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编者按 自201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新课改以2017年年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完成、重新颁发为标志,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本次课标修订最大的亮点在于,基于各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命题、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承接上期内容,本期继续刊发本刊特约课程与教学专家覃遵君领衔组织撰写的系列文章,初步探讨如何培育思政学科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自201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这次新课改以2017年年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完成、重新颁发为标志,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本次课标修订最大的亮点在于,基于各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要求落实到教材编写、教学、命题、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承接上期内容,本期继续刊发本刊特约课程与教学专家覃遵君领衔组织撰写的系列文章,初步探讨如何培育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祈望为使用思政新课标及相关教材的广大师生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16世纪的人像一般是画坐姿侧面,达·芬奇的好多画作也不例外。但他画丽莎夫人时,可能喊了一声“丽莎”,夫人转过头,丽莎的笑容就被画家迅速捕捉到了画板上,于是迷人的微笑倾倒了全世界。 瞬间的美丽,迅速判断,迅速捕捉,迅速描摹,迅速定格。这是达·芬奇在做的事情,当然,也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借鉴的方法。 一、瞬间成为永恒需要对美丽进行判断 对美丽进行判断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建立美的模型。真实是美丽的翅膀,帮
近年来,以传统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读经教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经过时间的检验,读经教育对心智发展的益处逐渐彰显出来。但是也出现子一些问题,特别是读经教育缺乏延续性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学前读经养成习惯,入学后荒废搁浅。 许多儿童入学前由父母家教或参加社会力量开办的读经班,诵读了大量经典诗文,并且相当一部分儿童养成了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可是入学后学校里没有诵读课程
有一次我去当评委,在一所中学里听了一节高二的语文课,感触颇深。在这一节语文课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本上的内容,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按照老师的要求记笔记,回答问题,波澜不惊的一节课很快上完了。下课后我问旁边一个认真记笔记的高中生:“你喜欢语文课吗?”他看看我,吞吞吐吐不敢说。我鼓励他,他才说:“嚼过的面包,您觉得有味道吗?” 听完这句话,我陷入沉思。尽管最终没能当上语文老师,但是我对语文的兴趣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重视中小学汉字书写的学习和指导,无论是课程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还是教学和评价建议,都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就明确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育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举国哀悼,举世震惊。汶川地震震撼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全球华侨华人的心,也震撼着高考命题者的心。汶川地震是2008年中国的一大主题,也是2008年中国高考的一大主题。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0套涉及汶川地震,关注度之高前所未有。为了帮助广大师生更详尽地了解考查的情况,现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1道涉及汶川地震的试题作如下剖析。
中国古典诗歌《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歌表现了普通的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艰苦的生活和内心的创痛。诗歌情感质朴纯粹。背井离乡,金戈铁马,死亡变得触手可及,生命脆弱而渺小,这样的情感体验是超越时空的一种永恒存在。因此,在《采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那荒乱的时代,进入那丰富幽微的情感,应是教学的一大重点。 《采薇》的末章学生耳熟能详,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句。如何体味诗中征人细腻的情感?在
以创新举措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007年,江苏被国家语委确定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首批8个试点省份之一。三年多来,我省坚持将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深化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承办全国首个传统节日经典诵读晚会(清明篇·2008年4月)、全国首个“中华诵”中小学生诵读夏令营(2009年8月)、全国首期中小学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2010年7
训诂是解释古代文献的语义(尤其是词义)的学问,根据研究对象和解释原则的不同,可以分为注释书和专书两类。注释书以《诗经》的毛传为代表,专门解释古代文献上下文中的难词、难句;专书以《说文解字》为代表,解释词语脱离具体上下文语境的理性意义[1]。尽管这两种训诂差别很大,但是对于理解文言文颇有裨益。下面撷取二则实例,以资证明。 请看第一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有《论语十则》一课,其中选有
2011年暑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召开年会,邀请北京大学附中的程翔老师为与会的近千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和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教师展示了一节语文课。这节课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这是一节初一学生的写作构思指导课,下面是我们根据自己的听课记录整理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篇题目是“散步”的文章,大家先仔细阅读课文,然后组长组织大家讨论:文章的哪些地方
关于《岳阳楼记》,欧阳黛娜的教学实录和孙绍振的解读文章,都强调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或异二者之为”等句中“异”字对理解全文的关键作用。他们的分析颇有见地,不过,在谈及这篇文章的文体特点时,却也都留有一些缺憾。欧阳代娜在课上针对学生问及“记”这一文体时,是这样回答的: 记,本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古代散文体裁,可以记事,亦可以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本文记叙的篇幅虽然不少,但这只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