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古代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学生可以直接地感知到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实际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因诗歌篇目较少,学生便忽视了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当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兴趣的途径
学生对现代诗歌学习兴趣不高,往往是因为对现代诗歌了解不深入导致的,教师在课堂开展现代诗歌教学之前,应该通过导入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针对诗歌表现的内容和诗人的创作意图,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现代诗歌。例如,引入海子的抒情名篇《面朝大海》,这首诗歌以朴素、明朗、清新的语言,展示了诗人想做一个幸福人的欲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诗中体现的轻松欢快与作者卧轨自杀的现实虽然不符,但却展示了诗人对幸福的向往,通过引入这些学生们熟悉的诗歌,调动起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热情,大家争相交流自己喜欢的诗歌,在交流与讨论中,真正提高了现代诗歌教学水平。
另外,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应使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在诗意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欣赏诗歌。而让学生参与到诗歌朗诵中是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可以让男女生进行合作诵读,通过分角色朗读,大家关注到这首诗中出现的“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这时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大家讨论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女子”象征着什么?聆听了教师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之后,再结合课前对这首诗做的资料收集,学生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说出自己对这一意象的理解。有同学认为是代表了自己痛苦的初恋,还有同学认为此诗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样,都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新希望的渴求。又如,在学习艾青的《北方》时,教师可以找学生上台朗诵,在读到“暗淡的辉煌”“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干枯的小河”等语句时,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其他的学生,都仿佛置身于北方冬季那荒凉的原野上,大家都置身于作家所描绘的诗境之中,拉近了与诗歌的距离,学生深刻地体会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苦难和面对北方土地的荒凉,诗人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在这里,现代诗歌不仅向学生展现了诗歌之美,更为学生上了一次意义深远的爱国主体教育课。
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的方式,大家对诗歌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学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中运用比较分析的眼光去欣赏诗歌。可见,调动学生兴趣之后展开诗歌教学能够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课堂气氛也被推向高潮。
鉴赏诗歌能力的培养
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展开对诗歌的鉴赏,从而让学生切实领会到诗歌中的意蕴,如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朦胧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这首诗歌的主题,以及诗歌中的象征手法。首先应关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这些意象充分展现了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接着诗人又怀着对祖国的真挚之情展现了对新生、充满希望的祖国高昂的热情——“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去表达一片赤子之情。低沉、缓慢的节奏代表了诗人如泣如诉、似哀似怨的悲情;高亢迅疾的节奏显示出诗人热烈奔放、一往无前的干劲。全诗还通过主客体交错、相互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对祖国的献身精神。诗中的主体是“我”,客体是“祖国”,随着诗歌的展开,最后“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贫穷落后,是“我”的痛苦,祖国迷惘无助时“我”是祖国的希望。在学习艾青的《北方》时,通过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中国北方的悲哀,以及北方人民遭受的灾难和不幸。然而,历代以来我们都是顽强不屈的民族,炎黄子孙的根深植于中国地下,无论在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抑或多么凶险的外族入侵始终是打不败的。在学习这首自由体诗时,因为诗歌独有的特点,没有整齐的段式结构和统一的韵脚,诗人可以任意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在全诗的每个层次中都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笔去表现整首诗展示出的祖国北方冬季的萧瑟景象,如“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慌乱的雁群”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可以增进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容易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在这首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启发学生兴趣的途径
学生对现代诗歌学习兴趣不高,往往是因为对现代诗歌了解不深入导致的,教师在课堂开展现代诗歌教学之前,应该通过导入一些学生熟悉的诗歌,针对诗歌表现的内容和诗人的创作意图,让学生全面地了解现代诗歌。例如,引入海子的抒情名篇《面朝大海》,这首诗歌以朴素、明朗、清新的语言,展示了诗人想做一个幸福人的欲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诗中体现的轻松欢快与作者卧轨自杀的现实虽然不符,但却展示了诗人对幸福的向往,通过引入这些学生们熟悉的诗歌,调动起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热情,大家争相交流自己喜欢的诗歌,在交流与讨论中,真正提高了现代诗歌教学水平。
另外,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应使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在诗意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欣赏诗歌。而让学生参与到诗歌朗诵中是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可以让男女生进行合作诵读,通过分角色朗读,大家关注到这首诗中出现的“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这时教师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大家讨论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女子”象征着什么?聆听了教师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之后,再结合课前对这首诗做的资料收集,学生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说出自己对这一意象的理解。有同学认为是代表了自己痛苦的初恋,还有同学认为此诗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样,都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新希望的渴求。又如,在学习艾青的《北方》时,教师可以找学生上台朗诵,在读到“暗淡的辉煌”“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干枯的小河”等语句时,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其他的学生,都仿佛置身于北方冬季那荒凉的原野上,大家都置身于作家所描绘的诗境之中,拉近了与诗歌的距离,学生深刻地体会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苦难和面对北方土地的荒凉,诗人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在这里,现代诗歌不仅向学生展现了诗歌之美,更为学生上了一次意义深远的爱国主体教育课。
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交流的方式,大家对诗歌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学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中运用比较分析的眼光去欣赏诗歌。可见,调动学生兴趣之后展开诗歌教学能够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课堂气氛也被推向高潮。
鉴赏诗歌能力的培养
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展开对诗歌的鉴赏,从而让学生切实领会到诗歌中的意蕴,如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朦胧诗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这首诗歌的主题,以及诗歌中的象征手法。首先应关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这些意象充分展现了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接着诗人又怀着对祖国的真挚之情展现了对新生、充满希望的祖国高昂的热情——“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去表达一片赤子之情。低沉、缓慢的节奏代表了诗人如泣如诉、似哀似怨的悲情;高亢迅疾的节奏显示出诗人热烈奔放、一往无前的干劲。全诗还通过主客体交错、相互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对祖国的献身精神。诗中的主体是“我”,客体是“祖国”,随着诗歌的展开,最后“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贫穷落后,是“我”的痛苦,祖国迷惘无助时“我”是祖国的希望。在学习艾青的《北方》时,通过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中国北方的悲哀,以及北方人民遭受的灾难和不幸。然而,历代以来我们都是顽强不屈的民族,炎黄子孙的根深植于中国地下,无论在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抑或多么凶险的外族入侵始终是打不败的。在学习这首自由体诗时,因为诗歌独有的特点,没有整齐的段式结构和统一的韵脚,诗人可以任意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在全诗的每个层次中都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笔去表现整首诗展示出的祖国北方冬季的萧瑟景象,如“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慌乱的雁群”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可以增进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容易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和意境美,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者在这首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