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编者意图教学文言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jq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起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言文,对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教材未加认真研读,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就导致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阅读指向混乱,不能真正凸显出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明确编者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指向,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的方式,以帮助学生习得文言文的特点,进而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关照课后习题,把握理解的度
  由于文言文的语法及表达习惯与白话文有很大差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理解这些古今词句的差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在文言文词句的理解上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放任自流,让学生们大致理解即可,教师不加指导点拨;另一种是教师逐字逐句引领学生分析,生怕学生们读不懂。无论是哪种倾向,都违背了编者的教学意图与初衷。其实在文言文理解方面,课后练习题已为学生指明了方向,教师依照课后练习对学生进行指导即可。这样教学,不缺位,不越位,不仅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而且还可以真正地把编者意图落到实处。
  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由《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组成。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阅读文言文的经验,但是文言文阅读到底需要达到什么程度他们还是不能完全把握。教材中为这两则文言文都配备了一些注释。那么,是不是需要全部理解这些词句呢?如《囊萤夜读》一文“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这句话中教材对“胤、恭、勤”这些字进行了注音,在课后对“恭勤、通”作出了注释,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只需要读准字音,理解注释中这些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教师还要能够依托课后习题来让学生明白理解词句意思需要达到什么程度,以使学生明白哪些词语是需要大致理解的,哪些词语是必须掌握的,结合课后“习题3”中“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的句子,可以发现在《囊萤夜读》这篇文言文中,除了课后注释的词语之外,需要学生们理解的词语还有“倦”“贫”“弃”,这就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教材插图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这样教学,教学精准,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课后习题是编者意图的凝聚与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把握文言文词句理解的度是难点,教师既要防止蜻蜓点水,又要避免过犹不及。依托课后习题可以帮助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阅读理解的重点难点,实现精教精练,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质量。
  二、挖掘关键词句,发展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引领学生读懂文本,还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文言文中一些相近的词句进行辨析比较、深入探析,以让学生在“为什么”和“怎么样”深入阅读与思考中真正把握文本内容,理解课文主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如在《司马光》(三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在《铁杵成针》(四年级下册)一文中写“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在这两篇文言文中,都有“弃去”一词。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这两处词语的意思进行辨析,说说它们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经过比较,学生们对一些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意思已经有了自己基本的理解,这就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阅读奠定了基础。再如《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年级上册)一文中“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把其中的“尝”与白话文中的“尝”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各自表达的意思。这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教学文言文,不能让学生对文中语言的感知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的层面,而要能够以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比较辨析,找准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与白话文的古今差异之处进行品味体悟,以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迁移运用
  关注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也不例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有许多在表达上极具特色,隐含着编者一定的教学意图。教师要依托文本教材,挖掘出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学生搭建出恰当的言语实践平台,以使学生在模仿迁移运用中发展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少年中国说》(五年级上册)第2自然段主要以四字韵文表达形式为主,一气呵成,读起来铿锵有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极佳素材。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以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文章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这种形式进行表达训练。再如在《伯牙鼓琴》(六年级上册)一文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种句式极具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学这些句子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以“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等开头,想象一下生活中除了弹琴之外,还有哪些也可以仿照着文本的形式进行表达。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生们的表达令人感到惊叹: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这样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单要关注学生的朗读与理解课文的情况,还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探究作者是用怎样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再让学生仿照着文本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适当补充拓展,传承传统文化
  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统编本教材选编的文言文明显增多,充分凸显了编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教材是个例子,对于统编本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来说,只不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小的一部分,教师要能够根据文言文的特点,适当补充拓展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囊萤夜读》一文讲得是胤用萤火虫照亮房间勤学读书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像这样讲述个人勤奋好学的故事还有许多,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在阅读更多勤学的故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杨氏之子》(五年级下册)一文讲的是梁国杨家九岁孩子聪明机智应对事情的故事,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更多关于聪明智慧孩子的故事给学生阅读,如《何晏》《汗不敢出》《咏雪》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聪明智慧的儿童故事,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勤学、智慧等优秀品质,受到熏陶与感染。
  传承文化不能是空洞的说教,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优秀文化的价值。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极力挖掘出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优秀文化品质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传承文化,这样既实现了编者的意图,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并依据文言文自身的特点,选择出最为契合學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悟文言文特点、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依赖于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自如地借鉴他人的表达形式与表达方法有关。笔者现结合《山雨》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表达范式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山雨》是一篇散文,作者以抒情优美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清幽雅致而不失旖旎的山林风景图。文中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课标对第一学段诗歌阅读教学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感受诗语言的画面美、情感的意趣美、表达的结构美三方面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发展思维,丰满想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现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文为例,说说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方面的做法。  一、美美地读:感受诗语言的画面美  朗读课文始
用“整合、对比”的思维教语文,是统编本教材的新走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整体的意识,关注单元、篇目之间的整合和对比,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内容、方法的开放互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课型特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使每节课目标明确,训练点突出,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  一、整合,推进线性阅读  当前,语文课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从只注重教科书走
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都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精准的航向。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文要素自然落地生根呢?  一、明晰语文要素  教学之前,教师要能够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真正明白语文要素在本单元中需要落实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  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所在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传统形式的阅读以搜集资料、阅读教师推荐的纸质资料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阅读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排斥任何一种阅读形式的做法都有失偏颇。当下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的优势,在统整之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一、便捷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及时  在时效对比上,网络阅读的及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语句优美的段落,增加积累。  2.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设计思路】  根据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
统编本教材在有些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栏目“资料袋”,有的介绍作者生平,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介绍记录方法,有的补充与课文相关联的材料……“资料袋”因其“占地面积”不大,所以很不显眼,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甚至遗忘。但是,既然教材中编入“资料袋”这个栏目,肯定是因为它具有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巧妙地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识字教学。不少学生认为汉字拥有非常复杂的结构,记忆难度大,教师若要求学生通过抄写、默写等方式学习汉字,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识字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在统编本教材中,识字与课文阅读是紧密结合的,基于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以此提升他们的识字效率。  一、追本溯源——让识字走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积累词语“道旁苦李”。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釋“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聪慧”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要想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便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作业设计应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全课程、项目学习、课程整合等理念,将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课余活动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寻找和创设言语实践情境,努力打造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在生活实践、言语实践中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