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hahabook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是中华民族千年来文化的载体,不死的灵魂。书院是精神的殿堂,书院是理想的方所,书院是经史子集的荟萃,书院是谈玄论道的禅机,书院的本来智慧的究竟,书院更是继往开来的大成,书院是大师的道场,书院更是青年俊才的方舟。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书院是本来,书院更属于未来。书院是传统,书院更是传奇。书院复兴文化,书院更与时俱进。抚今追昔,书院,几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梦文化的故乡。
  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在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
  在淡淡墨香与琅琅书声之间,书院始终是古代读书人讲经论道的“理想国”。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书院重视读书人的自我道德完善,强调“德业”与“举业”的统一,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
  近一百多年来,传统文化断裂,书院被彻底废除。向来以激进地反对传统文化著称的胡适在谈到全面废除书院时仍感到极为可惜,“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
  近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古代书院勃然复兴,现代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沉寂100多年的书院之风再次悄然吹起。
其他文献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  结合后人考证的成果,这一章直译过来就是——  精神和形体相合为一,能不分离吗?把气凝聚起来使身体柔软,能像婴儿一样吗?把那神秘的镜子弄干净,能没有瑕疵吗?爱育人民治理国家,能不用私智吗?“天门”开启关
期刊
凡人总要由小变大的,最可有为的是老年,最重要的是青年。凡老年人看不算事的問题,在青年却是大问题,因之青年问题,有时即算可怜可笑吧,是大问题。凡大智者,明白人,有经验有思想的人们,应该加以指导。  正如果实的目的,是烂掉,重新长出更佳的果实来。在生之旅途中,大家皆是过客:如游玩山水者,当将山水之佳胜处指示给后来的人,有危险处当然也指点出来,或者将其平掉,以便来者。  所以有许多人说:经验即学问,是不
期刊
浙江(下)  5.径山茶  径山茶产于浙江余杭县天目山东北峰的径山,早在唐宋时期便已闻名。径山寺为江南禅林之冠,日僧南浦昭明禅师曾于此研习佛学,把茶籽、茶具及径山寺内一种茶宴礼仪传入日本。径山茶曾一度掩没,1978年方恢复生产。  径山茶区海拔上千米,岭峻峰奇,云罩雾浓,森荫蔽日。山上泉水众多,旱不枯,雨不溢。土壤肥沃疏松。径山茶以四壁坞者品质较好,尤以凌霄峰之产品最佳。  径山茶采制技术考究,嫩
期刊
似乎有了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所有对荷花的溢美之词稍显多余,就像东坡的一句“明月几时有?”让所有中秋节的诗词立刻起身让座。然对于荷,我不只愛她和花、她的叶、她的盛和她的暮,我都爱之。情之一往而深,不可收拾,不可收拾。  离母家2里路之外,过火车道,有一“铁人公园”,这是20年前某钻井公司所建。听说当年投入巨大,因为要在湖上填石建园,可见工程之难。园子完全按照中国古典风格设计,有亭子、有曲廊、有诗
期刊
编者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他是男儿身,但有着女儿一般的俊秀容貌,也有着女孩儿一般的灵秀、温柔与细腻,对纯洁活泼的女孩子们,他更是用发自内心的尊重爱慕与无上体贴。他就是《红楼梦》中的宝玉。  他天性中喜爱女儿,抓周时,他老爹将那世上所有之物都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这让一心想他读
期刊
惊蛰是物候节令。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称冬眠为蛰,蛰为守。虫子们为什么要冬眠呢?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描述道:“十月孟冬,……月中雨,谓之‘液雨’,百虫饮此水而藏蛰。至来春惊蛰,雷始发生之时,百虫方出蛰。”  原来百虫是在阴历十月喝下“液雨”后开始冬眠的。大地深处,无数个阴暗的暖和的洞穴或泥土里,众虫儿各自酣睡,沉醉梦里,不知
期刊
烧香的时候,突然看见一队蚂蚁,从庄严的佛像爬过,它们整齐地从佛的足尖往上爬高,从佛的胸前走过,然后,走过佛的脸颊,翻越佛的宝髻,顺着佛背,最后,蹑足由金色的莲花台上下来。  看这些无声的蚂蚁爬过佛像,我简直呆住了,仿佛听见几百个出力吆喝的声音,循声望去,原来,它们是搬着孩子散落在地上的饼屑要回家去了。我升起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们吹落,因为佛像是何等的庄严,岂容这些小蚂蚁践踏?但我的第二个念头,使
期刊
传统文化怎么了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形成了很多思维定势,一提中华文明就是源远流长,一提中国版图就是地大物博。其实无论是历史还是版图,我们都不是第一,也不是第二。论文明,我们更加无法进入前三甲。第一名是现在日子过得不太平的地方伊拉克,第二名也不是中国,是尼罗河边上的埃及,第三名是印度,第四名才是中国。但是,最早辉煌不代表持续辉煌,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中华文明就这么一直笑着。埃及和两河文明已经烟消云
期刊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的最重要典籍。新中国成立之后,官方在各阶段语文课本中也多少有选择《论语》中的内容,国学热兴起之后,对《论语》感兴趣的人则就更多,而且还呈现出趋热的势态。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读《论语》呢?笔者想就这个话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前后联系,以经解经  在解读《论语》的时候要注意前后联系,所谓前后联系,就是对于同样的概念的理解,要试着在《论语》中找相应的
期刊
“性”和“命”是两个重要的哲学和医学概念,是一个复杂严肃的话题,值得人们去研究探讨。  按字的顺序是“性命”,可是解释的时候就得先说“命”了。因为命是根本、基础,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动。  命者,口令也!拆开“命”字一看便知。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像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徐锴注《说文解字》:“号令者,集而为之。卪,制也。”令就是决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