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浸润爱国心,培养爱国情

来源 :四川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_H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还担负着涵养学生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优化教学设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更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其他文献
“阳光”应该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精神,更是应该是教育的追求。长期以来,巴中市巴州区第七小学校坚守阳光教育的初心,践行阳光教育,构建幸福校园,把“阳光”紧紧黏贴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努力引导学生阳光向上,健康成长,努力涵养学生健康活泼、自强自立、合群合作的人格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创造性地从六个维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引导学生爱组织、爱国土、爱国粹、爱国人、爱国史和爱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奋发图强,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隆昌市第一实验小学坚守“让学生度过金色童年,让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办学理想,以“积学养德,臻于至善”为办学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尚扬个性发展,通过实施阳光管理,打造阳光教师,构建阳光课堂,落实阳光德育,培养阳光少年,逐步形成了“阳光教育”特色,打造出了阳光校园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学校要分级、分层梳理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评价策略,在传承红色基因、帮助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等方面下功夫,不仅要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CIPP模式认为教育评价更大的作用应该是为后续的教育决策和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CIPP的名称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词第一个英文首字母的缩写组合。背景评价主要是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的对象及其需要。输入评价指的是对实现课程目标需要的各种条件、可获取的相关资源、相应的程序设计以及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的评价。过程评价侧重于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全面记录,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一定的检查和监督,促使课程在开展过程中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受益。结果评价主要考察课程对
新时代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学校为主阵地,充分联动家庭和社区,运用多种途径和策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精神相融合,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情怀。一、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专题课程以少先队活动课为载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专题课程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遵循由浅入深、从熟悉到陌生、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践行的原则,并参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制定从一到六年级少先队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策略。
“内容为王”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优质的内容和新颖的表达形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实践过程中的创新之举。教师要以“内容”为导向不断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心的认同度。一、“内容为王”及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感染力的基本内涵内容为王这一原则多在传播学中被应用。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几个维度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化学家庭实践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像化学家那样探究,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源于生活,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强调牢抓少年儿童的思想意识,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把爱国主义融入课堂,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根植于少年儿童的头脑。将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参考国家关于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新时代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为六个大板块--“六爱”:一年级的爱少先队教育、二年级的爱国土教育、三年级的爱国粹教育、四年级的爱国人教育、五年级的爱国史教育、六年级的爱国体教育。以“六爱”为内容,学校开发了
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智能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手机已经成为生活的重要工具。对价值观、是非观正在形成的学生来说,手机为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但是,有的学生对手机信息不辨真伪,沉浸在网络虚拟的游戏、短视频中。学生如果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导致分散学习精力,造成近视、脊椎弯曲等疾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是学校、教师、家长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