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引”、“导”,激活探究式地理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_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活力源泉,是探究知识活动的兴奋点。如何充分发挥兴趣的 “引”和“导”的功能,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关键是将学生的即兴化的短暂“兴趣”转化成自然化的稳定自主性“探究”,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良好习惯。
  关键词:兴趣培养;探究式教学;引导
  老师如何通过巧设地理兴趣,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呢?笔者认为可通过地理学科相关的三个特点:综合性、直观性和多彩性来寻找兴趣点:
  1.综合渗透性:地理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内容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研究领域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基础学科。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多种因素研究、分析,因而形成了地理学兴趣的综合性,歌曲、诗歌、歇后语、谚语、笑话等正是激发兴趣的极好手段。师生一段动情的吟唱,可以将同学们的思绪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或者冰天雪地的世界;不同的多媒体场景展示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陶醉在大自然的美丽情怀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探求的欲望。老师通过不同场景的呈现,巧设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
  2.形象直观性: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地理教材的抽象性矛盾,许多内容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有限,知识经验的积累比较贫乏,涉足地理环境的空间又比较狭窄,如果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使他们丧失学好地理的信心。所以,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空间概念,建立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象观念,从而提高地理的学习兴趣。
  3.丰富多彩性: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产生了地理兴趣的丰富多彩性。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其接触的现实社会,因此探究式教学必然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状态,让学生走出狭隘的教材和教室学习时空,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从“纸上谈兵”转变为“真枪实弹”的自然课堂;使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自由地汲取知识。教学过程可通过竞赛、表演、辩论等活动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去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笔者通过天文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野外观察等活动,激发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从而产生探究的动机。
  互动的“导”学使探究式教学由外在形式转入内涵提升,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老师则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基于初中地理素质教育的平台,笔者创设的互动探究导学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实施。
  (一)探究性活动。在学习喀斯特地貌成因时,笔者组织同学们到太湖西山林屋洞实地进行探究导学活动,将地理课堂延伸到大自然,通过富有特色的野外活动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启动探究灵感的目的。学习天气和气候时,则组织同学们参观苏州市气象台,让同学们亲临现场体验天气预报从数据获取、处理到形成直观形象的天气预报效果图像的。
  (二)探究性提问、论辩。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就会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与追求目标,因为它易于使短暂的兴趣通过探究而深化为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和“导”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启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在发现新问题和新方法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从而产生了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探究过程中通过提问或论辩来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很有艺术性。首先是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其次问题要难易适度,以通过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或通过可靠的途径能够解决的问题为宜。第三是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引发广泛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地理能力。第四,范围以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为主,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三)探究性分析。探究过程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为此,探究式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分块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比较区域差异,再加以综合概括,加深学生对各地区域特征的理解,使他们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探究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又通过本质去感知现象,这种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到感性的再认识,不仅使学生从中感受了乐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探究性总结。探究性学习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由于时间所限,一堂课并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探究到位,也不可能每节课都将学生带到野外进行实地探究;并且通过探究过程形成的学生发言一般比较零散,最后还需老师从整体上,从脉络上加以梳理补充,加以整合提高,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探究总结中,尤其需要通过鼓励来激励大家将探究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贯穿到自己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最终让学生达到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目的。
  初中地理学习只是人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笔者提倡的互动导学探究方式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良好兴趣与习惯,为将来的高中地理乃至大学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为终身发展积累丰富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甘露.学习管理理论与策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对促进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其独特优势。笔者从品德课教学入手,探求小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与需求,并结合相关理论,运用个性化、合作化、开放化的有效性策略开展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活动资源;
摘 要:要较好地表述个人的观点,必须注意文章的主题,增添合理的内容,给人以见一叶而知秋的感觉。  关键词:书面表达;阐述;个人观点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82 -01     一、陈述清楚,有理有节  许多学生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喜欢根据原先的内容加以重复,而不是自己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吐露,因而给人以凌乱的感觉。  I learn Eng
一只天鹅正以最快的速度向南方飞行,在空中它与一只风筝偶然相遇了。起初的时候,天鹅还以为风筝是什么庞然大物,后来才知道它是一只可怜的风筝。于是它们两个在空中聊了起来。“老兄,你这是要飞向哪里啊?”“我要飞向遥远的湖泊”“你怎么一直停在半空中啊,为什么不能向前啊?”经过简单的交流,它们彼此都了解了对方。   了解了风筝的遭遇后,天鹅显得很同情,于是它就把風筝的线咬断了,就这样风筝获得了自由。天鹅嘴里
摘 要:对高中生物实验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先进行分类,然后找出每一类型的相似点和主要区别,按照类别采取对应的复习策略,既可以节约复习时间,提高效率,又可以拓宽实验思路,拓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分类;对策;生物实验;复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61-2  本人针对高考对实验的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把实验知
摘 要:学校的生命力源于教师团队,学校间的竞争其实就是教师团队素质的竞争。我校以激励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为动力,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以实施“自主互助”教学为目标,牢固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积极推动校本研修的实施,努力共创师生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学习型校园,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师生;团队素质;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不断改进,体现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为了统计而统计,而要从知识的内在价值出发,让学生真正产生对统计策略探求的心理需求,进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用符号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这一课例也引发了我对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学习需要;改进;数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
摘 要:在辅导学生中,我了解学生参加竞赛项目的内容,熟悉护卫的程序,通过学习和研究制定了选手训练的指导计划。  关键词:礼仪辅导;规范;主动问候;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65-1      一年一度的江苏省技能大赛已经落下帷幕,今年有幸被市教研室领导委派到南京卫校参加江苏省护理专业技能大赛的礼仪指导。通过此次大赛,
摘 要:陶渊明这根思想的苇草,在东晋这样一个血雨腥风的时代里,坚韧地生长,放射出独特的精神之光。这里仅就其价值观一谈己见。  关键词:陶渊明;价值观;浅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67-2     法国十七世纪短命哲人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
项羽东渡乌江,亭长舣船以待,然而项羽不肯过江东,直言“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此时此情,项羽当泣,且“数行下”,司马迁此时却以一“笑”字来写项羽,表面看来,令人费解。但人物形象却千载如生,心理刻画生动。  项羽已死,鲁国亦降,此时汉高祖刘邦心患已除,天下已定,应是得意之时。然而面对项羽的死却“泣”之而去”。一“泣”字,刘邦心理毕现,细而咀嚼,意味无穷。  当泣而“笑”,当笑而“泣”,一“笑”一“泣”
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索与合作有内容、有质量、有效果而非形式?这就需要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进而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理解掌握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创设情境(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