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不可一概“封杀”

来源 :康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shi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心脑血管病等“富贵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这一切都和不良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于是乎,不少人便开始“恶补”营养学知识。怎奈并非科班出身,对营养学的了解难免偏颇,这便滋生出一种新的“疾病”——“胆固醇恐惧症”。“患者”们将胆固醇视为洪水猛兽,无论吃什么东西,都要先搞清楚其中的胆固醇含量,似乎唯此才是健康与否的分水岭。然而,国外营养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却让他们大跌眼镜——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若是过低,抑郁症乃至肿瘤的发病率就会上升。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胆固醇呢?
  
  胆固醇是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
  
  由于过度的宣传,很多人把胆固醇当作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的代名词。然而事实上,它恰恰是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大家都知道,人体是由亿万个细胞构成的,而胆固醇则是构建细胞膜的重要物质,少了它,细胞就分崩离析。从整体来看,不仅是细胞膜,人体中任何一种膜结构的合成都离不开胆固醇这一重要的“建筑材料”。这在脑组织中尤为明显。胆固醇不足的细胞就像一盒带有小洞的果冻,当与大脑情绪调节化学分子接触时,致密性差的细胞就无法作出适当的反应。细胞的工作机理类似锁与钥匙,细胞是锁,神经传递是钥匙。如果细胞结构不佳,钥匙便难以开锁,激活不了细胞,人的情绪势必出现极不稳定的现象。
  
  胆固醇有“好坏”之分
  
  在普通人眼里,胆固醇似乎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其实不然,它是一类物质的总称。从生物化学角度来看,胆固醇是由脂肪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学名称作脂蛋白。血液中的脂蛋白主要有4种,即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等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而与人体生理以及病理状态关系比较密切的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虽然它们都是胆固醇家族的成员,但“品性”却相差很大。前者是人体健康的大敌,过量的低密度脂蛋白很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最终导致动脉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乃至堵塞。如果这一过程发生在向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上,就是人们熟悉的冠心病。而高密度脂蛋白就非常“善解人意”,它可以把血液中游离的脂类物质都“网罗”起来,然后“打包”送进肝脏,不让它们“四处游荡”、“为非作歹”。由此可见,胆固醇家族中不全是“坏分子”。
  


  植物中也存在有益健康的胆固醇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动物性食物是胆固醇的“仓库”,为了避免摄入过多,便刻意减少荤菜的摄入。其实,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胆固醇类物质,最常见的就是谷固醇和麦角固醇。后者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维生素D中的一类,充足的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吸收食物中的钙质。从这个角度看,植物固醇对人体的好处还真不少呢。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相关研究:让血胆固醇浓度偏高的受试者摄入富含大豆固醇的低脂肪色拉酱,使他们每天摄取2.2克大豆固醇(相当于半茶匙),同时控制膳食中的脂肪数量。结果,仅仅吃低脂肪膳食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只能分别降低7.3%和8.4%;而增加植物固醇之后,受试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下降的程度分别达到14.2%和18.2%。由此可见,植物固醇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身体状况。
  
  胆固醇犹如一把双刃剑
  
  人们都知道,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如果过高,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不过,血液中的胆固醇如果过低,对身体也会造成损害。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为了了解人体内胆固醇与情绪的关系,对121位18岁~27岁(包括69位胆固醇含量极低的女性)的志愿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当女性体内胆固醇每单位低于160毫克时,19%的人出现极度沮丧症状,21%的人出现极度焦虑症状。另一针对男性的研究得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每单位少于160毫克者,发生情绪冲动的几率比胆固醇含量高的人多达50%~80%。由此可见,盲目限制胆固醇的摄入,反而对身体有害。
  
  怎样合理摄取胆固醇
  
  对人类来说,胆固醇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使生理过程顺利进行。那么,人体每天究竟摄入多少为宜呢?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再结合国内多年的临床研究,以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毫克为宜,大约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胆固醇含量。但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字,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胆固醇的需求量也不尽相同。以一个单一标准为依据来指导饮食,显然是不合适的。
  
  婴幼儿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冠心病等疾患的预防要从娃娃抓起。然而,出于对胆固醇的片面理解,不少家长在调配宝宝的饮食时,尽量把胆固醇剔除在外。对于这番好意,孩子的身体并不领情。因为,处于一生中第一次发育高峰的幼儿,对钙的需求量很大,只有借助维生素D的作用,才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钙质。而胆固醇又是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原料,岂可拒之于千里之外?由此可见,婴幼儿胆固醇摄入过少必然影响生长,严重时甚至会诱发佝偻病。
  对婴幼儿来说,每日的饮食除了乳制品外,还要适当添加辅食。鸡蛋和动物肝脏等是不错的选择。鸡蛋黄和动物肝组织都富含胆固醇,可满足孩子的需要。当然,摄入的量也不能太多,蛋黄每天不宜超过两只,肝也应控制在50克左右。
  
  发育期的青少年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第二次生长发育的高峰,和幼儿期一样,必须摄入充足的钙、维生素D以满足身体的需要。除此之外,人体又多了一种胆固醇需求——合成性激素。从化学结构上来看,胆固醇与性激素相似,而后者的合成也需要前者的参与。因此,长期的胆固醇摄入不足,会影响人体的性激素水平,这对生殖器官以及第二性征的发育都是不利的。所以,青春期的孩子要多吃鸡蛋、贝类等食物,以促进发育。
  
  年轻人
  年轻人的身体发育基本停止,整个生理过程中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中。此时,就需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了,尤其是整天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族。虾、蟹、贝类、动物性脂肪、内脏等要少吃一些。在控制摄入量的同时也不要过于紧张,毕竟年轻人的代谢能力比较强,对于一时的过量,身体完全有能力予以消除。何况不少人还热衷于健身房锻炼和户外活动,多摄入些胆固醇问题也不大。只要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如一个月)保持平衡就可以了。
  
  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消化能力逐渐下降,身体清除胆固醇的机能也每况愈下,所以,每吃一餐都应小心,谨防胆固醇摄入过量。动物性脂肪、肉皮、虾皮、贝类等应尽量少吃,而蔬菜、坚果则多多益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坏胆固醇”对健康的危害,还能增加对身体有益的植物固醇的摄入。
  
  胆固醇偏高者的饮食原则
  
  尽管胆固醇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已经确诊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还是要注意,在配合医生服用药物积极治疗的同时,饮食控制也不能疏忽。
  第一,尽量选用低胆固醇的食物,比如各种植物性食物,还有禽肉、乳品、鱼、蛋清等;第二,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尤其是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比如猪油及各种动物油、脑和鱼子、蟹黄等;第三,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固醇的食物,比如各种绿色蔬菜可以帮助降低胆固醇。在适当摄取富含胆固醇的动物性食物时,可增加富含磷钙的大豆制品及蘑菇类、核桃、芝麻等食物的摄入,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维护血管功能。
  
其他文献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入甲类传染病予以严密监控,使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然而今年下半年以来,东南数省市出现的散发的霍乱病例提醒我们,在关注SARS,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的同时,对霍乱等“传统”疾病也不能掉以轻心,是该好好补上一课了。    霍乱的“前世今生”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病名始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成书
期刊
禽流感来势汹汹,不少国家和地区都进入了“紧急戒备”状态。人们寄予厚望的药物“克流感”能否有效,更是在医界引发热烈讨论。  此时,曾经在治疗非典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医药,再次引起全球关注。  “中医药治疗非典型肺炎效果非常神奇。”这是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成员马奎尔博士在《直面SARS,中医药防治非典策略》封页的引语上写下的话。而目前在世界各地“奇货可居”的抗流感药物“达菲”,据称,其主要原料也是原产中国
期刊
我国民间有冬令进补的习惯。这是因为在寒冷的冬天,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减低状态,在冬令进补,有利于把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来春就可以不生病或少生病。  本期《康复》为广大读者拟就了一份2005版的名老中医进补线路图,为你方便就医,送上我们的关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查询(预约)电话:021-64385700  坐堂专家:周端 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高血压病
期刊
女性的更年期,是指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直至完全消失的过渡时期,其中包括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不少进入更年期的女子发现,每晚能够美美入睡的日子,似乎离自己愈来愈远。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专家冯桃莉医生却不这样认为,她说,只要调整生活方式,抓住保养要素,好好睡一觉并非难事。  妇女一生的睡眠质量,都受荷尔蒙变化的影响。月经前夕或到时,有些人便变得不易入睡或睡不安稳;待到进入更年期,荷尔蒙分泌减少,
期刊
今年42岁的段涛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医院副院长,说起当妇产科医生的经历,原来与家学渊源有关:母亲是位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妇科医生,段涛从小就跟着妈妈在妇产科跑来跑去,耳闻目睹,受熏陶、长见识自不待言。上大学时,他又被妇科学界的泰斗江森教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研究生导师张振钧教授的博学多才,也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年轻的段涛暗下决心:要以这些大家为楷模,刻苦攻读、学以致用,毕业后为广大病家作奉献。在老
期刊
已届不惑之年的老张在事业上可谓春风得意,刚被提拔为部门经理,收入也大幅增加。不过,与此同时,血压、血脂也高了,腰围的增长更是惊人。每次单位组织体检,医生都嘱咐他多运动。虽说他连连答应,但忙起来也就顾不上了。不久前的一天,他难得有空,便倚在沙发上翻看像册。静思片刻,让他突然意识到年轻时的自己是那么魁梧健壮,全身上下都是结实的肌肉,而现在却被松松垮垮的脂肪代替了,心中不禁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受,当即决定买
期刊
天气渐冷,按照国人的习惯,该是进补的时候了。这不,各种有补益作用的中成药又开始大做广告了。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几乎都是药物的作用如何好、适应的人群多么广泛、男女老幼均可服用之类的宣传和推介,其中还不乏令人怦然心动的“佳作”。然而稍加推敲,你会不禁失笑——试问,世界上哪有“老少咸宜”的万能补品?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违反中医学原理的。按照祖国医学的观点,不同的人,身体的阴阳表里虚实差别很大。拟方
期刊
营养与慢性疾病的关系    到上个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中营养缺乏病已基本消除,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传染病的减少,慢性疾病却一跃成为主要死因。直到此时,这些疾病的易感性与营养的关系才引起人们的注意。随后,关于膳食和营养素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癌症发病率关系的研究显示:脂肪酸、膳食纤维、类胡萝卜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以及大量摄入一些必需营养素(尤其是维生素E、维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素)可
期刊
如何让自来水转化为干净、健康的饮用水,正确的烧水方法极为重要。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错误方法:一是水刚烧开就马上关火,二是烧开后还让它沸腾很久,三是烧开后再盖着壶盖沸腾几分钟。专家提醒说,这些方法有碍于人体健康。正确的做法是:水快开时(80摄氏度~90摄氏度)把壶盖打开,等沸腾时再煮2分钟~3分钟,然后熄火。如果难以把握水将烧开的时间,可在水沸时立即把盖子打开,等上2分钟~3分钟即可。  这样做的
期刊
62岁的王阿婆身体状况一向良好,但子女们发现她近来容易激动,焦虑不安,并且多疑,甚至怀疑女儿偷了她的钱。原本很爱干净的老太太,却渐渐不讲卫生了;记忆力也严重衰退,经常把钥匙放错地方;有时外出散步找不到回家的路,幸亏邻居送回。  经诊断,王阿婆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此症与自然衰老不同,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女性较男性多见。起病的早期,症状大多缓慢、隐匿,仅有记忆困难或轻度健忘表现。因病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