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ab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师生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教师与文体对话的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和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段对阅读训练有如下规定: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理解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能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语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以上课标规定中出现了“语感”、“理解”、“体验”、“体味”、“感悟”等词语,它实际指对学生将课文的语言描绘、教师的点评感知转化为学生个体具体形象感觉方面的能力作出的要求,即语感能力方面的要求。正如人们常说的打球要有球感,跳水要有水感,下棋要有棋感……一样。
  
  一、整体认知,感受“语感点”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某些教师常常先从课文中“挖”出一段话,再以缩句的方式省略掉句中能够体现描写特点的片断,让学生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省略掉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需要重点分析,尤其在朗读时要重音读或变声读等等做法。从语感培养的角度来讲,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因此,应注意让学生从文章的整体上去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阅读揣摩,让他们自我发现文章的焦点或亮点所在,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感受。就以七年级第三单元所编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为例,教师一一分析其思想感情的语言特点毫无用处,只有自主诵读、背诵,通过联想,其“春”、其“冬”、其景一一展现在学生脑海里,其表现方法也潜移默化、熟练于心,其作者的热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如果没有诵读,没有语感,何谈文章的整体感情和想象力的培养,何谈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要重视诵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感力,给其应有的地位。然后在此基础上讲解这篇课文,学生就好理解了,也就是在分析和朗读这篇文章时,将语感的培养与语感点分析理解联系在一起。
  
  二、自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有很多模糊的东西在里面,大到课文中心,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见仁见智,难以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的判断形式,很难求得答案的一致性。这正是许多语文教学认为语文不定性,也是语文教师难以回避而又无奈的理由。笔者认为,语文文本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感悟力”的差异,而学生“感悟”、“领会”的能力的形成是“自悟”,而非灌输。语言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是自己读书。一篇课文,讲是讲不出来的,教也是教不出来的,只有通过教师去点拨、启发,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领悟,通过学生的阅读积累后,达到“自悟”形成强烈的语感,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建立在空中楼阁和雾里看花中,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正是以强调语文学习中“自悟”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悟”作用,还在于它的情感性。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实际上,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过程,学生是阅读主体,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感染、情感陶冶、审美情趣、心理感应诸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内容不是靠教师的分析讲解和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依赖学生的“自悟”。如果把一杯美酒羼水一古脑儿灌给了学生,简直是对学生“自悟”的恶意封盖。
  “自悟”的作用,在突破解决阅读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也甚为重要,如鲁迅早期作品《孔乙己》这篇小说,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一段文字,不能让学生首先分析“排出”一词运用得如何生动,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投入,体会孔乙己看到别人的“笑”和听到别人的“话”后是怎样的心态,学生经过反复诵读感悟,列出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自慰的穷酸相并以此摆脱受取笑、受嘲弄的窘态。一个教学难点突破了。
  综上所述,对于语感的培养,“语感点”的利用有着独到的作用,但语感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法受文章本体的限制,应用上存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相文而定,以免造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倾向。
其他文献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的话。在我看来,当前,在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尽快把握新教材,搞好课堂内外,更是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只有对所任学科教学不断创新,并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能使学生从小就学会求知,学会探索,学会创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具有情感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既有认知性的也有情感
公元前1~公元2世纪,中马两国已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了中国僧人、商船经马来半岛去印度的史实。汉朝时期,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活动中,已经出现中药
学位
近年来,骨折患者逐渐增多,稳定骨折端、预防切口感染是开放性胫骨骨折治疗的重点.交锁髓内钉的应用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效果好等优势,本文探讨交锁髓内钉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治
期刊
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用新课程理念来反思一堂课的教学,找出教学过程的不足,并引出相应的思考,以便更好地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 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要求是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
阅读是现在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但很多中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能力较欠缺,方法不对,对阅读不感兴趣。本文从培养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技巧、课外阅读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是语文性质的综合性学习,不能仅仅看到了它的综合性而忽略了它的根本:语文性。尽管综合性涉及自然、社会等生活内容,但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提升文化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语文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语文文化内涵的挖掘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新课程发展更加重视语文的文化传统与感染功能。新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对此有充分的体现。
摘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意义重大,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作为是: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二、备足学情,精心设问;三、立足文本,指引方法;四、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方法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习者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广播电视工作千头万绪,归结起来就是两件大事,一是节目,二是覆盖。节目与覆盖的好与差,直接决定着广告创收的好与差。面对这样的问题,浙江广电人,尤其是一些有责任心、有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