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我的母亲

来源 :祝您健康·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zhonghua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母
  我的生母姓杨。我不知道她的学名。杨家不论男女都是排行的。我母亲那一辈“遵”字排行,我母亲应该叫杨遵什么。我三岁的时候,母亲就故去了。我对她一点印象都没有。她得的是肺病,病后即移住在一个叫“小房”的房间里,她也不让人把我抱去看她。我只记得我父亲用一个煤油箱自制了一个炉子,煤油箱横放着,有两个火口,可以同时为母亲熬粥,熬参汤、燕窝;另外还记得我父亲雇了一只船陪她到淮城去就医,我是随船去的。我记得小船中途停泊时,父亲在船头钓鱼,还记得船舱里挂了好多大头菜。
  我只能从母亲的画像看看她。据我的大姑妈说,这张像画得很像。画像上的母亲很瘦,眉尖微蹙。
  我母亲是读过书的。她病倒之前每天还写一张大字。我曾在我父亲的画室里找出一摞母亲写的大字,字写得很清秀。
  我母亲死后,她养病的那间“小房”锁了起来,里面堆放着她生前用的东西,全部嫁妆——“摞橱”、皮箱和铜火盆、朱漆的火盆架子……我的继母有时开锁进去,取一两样东西,我跟着进去看过。“小房”外面有一个小天井。靠南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台。花台上开了一些秋海棠。这些海棠自开自落,没人管它。花很伶仃,但是颜色很红。
  张氏娘
  我的第一个继母娘家姓张,继母幼年丧母,她是跟姑妈长大的,姑妈家姓吴。继母的姑妈年轻守寡。吴家家境不富裕,住的房子是张家的三间偏房。
  我的继母归宁,也到她的继母屋里坐坐,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三间偏房里和姑妈在一起。我父亲到老丈人那边应酬应酬,说些淡话,也都在“这边”陪姑妈闲聊。直到“那边”来请坐席了,才过去。
  继母身体不好。她婚前咳嗽得很厉害,和我父亲拜堂时是服用了一种进口的杏仁露压住的。
  她是长女,但是我的外公显然并不钟爱她。她的陪嫁妆奁是不丰的。她有时准备出门作客,才戴一点首饰。比较好的首饰是副翡翠耳环。有一次,她要带我们到外公家拜年,她打扮了一下,换了一件灰鼠的皮袄。我觉得她一定會冷。这样的天气,穿一件灰鼠皮袄怎么行呢?然而她只有一件皮袄。我忽然对我的继母产生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我可怜她,也爱她。
  后娘不好当。我的继母进门就遇到一个局面,“前房”(我的生母)留下三个孩子:我姐姐,我,还有一个妹妹。这对于“后娘”当然会是沉重的负担。上有婆婆,中有大姑子、小姑子,还有一些亲戚邻居,她们都拿眼睛看着,拿耳朵听着。
  也许我和娘(我们都叫继母为娘)有缘,娘很喜欢我。
  她每次回娘家,都是吃了晚饭才回来。张家总是叫了两辆黄包车,姐姐和妹妹坐一辆,娘搂着我坐一辆。张家有个规矩(这规矩是很多人家都有的),姑娘回自己婆家,要给孩子手里拿两根点着了的安息香。我于是拿着两根安息香,偎在娘怀里。黄包车慢慢地走着。两旁人家、店铺的影子向后移动着,我有点迷糊。闻着安息香的香味,我觉得很幸福。
  小学一年级时,冬天,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裤子里了。我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地回了家。我的继母一闻,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我洗了屁股。她把我擦干净了,让我围着棉被坐着。接着就给我洗衬裤刷棉裤。她不但没有说我一句,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张氏娘认识字,念过《女儿经》。《女儿经》有几个版本,她念过的那本,她从娘家带了过来,我看过。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张家长,李家短,别人的事情我不管。”她就是按照这一类道德规范做人的。
  她死于肺病。
  任氏娘
  我的第二个继母姓任。任家是邵伯大地主,庄园有几座大门,庄园外有壕沟吊桥。
  我父亲是到邵伯结的婚。那年我已经17岁,读高二了。父亲写信给我和姐姐,叫我们去参加他的婚礼。任家派一个长工推了一辆独轮车到邵伯码头来接我们。我和姐姐一人坐一边。我第一次坐这种独轮车觉得很有趣。
  我已经很大了,任氏娘对我们很客气,称呼我是“大少爷”。我19岁离开家乡到昆明读大学。1986年回乡,这时娘才改口叫我“曾祺”。——我这时已经66岁,也不是什么“少爷”了。
  我对任氏娘很尊敬,因为她伴随我的父亲度过了漫长的很艰苦的沧桑岁月。
其他文献
得了病,人就一下子六神无主,四处打听如何治。常有患者抱怨,到多家医院就诊,医生说的都不太一样。即使在一家医院,专家說的也有差别。面对不同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究竟该听谁的?  其实,医学发展很快,医生们对不少疾病也不是很清楚,还有很大局限性。另外,即使医生对有些疾病已经很清楚了,也还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一位患者的治疗都不一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患者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很多疾病的诊断没有“金标准”,
期刊
近一百多年来,科技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速度之快,打了经历几万年进化的人类身体一个措手不及。进化是个缓慢的过程,其中隐藏着诸多攻防之战和健康密码。  身体一直在“进化”  “适者生存”,为了适应环境,人的身体一直在“进化”。旧石器时代,人们不得不进行大量体力活动。在自然选择下,人类进化成了热爱热量丰富的食物、只要有可能就会休息的习性,这有利于储存热量和脂肪,以便投入到生存和繁衍中。现代人遇到压力时,
期刊
19世纪的文人大多是出了名的吃货,在“料理百科辞典”中查找“巴尔扎克”,会找到“大麦与芋头芹菜巴尔扎克风味奶油浓汤”,查找“维克多·雨果”则是“雨果风味朝鲜蓟浓汤”,而“夏多布里昂”的词条则是著名的“夏多布里昂酱汁”,或者干脆就是指淋上了这种白葡萄酒风味酱汁的烤牛菲力。  这一干会吃会喝的文人美食家中,大仲马是最出众的一位——他不仅会吃会喝,且敢吃敢喝,将一生的大多财富都砸在了美食上。他体型庞大、
期刊
就此时此刻,仰头,下巴抬到最高,想象有一根线在将你的下巴往上提,将两肩尽量向后打开。是不是觉得后颈、脊椎乃至后腰,都透出一阵懒洋洋的、爽快的、舒适的、让你鼻腔忍不住哼哼的酸痛?放松下来,是不是觉得头脑多少清醒些,连呼吸都好像通畅许多了?  这就是最简单的肢體的快乐。反过来,大概可以说明:大家的身体,多多少少,都不那么舒服。  十几年前吧,我一个做老师的朋友跟我感叹过,做她这行的,颈椎腰椎到35岁,
期刊
肉体消失,我们都想极力否认,但又义无反顾地奔向健忘,愚蠢地陶醉于占有钱财带来的肤浅感受。我们不断赞美医学的进步,不断赞美各种形式的长寿,同时,我们还会努力寻找那些能拯救生命的各种仙方。  哲学家们却很清醒。蒙田直言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难怪,那些哲学家死得千奇百怪,却死得也哲学。  苏格拉底坚持认为,哲学家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应该高兴。他被判决死刑之后,发出惊人的言论: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
期刊
家庭常备药物怎么备  家庭用药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普通常备药;一类是特殊常备药。分别介绍如下:  普通常备药  此类药物乃指是为解决某些常见普通病症的治疗之需。如复方新诺明,氟哌酸、黄连素、穿心莲、金莲花片、去痛片、复方阿司匹林、克感敏、扑尔敏、银翘片、泰诺、感康、解热感冒颗粒、板蓝根颗粒、安定片、咳必清、咳特灵、川贝枇杷糖浆、甘草片、乳酶生、酵母片、胃舒平、普鲁本辛片、颠茄片、小儿感冒颗粒、关节
期刊
国外有学者做了一个死亡后意识暂存的实验,考察心脏骤停的人(后来复活)当时是否有意识,发现不少人能够准确描述濒临死亡时周围发生的事情。学者由此认为,死亡后意识暂存。  意识如果是死不带去的,那么它生而带来吗?此前也有学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婴儿的意识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当婴儿出生5个月后,才逐步增强对视觉反应的速度。  意识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目前的假说多基于推断。研究意识为什么这么难?先要回答什么样的
期刊
为什么吃素,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人类天生适合素食”的观点广为流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文章通过比较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以及人的解剖构造和生理功能,得出结论,“人的构造更适合素食”。理由:①人的牙齿和颚骨适合磨碎素食,而非撕裂肉食;②人的唾液是弱碱性,较难溶解肉;③人和草食动物的肠道很长,适合慢慢吸收不易腐烂的素食,而肉食动物的肠道又短又直,可快速消化肉,在肉腐烂前排出。肉的残渣在人的肠道
期刊
每年的“三伏”,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天气,通常称之为“酷夏”。三伏天一般持续30~40天。这段时间该如何养生,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在这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由冬冶根据中医经典养生理论,总结出了三伏季节健康养生五宜。  宜补阳  由冬冶介绍,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
期刊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能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能增强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雅格布森曾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