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德育重视教育者主体,轻视受教育者主体,具有片面性。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使受教育者主动追求自身完善,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80-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理念和思想指导。与此相应,高校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弘扬人的主体性,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崭新课题和必然选择。
一、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果高校德育工作依然走老路子,就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统一思想认识,勇于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要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知识是由人创造的,人是知识的源泉,没有人对知识的掌握、创新和使用,知识经济就无法实现。因此,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它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又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增强人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就教育与人的关系而言,教育以人为本,其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就社会与人的关系而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在于有目的地为社会造就着一定素质的人,这就确定了教育的立足点是如何促进人的发展。新时代教育的宗旨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但是,传统德育保守封闭,无视人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人不仅是个积极能动的主体,“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造世界”,[2]而且还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意志和意识的对象”。[3]马克思关于人在自然中和自身中的主体地位的理论观点,是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现代社会的人应该成为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怀学生的个性发展,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育观。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4]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要义、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这种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理性思考,它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既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引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育观”,试图从德育层面来探讨和促进德育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5]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又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6]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关怀,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
格人才,更好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崭新的思维理念,我们要变革思想观念,要特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把握人的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德育观念、形式、方法和手段等的创新。
首先,实现从单一灌输观念向多元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是典型的德目主义模式,即开设独立又系统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由于德目内容繁杂,只重视灌输,方法单一,容易脱离实际。21世纪是科技信息社会,变化急剧,新矛盾、新问题、新观念不断出现,社会思想道德呈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德育主体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去面对这种价值多元化,寻求合适的支点,以应付所造成的价值冲突,从而作出理性的选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灌输途径,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除思想政治课外,高校德育要渗透到各科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德、智、体、美、劳等互相结合互相渗透,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领域与全过程,体现多元化的特征。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文化与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创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德育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具有不同情况和不同特点,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区分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因人而异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灌输、领悟、感化、实践、参与、陶冶、反省、批判、自律、咨询等多种途径有机融合,综合利用,以便优势与功能互补,避免“一刀切”,并建立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全面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
其次,实现从封闭教育观念向开放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德育工作从封闭教育观念转化为开放教育观念就是要放眼于社会,面向现实生活。现代社会全面开放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广阔舞台,从封闭教育观念向开放教育观念转变,使德育主体对环境的依赖转向对环境的主动选择,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性,把握自己,适应开放环境。高校德育如果处于高度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大量的经常变化的人和事以及各种信息就会迅速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中,在他们眼前展现的是千姿百态的世界,他们的视野、思维、心理会不断丰富,结合教师的引导并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期望进行比较、评判和取舍,显示出个体对开放环境的适应与把握。相反,高校德育如果脱离这会这个大环境,用“围墙”加以隔离,必然导致学生缺乏辨别能力与批判精神,使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一片茫然,容易受消极因素影响,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德育要面对社会现实,以积极的态度,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接触社会现实,亲身实践,发挥个人的主见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冲破狭隘的思想空间,在开放的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把握自己,不被复杂所迷,不为诱因所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第三,实现从接受教育观念向自主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而德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怎样接受、认同和实践。因此,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但是,传统德育强调权威与服从,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竞争性和创造性,学生习惯于不敢质疑和批判,盲目顺从,缺少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今天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极具有挑战性,也特别需要创造性人才。高校德育如果培养的仍然是一味服从的人才,应该是令人担忧的。有人说,怀疑是创新的萌芽,批判是创新的成长。[7]的确,创新的前提是质疑和批判。当今社会更需要有质疑的勇气、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生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教育者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在多元化存在的价值观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既具有自己的批判和决断能力,又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实现从他律观念向自律观念的重大转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传统德育方法以说教和灌输为主,强调权威与服从,违反了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它既不重视思想道德情感的体验,也没有注重思想道德意志的锻炼,缺乏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这种强制性的说教和灌输中,学生虽然表面上暂时接受,但既不是出自他们思想道德情感上的共鸣,也不是出自他们自觉的思想道德需要,只不过是迫于暂时的外界压力而已。为了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达到德育的目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他律观念转变为自律观念。从人的全面发展、主体性发展趋势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自律。自律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它既是自我约束的方式,又是提高自我修养的目的。从教育的发展来看,“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自教自律。从内外因互相作用的观点来看,他律是外在的灌输与约束,必须转化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即自律,才能起作用。因此,德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要使受教育者逐步实现自律的过程。德育目标的最终实现,靠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自律。高校德育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真正发展起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学生具有自主、自为、自律和分析、选择的自由,才能达到主体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
总之,时代的主题和任务就是德育工作的主题和任务。与时俱进,遵循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必然也会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4][5]专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半月谈,2004(4).
[6]胡锦涛.在200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
[7]周春娥.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现实思考[J].理论界,2003(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80-0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维理念和思想指导。与此相应,高校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弘扬人的主体性,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崭新课题和必然选择。
一、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当今时代,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果高校德育工作依然走老路子,就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统一思想认识,勇于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要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知识是由人创造的,人是知识的源泉,没有人对知识的掌握、创新和使用,知识经济就无法实现。因此,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它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又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增强人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就教育与人的关系而言,教育以人为本,其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就社会与人的关系而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教育的地位和功能在于有目的地为社会造就着一定素质的人,这就确定了教育的立足点是如何促进人的发展。新时代教育的宗旨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但是,传统德育保守封闭,无视人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人不仅是个积极能动的主体,“自然界不会自动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造世界”,[2]而且还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意志和意识的对象”。[3]马克思关于人在自然中和自身中的主体地位的理论观点,是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现代社会的人应该成为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怀学生的个性发展,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育观。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4]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要义、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这种理念蕴含着深刻的理性思考,它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既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引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育观”,试图从德育层面来探讨和促进德育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5]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又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6]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关怀,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
格人才,更好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崭新的思维理念,我们要变革思想观念,要特别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把握人的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德育观念、形式、方法和手段等的创新。
首先,实现从单一灌输观念向多元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我国传统的德育模式是典型的德目主义模式,即开设独立又系统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由于德目内容繁杂,只重视灌输,方法单一,容易脱离实际。21世纪是科技信息社会,变化急剧,新矛盾、新问题、新观念不断出现,社会思想道德呈现价值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德育主体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去面对这种价值多元化,寻求合适的支点,以应付所造成的价值冲突,从而作出理性的选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灌输途径,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除思想政治课外,高校德育要渗透到各科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德、智、体、美、劳等互相结合互相渗透,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领域与全过程,体现多元化的特征。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文化与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创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德育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具有不同情况和不同特点,德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区分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因人而异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灌输、领悟、感化、实践、参与、陶冶、反省、批判、自律、咨询等多种途径有机融合,综合利用,以便优势与功能互补,避免“一刀切”,并建立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全面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
其次,实现从封闭教育观念向开放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德育工作从封闭教育观念转化为开放教育观念就是要放眼于社会,面向现实生活。现代社会全面开放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广阔舞台,从封闭教育观念向开放教育观念转变,使德育主体对环境的依赖转向对环境的主动选择,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性,把握自己,适应开放环境。高校德育如果处于高度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大量的经常变化的人和事以及各种信息就会迅速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中,在他们眼前展现的是千姿百态的世界,他们的视野、思维、心理会不断丰富,结合教师的引导并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期望进行比较、评判和取舍,显示出个体对开放环境的适应与把握。相反,高校德育如果脱离这会这个大环境,用“围墙”加以隔离,必然导致学生缺乏辨别能力与批判精神,使学生面对大千世界一片茫然,容易受消极因素影响,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德育要面对社会现实,以积极的态度,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接触社会现实,亲身实践,发挥个人的主见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冲破狭隘的思想空间,在开放的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把握自己,不被复杂所迷,不为诱因所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第三,实现从接受教育观念向自主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而德育的效果取决于受教育者怎样接受、认同和实践。因此,德育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但是,传统德育强调权威与服从,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竞争性和创造性,学生习惯于不敢质疑和批判,盲目顺从,缺少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今天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极具有挑战性,也特别需要创造性人才。高校德育如果培养的仍然是一味服从的人才,应该是令人担忧的。有人说,怀疑是创新的萌芽,批判是创新的成长。[7]的确,创新的前提是质疑和批判。当今社会更需要有质疑的勇气、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学生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教育者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在多元化存在的价值观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既具有自己的批判和决断能力,又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实现从他律观念向自律观念的重大转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是一个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传统德育方法以说教和灌输为主,强调权威与服从,违反了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它既不重视思想道德情感的体验,也没有注重思想道德意志的锻炼,缺乏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这种强制性的说教和灌输中,学生虽然表面上暂时接受,但既不是出自他们思想道德情感上的共鸣,也不是出自他们自觉的思想道德需要,只不过是迫于暂时的外界压力而已。为了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达到德育的目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他律观念转变为自律观念。从人的全面发展、主体性发展趋势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自律。自律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它既是自我约束的方式,又是提高自我修养的目的。从教育的发展来看,“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达到自教自律。从内外因互相作用的观点来看,他律是外在的灌输与约束,必须转化为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即自律,才能起作用。因此,德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要使受教育者逐步实现自律的过程。德育目标的最终实现,靠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自律。高校德育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真正发展起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学生具有自主、自为、自律和分析、选择的自由,才能达到主体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
总之,时代的主题和任务就是德育工作的主题和任务。与时俱进,遵循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必然也会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4][5]专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半月谈,2004(4).
[6]胡锦涛.在200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
[7]周春娥.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现实思考[J].理论界,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