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观风行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子再小,也要栽柳。
  园子本是教书楼,他本是一位语文老师。如今学校不再,他成了守园人。
  不再上讲台侃侃而谈,他如今一顶凉帽,一把钉锄,给这园子锄锄草,活脱脱一位农民大爷,黝黑的面容上一双明眸倒炯炯,一如他曾经的样子。
  一株柳吸收日间阳光,夜间月华,几年来,倒也苍劲挺拔,容得下一人斜倚。他时而卧,时而倚,捧一本唐诗宋词读得津津有味。
  风是柳的情人,一至春日,柳必垂,风必穿花拂柳而来,吹乱了他的银丝。
  十足一位“柳下客”。
  有庄稼人打趣:“守个园子还倚个柳,锄个草还捧本书。”他也不理。他不是教书先生了,可情怀还在;他成了守园人,可追求还在;他已低到泥土中,但不会忘却云层的味道。
  我有一次问:“为什么还要栽一株柳在园中央?”
  “贾平凹有句话我倒喜欢,你回去读读再来。”玄玄乎乎的,我到哪儿找去?纵然这般想着,还是去把贾平凹的书找来翻来覆去地看。
  “可是这一句‘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背完这句,我却颇感怪异,对着一位头戴凉帽、皮肤黝黑的“农民大爷”谈论散文,着实怪异。
  他似看出我心中所想:“没错,是‘能观风行’!如今我乃一老农,老农就不能观风行了?谁限定的?”听罢,我顿感醍醐灌顶。即使低到泥土里,谁也不能阻挡谁留着云层的味道,谁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和必要。能有这份洒脱与兴致,倒真可贵。
  我怀着满腔敬意慢慢退了出去,留给这老人一方静谧,一方可观风行的柳园。
  林间松韵,石上泉音,草际烟光,水心云影,这些美景都在《菜根谭》中一一浮现,重点不在景,而在人,若是随身份之变而失却本来追求,那陶潜也将不再是陶潜了。思及此,顿觉自己的粗鄙。
  又是一年春来到,我站在阁楼上眺望,想着如今这风必是仍吹着园中那株柳的,不知其是否茂盛了些?正如此想着,一团绒絮飘至眼前,我伸手一拈便着,抬眼望去,竟是满城风絮。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愿你低至泥土时,也能观风行。

【简评】


  本文讲述了一个守园人的故事,他虽然不再担任语文老师,但一颗心仍飘逸着书卷气和对生活的那份诗意。何能如此?皆因其“放下”了身份的云泥易位,故而一颗心能轻盈地飞起来。对柳絮的描写是本文的神来之笔,这哪里是在写“柳絮”在飞,这分明是在写“柳下客”的一颗心在飞。“我”因为读懂了他的这颗心,故而能“伸手一拈便著”,“抬眼望去,竟是满城风絮”,思羽飘飞,余韵袅袅。
其他文献
“丁忧”也叫“丁艰”,是古代官员享受的一种政治待遇:官员的父母去世后,该官员必须向朝廷递交离职申请,回到老家为父母守孝三年,这种行为古代称为“丁忧”。《尔雅》载:“丁,当也。”也即“遭逢、遇到”的意思,《尚书·说命上》中也有“忧,居丧也”的记载,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指遭逢大不幸的意思。不过丁忧是古代官吏的专享,普通老百姓是谈不到丁忧的。  丁忧制度源于汉代,此后历朝各代沿袭,直到清末才被废止。丁忧的
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柏林世界文化宫举办的第二届华文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除了德国作家,还有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几位海外华人作家。一位生活在境外、读过几本马克思哲学著作的作家问我:“你在大陆的生活自由不自由?”我回答说:“既自由又不自由。”他又问:“为什么?”我说:“自由与约束是双胞胎,在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这位朋友好像不太理解我的话,摇摇头,表示不以为然。  其实我的话很明白,不论在哪
放眼望去,几乎各个行业都有VIP客户,这些客户仅仅因为多付了一部分钱或提前付了一部分钱等原因,就可以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站在队伍的前列,其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所以我强烈建议取消VIP制度以彰显社会的公平。  VIP制度,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正时强调,“必须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由此可见,公平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本文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诵读;感悟;体味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①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今天看来,日行千里,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一条普通的高速公路就能达到。但是,要在古时候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不禁让人猜想:难道古代也有高速公路?  ②你还别说,古代真有高速公路,并且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出现了,这便是著名的“秦直道”。秦直道又称“皇上路”“圣人条”,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
曾几何时,我意外地获得了它;曾几何时,我与它共度周末的好时光;曾几何时,我又不知怎的失去了它……  那是小升初的暑假,移动公司推出了一个缴话费换手机的活动。我正好陪妈妈去缴话费,便成功地说服妈妈买了这个活动“套餐”。这样,妈妈换下来的旧手机当然就属于我了。  有了手机,我的生活自然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我很快就精通了8种牌类游戏、9种麻将和3种捕鱼游戏以及其他小游戏。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我发现自
【模拟新题】  1.题目:“那一天,你真美!”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点拨】  发现与感悟身边人物的美好,一直是中考命题关注的方向,此题正好把握住了这一命题趋势。“那一天”,强调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若选择某个传统节日、人物生日等重要日子,下笔自然会容易一些;“真美”是对人物由衷的赞美,这种美显然不是简单地指人物的外貌,或许他原本并
【导引语】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亦然。元朝人乔梦符有“豹尾”之说,结尾要像“豹尾”,结实、有力。明朝人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人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留恋,若难遽别。”这些都道出了结尾的特殊作用。精彩的结尾,能为文章增光添彩,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下面从中考满分作文中归纳出几种扮靓文章结尾的方法,供同学们借鉴。  1.结尾扣题,画龙点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随着语文学科地位的进一步加强,占语文试卷总分值2/5左右的作文,对考试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要想在中考中胜出,作文绝对不能出问题。然而,考场如战场,时间特别紧张,可谓分秒必争,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精彩的作文,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难做到。下面,就来给同学们介绍中考作文制胜十大秘籍,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帮助。  秘籍一:  立意新颖—— 一步之外有洞天  所谓
【摘要】作为一所小学,暨阳学校十分提倡不断丰富学生的阅历,开拓学生文化视野,锻炼阅读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采取了各项措施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其中最有力、有效的莫过于班级图书角了,它切实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接下来我将就如何利用班级图书角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其相关举措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