠水  比如脱去秋装的村树  比如寂静
一  人生者,我们的人生,我们不体验,谁体验!  命运者,我们的命运,我们不主宰,谁主宰!  试卷者,我们的试卷,我们不解答,谁解答!  语文课堂,我们的领地——  我们不读不写,谁读谁写!  我们不听不说,谁听谁说!  我们不思不想,谁思谁想!  学好语文,实现人生壮丽理想!  学好语文,书写美好人生篇章!    我们是一群学语文的孩子,  我们是一群爱语文的孩子,  我们是一群本来就有思想的青
湖北省示范高中——黄梅一中素有“鄂东明珠”的美誉。近年来,该校立足实践,兼容并蓄,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特色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改革强校”的办学思路,构建了学校管理人本化、教育教学生本化、课程改革校本化、教育资源优质化的发展战略,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日趋鲜明,成为一所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县级高中。暮春时节,我们走进这所具有百年光荣历史的鄂东名校,采访了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