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兴趣培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163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也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也缘于对数学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因此,我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安排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的阶段,
   有着天真浪漫,活泼好动的天性,对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数学游戏刚好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苏霍姆林斯强调:要使学生好好学习,就要千方百计地注意使学生体验到自豪、欢乐、惊叹等,以激起儿童情绪为核心的情景教学法,使学生感到有兴趣。而游戏的恰当运用,则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学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找朋友”“送信”“摘苹果”“猜数”等游戏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来理解数学知识的。数学游戏也在教材中得到了体现,专门在课本中列有“数学游戏”的栏目。通过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
   例如,我在教学《平移》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其实,对于创设情景的例子,课本上比比皆是,在每个单元开始新课学习时,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的。例如,在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教学中,就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场入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交流,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不仅为新课铺垫,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这就为教师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更好完成这一节课的目标,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五、利用数学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的产生渊源已久,有着许多美丽生动,吸引人、激励人的故事。适时地介绍,讲给学生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会萌发起微妙的震波,是热爱、是求知的渴望。如:认识数,我向学生介绍人类的祖先,指着月亮表示一,指着双眼表示二……结绳计数,讲了中国的算盘与我们的计数器等。我对学生说,聪明的祖先创造了十个数字娃娃,用它们记录千千万万、无穷无尽的数,十个数字娃娃的本领可真大!再如,在学习了分解质因数后,给学生介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世界难题的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本中对于数学家、数学符号、数学起源等的故事,也作了一些介绍。通过这些故事,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教师不断探索,积极实施,才能够使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大部分语文素养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起来的。用以阅读教学的文本——或教材或教学资源,其内容都是丰富的,其特征都是多样的。教师如何处理文本不仅体现着教师的能力,更是关系着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文本时,一定要立足文本的个性,找准教学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怎么来定位?首先它应该是语文的,是具有文学性的;其次它应该是根据学生的情况
期刊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所有老师面临的新课题,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为了继续贯彻“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谈
期刊
一、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之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社会教育大计的重要基础,而思想品德教育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童年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心灵成长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也是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养分。作为学生主要的成长空间,学校不应只注重语数英等主学科的加强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育,而思想品德又远不止一门学科,难以一味应用主学科的传统方法来量化教学。因此如何把思想品德教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改革需求教师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学会互助,交流,合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分组分层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
期刊
有效的创新教学策略是可以帮助创新教师更加高效的、有方向性的实施创新教学的方法。那么,有一些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创新教师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制定目标中寻找创新策略  由于学生年龄段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不同。创新教师们应该从不同年级的学生,按照教材编排的特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学情进行目标的定制目标。这  (一)思想上清晰创新总目标  创新教育教
期刊
多媒体,这一凝聚着高科技的产品,如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现代教学技术正势不可挡地迅速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我们欣喜地发现,由于多媒体的介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抽象的概念、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课堂教学省时、高效,突破了重、难点,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一、巧用多媒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学生浓厚
期刊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的确,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作为一名語文教师,如何在当前推进的素质教育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
期刊
本学期开展的课改教学活动,让我充分体会到,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激发情趣,教学互动,实行师生间,生生间的深层合作、探究,交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交流的课堂,自我展示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灵动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灵动起来  我们的许多老师在教一篇新课之前,总少不了创设一个全新的情景。如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听音示、看影视片段、做游戏等力法导入,学生就会很容易入情
期刊
一、语文创新能力的表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需要向社会、自然开放,并具有明显的创新活力,生机勃发,富有生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实现自我素质的发展。”可见,创新能力是语文课堂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一般来说,语文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有:对语文字词的快速接受能力,尤其在识字教学中,善于总结简便易行的识字方法,基础知识牢固;在阅读方面的敏感洞察力,能迅速找到文章的脉络和主线,理解文本的内涵;在
期刊
一、课程的内容编排有待改进  1.在一个标准下产生了很多版本  这更适合我国区域垮度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但是也出现在同一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情况,同一学校各科使用的版本也往往是五花八门,这给学校和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多不便。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甄别选择,尽量在同一地区达到统一。  2.教材内容过散,不利于学生自学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基本材料,应尽可能体现层次性、逻辑性,如初中物理力学比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