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举措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ang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创新举措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007年,江苏被国家语委确定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首批8个试点省份之一。三年多来,我省坚持将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深化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承办全国首个传统节日经典诵读晚会(清明篇·2008年4月)、全国首个“中华诵”中小学生诵读夏令营(2009年8月)、全国首期中小学诵读教育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2010年7月)为动力,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注重内涵,创新载体,经典诵读活动有声有色。今年,我省又被确定为全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首批试点省份。在“中华诵”活动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章立制,加强对经典诵读活动的统筹指导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多个领域、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和师生,必须加强统筹规划,着眼协调发展。
  一是明确责任部门。2008年3月,我省语委、教育厅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语委办公室加强对诵读活动的日常协调和指导。目前,我省结合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各市、县(市、区)都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明确了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二是列入相关规划。2009年初,省教育厅、省语委将开展诵读活动作为评选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一项重要指标。今年3月,省文明委印发《江苏省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行动计划》,将“在社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演讲、知识竞赛活动”作为“文明素质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今年7月21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列入其中。
  三是加大经费保障。2008年至今,省财政、省文明办都将经典诵读活动列入预算,省语委每年对诵读活动的投入均超过100万元。各市、县语委和各级各类学校也加大对诵读活动的经费支持,为诵读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活动推动,营造传习中华经典的浓郁氛围
  
  几年来,我省积极参加国家语委开展的有关诵读活动,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今年4月,省语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印发《关于开展“中华诵·我与经典有约”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相关部门整合活动资源,唱响“中华诵”,将“我与经典有约”系列活动做出影响。
  1 “我与经典有约”中小学师生网络读书征文比赛。此项比赛自2008年开始,每年7~8月举行。中小学师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江苏省中小学文献信息网(尚书网)上传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名句名篇名著及喜欢的理由。2009年参与师生近20万人。今年网站开通不到20天,师生投票数已近7万张。
  2 “书写经典”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全省各地对国家语委举办的此项赛事高度评价,踊跃参与。2009年全省近65万大中小学生参加,1人获全国高中组(软笔)特等奖。2010年全省200多万名中小学生和90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初赛。南京、苏州、泰州等市还有几百名教师参赛。
  3 “中华诵·经典诵读”比赛。2008年以来我省每年举办一次,参与人员既有公务员,又有教师、大学生、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和社会其他人员。2009年各地和学校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共组织3800多场比赛。苏州市2009年起,将此项比赛扩展为全市中小学生“普通话、苏州话、英语口语”诵经典比赛,今年7月,组织6支代表队7g:100名小学生赴台北参加“苏州一台北”小学生中华古诗文诵读比赛。连云港市举办两届中小学生群体诵读大赛。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院校与台湾高校开展中华古诗文吟诵交流活动。
  4 “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比赛。围绕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挖掘其文化内涵、各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在2008年面向大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征集的基础上,2009年增设中小学生组,参与人数达2万多人。今年首次通过江苏省中小学文献信息网(尚书网)上传作品。
  5 “我们的节日”主题诵读晚会。2008年,我省在南京理工大学承办全国首场清明诵读晚会,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和谐·共享”中秋诵读晚会。2009年,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举行2000多人参加的“缅怀先烈,祝福祖国”清明祭扫暨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我的祖国我的母语”暨中秋诵读晚会。今年9月,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中华诵”暨“我们的节日”中秋诵读晚会。各地也举办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诵读晚会,如扬州举办“二分明月”经典诗文诵读会,宿迁举办“古韵新声咏西楚”大型诵读晚会,镇江举办“京江明月”家庭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等。
  
  三、融入课堂,探索经典“诵写讲”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省围绕教学、教师、教材,就“提高诵读教学质量”和“构建诵读教育长效机制”进行探索,形成了一些抓手。
  一是培训骨干教师。从2008年暑假起,我们委托有关高校组织专家讲学团,每年暑期送教到县,举办中小学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目前已办12期,累计培训教师2200多人。省语委还向苏北、苏中2400多所寄宿制学校赠送《中华诵》光盘和书籍3000多套。
  二是遴选“经典一课”。课堂是经典诵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高质量的诵写讲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上半年,我们面向全省中小学征集语文课本中经典名篇优秀教案。目前,已会同省教研室对收到的428份教案进行了初评。开学后,获初评一等奖的教师将报送讲课光盘,评审组将对其诵写讲三方面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评审,确定获奖名次。以此发现并建立一支立足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优秀经典诵读教育教师队伍,并有效利用这些获奖资源。
  三是建立基地学校。为有效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活动,上半年,省语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实践活动联系点学校、国家级和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中遴选认定41所学校为首批“江苏省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开学后,我省召开经典诵读基地学校建设研讨会,研究如何发挥基地学校在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中的示范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
  四是开发课程体系。南京市实施“振兴课外阅读计划”,鼓励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创经典诵写特色学校。苏州市率先建设市级经典诵读基地学校,探索经典诵读考核标准,将诵读情况记入《学生成长手册》。泰州市要求全市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写进课堂、诵读进教材”试点。扬州市为全市小学制定经典诵读统一篇目。徐州市开设“国学课堂”。连云港市启动“振兴写字计划”,以乡镇为单位,整体推进,三年达标。南通海门市建立“晨诵午写”机制,研发书写校本课程,从“历练书写技能”“感受汉字文化”“涵养精神品质”三方面定位写字教学目标,构建“习字、启智、审美”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积极酝酿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增设朗诵、书法等课程。
  今后,我省将结合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创新举措,推动我省“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其他文献
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表情达意的最有力工具。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而板书教学却日渐式微。为了能博采两者之长,规避两者之短。笔者近年来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用多媒体解读文本,丰富视野:用板书体味文字,把握主题。多媒体的优点之一是信息载量大,非常适合介绍教学辅助材料。它能起到扩大学生视野的功效。在多媒体教学中穿插板书
在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很方便,但静下心来品读大家的作品,几乎是一种奢侈,而且对老舍这样大家作品的品读、理解,远远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老舍的文字明白如话,特别是他那些篇幅不长的散文,现在的人们几乎都能通读下来。可是如何理解老舍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那个大时代,有名师的指点对读者而言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  吴小美教授的新作《老舍散文三十八讲》便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曾担任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写过多部(篇)有关老
退休十余载的吴国韬先生的回忆录《雨打芭蕉》(语文出版社2013年5月版),不久前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此作品亦可归于时下较流行的个人生活史写作。它记录的时间自1958年至1980年,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件,比如说“大跃进”、大饥饿、十年“文革”、改革开放最初决定性的几年等,作为底层亲历者的写实性回忆,显然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虽然是回忆录,但其文学及精神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看
一、前言    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欧美等移民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融合中的矛盾问题的,后来其影响超出了欧美的范围,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下,往往集合了种族、族群、性别、语言等一大批不同理论,其内涵虽然多样化,但共性还是一致的,即要求承认不同民族、种族以及性别的文化差异的多元与共存,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和相
16世纪的人像一般是画坐姿侧面,达·芬奇的好多画作也不例外。但他画丽莎夫人时,可能喊了一声“丽莎”,夫人转过头,丽莎的笑容就被画家迅速捕捉到了画板上,于是迷人的微笑倾倒了全世界。  瞬间的美丽,迅速判断,迅速捕捉,迅速描摹,迅速定格。这是达·芬奇在做的事情,当然,也可以成为我们作文借鉴的方法。  一、瞬间成为永恒需要对美丽进行判断  对美丽进行判断的关键是需要我们建立美的模型。真实是美丽的翅膀,帮
近年来,以传统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读经教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经过时间的检验,读经教育对心智发展的益处逐渐彰显出来。但是也出现子一些问题,特别是读经教育缺乏延续性的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学前读经养成习惯,入学后荒废搁浅。  许多儿童入学前由父母家教或参加社会力量开办的读经班,诵读了大量经典诗文,并且相当一部分儿童养成了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可是入学后学校里没有诵读课程
有一次我去当评委,在一所中学里听了一节高二的语文课,感触颇深。在这一节语文课中,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着课本上的内容,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按照老师的要求记笔记,回答问题,波澜不惊的一节课很快上完了。下课后我问旁边一个认真记笔记的高中生:“你喜欢语文课吗?”他看看我,吞吞吐吐不敢说。我鼓励他,他才说:“嚼过的面包,您觉得有味道吗?”  听完这句话,我陷入沉思。尽管最终没能当上语文老师,但是我对语文的兴趣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重视中小学汉字书写的学习和指导,无论是课程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还是教学和评价建议,都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就明确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育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举国哀悼,举世震惊。汶川地震震撼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及全球华侨华人的心,也震撼着高考命题者的心。汶川地震是2008年中国的一大主题,也是2008年中国高考的一大主题。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0套涉及汶川地震,关注度之高前所未有。为了帮助广大师生更详尽地了解考查的情况,现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1道涉及汶川地震的试题作如下剖析。
中国古典诗歌《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歌表现了普通的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艰苦的生活和内心的创痛。诗歌情感质朴纯粹。背井离乡,金戈铁马,死亡变得触手可及,生命脆弱而渺小,这样的情感体验是超越时空的一种永恒存在。因此,在《采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那荒乱的时代,进入那丰富幽微的情感,应是教学的一大重点。  《采薇》的末章学生耳熟能详,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句。如何体味诗中征人细腻的情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