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 迷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ia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人总要由小变大的,最可有为的是老年,最重要的是青年。凡老年人看不算事的問题,在青年却是大问题,因之青年问题,有时即算可怜可笑吧,是大问题。凡大智者,明白人,有经验有思想的人们,应该加以指导。
  正如果实的目的,是烂掉,重新长出更佳的果实来。在生之旅途中,大家皆是过客:如游玩山水者,当将山水之佳胜处指示给后来的人,有危险处当然也指点出来,或者将其平掉,以便来者。
  所以有许多人说:经验即学问,是不错的。离开人生之外,有什么为学问的学问呢?没有的。读书的多,如于己于人皆无关系,不算是学问的。
  但徒然传授经验,有利也有弊了。动机固然可嘉,而择术不可不慎。阮籍的儿子请饮酒,阮籍不许,“吾家已有阿咸在”,正是哲人的行径,那是并不以自己为中心,教世间皆学自己。
  但看旧家庭有时教育子弟,教牌赌则欲其不输,教武艺则企其不败,教逛游则欲其不荒,最普通是教应酬而冀其顺世,虽属仁者之用心,然距教育之道又颇远了。
  那错误,也还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缘故。如果以青年为青年,自有其发展和前途,有许多时势和环境已经改变,旧道法用不着了,这种错误是可免的。
  自得之自失之无憾,可憾者波连;迈往而倾覆者不足悲,可悲者蹈覆辙。——我们看现代许多青年的苦痛,于家庭有冲突,与异性有纷争,其实各方皆是好意,而得不好的结果,动机谁看见呢?那症结就在这里。
  故,佛说主张无情,法家严而少恩。
其他文献
有一句話说,云里写诗,泥里生活。这里的云,是一种状态,一种超凡脱俗的状态,一种高远的状态。云和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距离遥远,境界殊异,是截然不同的。这正是人们常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魏晉时期的嵇康,就是一个绝世独立,耽于理想的人。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因得罪钟会,被他有心
期刊
1912年1月,民国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不久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又进一步将经学无用化,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价值与传统学术价值,也被从根本上否定。尽管诸多学者曾撰文呼吁“中小学读经一科不宜尽废”“东方文化有诸多优点”,但终究没能扭转“废经”的事实。80多年后,王财贵以一己之力在台湾发起读经运动,推广大量诵读传统经典的教育理念,一时吸引了数百万台湾儿童的参与。经过2
期刊
他用一幅画来向我们打招呼——也用来告别。  他作为牺牲为艺术祭了坛。你知道,作为祭坛牺牲的,往往都是最好、最纯洁的事物。譬如传说里祭神的童子童女。他就是侍奉艺术之神的那名非他不可的金童。我们宁愿他去了另一种世界——与我们所在的世界不同的另一种世界,大地与天空相融、凡人与神圣接近的世界,和眨眼之间、近千年之后同样作为牺牲祭了坛的、一位名叫海子的、早早冒出天才萌芽、孩子一样的青年诗人相见,握手微笑,相
期刊
世人莫不知学习之重要。一翻开《论语》即可见人生至乐乃“学而时习之”。《格言联璧》的开篇即说:“世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是啊,没有学习就没有当今之文明。是学习这项技能促使我们的先民在原始的劳动中总结经验、传承发扬、尝试探求、不断进化。从我们一坠地,即开始了学习。学习交流,学习思考,学习生存的种种技能。当我们可以自主地行动了,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梦想这种神奇的东西,而后便通过更加努力的学习去追求那种神
期刊
性灵  草书要人的三分性灵,三分狂气,三分鬼气。草书还要,黑极白极,浓淡分明。  书法里,狂草最奔放最肆意最不顾一切,甚至,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也不考虑自己的感受。  如若不是真习练书法的人,初看狂草不过是鬼画符,是民间招魂的道具,在三更,烧了给吓掉魂灵的人招魂。  非真性情的人亦难写狂草。  别的书体,只要耐下心来,终可以写得。比如正楷,比如隶书。盖叫天先生曾说,“所有的书体皆从楷书而来,唱
期刊
黛玉的三首歌行体长诗《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以及《桃花行》,是在《红楼梦》中大放异彩的三篇文学精品。它们不仅是曹雪芹极尽笔工的佳篇力作,篇幅之长胜过其他诗词,而且还是具有重要命运启示性的“诗谶”之作。诗谶,就是以诗为谶语,诗里预言的是人物的未来。所以这首《葬花吟》,黛玉写出的花,其实就是她。  而《葬花吟》的创作,又是这三首长诗中,作者着墨最多、用心最深的描写。这首诗甚至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黛玉一边
期刊
提起短篇小说的创作,人们都知道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不仅是本国的文坛巨匠,更是世界短篇小说的代表。他们使世界短篇小说的创作在19世纪20世纪初达到高峰。然而我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聊斋志异》,其艺术价值不仅可与《红楼梦》相媲美,还可以相当甚至是赶超欧美巨匠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说狐写鬼 映人间百态  作者蒲松龄写狐说鬼,实则是借此揭露世间百态。看似虚幻魔化,却饱含
期刊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又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理念,一时俊彦均集聚于北大。上任前,蔡元培在上海的一个小书摊上偶然买到吴梅的《顾曲麈谈》,非常欣赏。到任后,蔡元培提倡美育,将北大的一个学生社团音乐团改组为音乐研究会,下设古琴、丝竹、昆曲、钢琴、提琴五组,由校方聘任导师。  当时吴梅只是上海民立中学的教员,蔡元培仍延请吴梅到北大教授昆曲。吴梅得到教席后作诗曰:“不第卢生成绝
期刊
接触过蔡元培的人都知道,此君富有激情,对前妻、朋友、同僚、学生都是情深意长,有时在学生中演讲或规劝朋友,讲着,讲着,就会流下热泪。然而,蔡元培感情充沛,却决不滥用激情。相反,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往往极其冷静、理性。  有一件事颇能体现蔡元培为人处事的风格。  1919年3月18日,林纾(林琴南)在《公言报》发表《致蔡鹤卿太史书》一文,激烈指责蔡元培领导下的北大办学方面有问题:一是“覆孔孟,铲伦常”;二
期刊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  结合后人考证的成果,这一章直译过来就是——  精神和形体相合为一,能不分离吗?把气凝聚起来使身体柔软,能像婴儿一样吗?把那神秘的镜子弄干净,能没有瑕疵吗?爱育人民治理国家,能不用私智吗?“天门”开启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