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暴雨不如和风细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our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出发,探求逆反心理出现的原因,从而得出解除逆反心理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并以处理学生的早恋问题为例,论证这一方法在实践中的意义。
  关键词: 中学生 逆反心理 调试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现象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
  逆反心理在这里起了重大作用。这种心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即“不受教”、“不听话”,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最容易产生这种逆反心理。在早恋这个敏感问题的处理上,教育者稍有不慎就会燃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在教育时惨遭滑铁卢。
  事实上,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校园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男女同学有公然牵手、搂抱等挑战学生道德底线的行为。对这些行为,许多老师不是没有进行过批评教育,但效果甚微。有时,问题虽在教师批评教育、写保证书、请家长这样疾风暴雨式的方法之下解决了,但二人的早恋真的就这么轻而易举消失于无形了吗?事实是:学生往往只是不再在公开场合有什么亲昵行为,私底下感情依旧,只是由地上活动转入地下,方法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对于老师对他们的处理,他们貌恭而心不服,那么我们就真的对处理早恋问题无能为力了吗?也不是,我以为,只要方法得当,则早恋行为是可防可控的。
  但在这之前,我们一定要先探求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进而摸清他们的心理需求,然后对症下药。
  我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青少年生理发育渐趋成熟,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客观上,家长教育采用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教育方法,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既然已经找到根源,我们何不就从此出发,先满足他们需要被尊重,成长需要被重视的需求,然后委婉地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戴尔·卡耐基曾说:“不受别人欢迎,是因为你没有照顾对方的感受,没有读懂对方的心思。”我们不能处处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去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当你不顾别人的感受时,对方自然也不会给你好脸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不是也谈到人都有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还包括爱情的需要,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和尊重的需要(既自尊,又要求受别人尊重)吗?老子亦云:柔软可胜刚强。我们何不以一种柔性的方式进行处理呢?
  如对于我班两个男女学生在学校的楼梯间搂搂抱抱,我这样做:
  那天,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我给全班的学生们做了一次讲话。我说:“今天我既是以老师的身份更是以姐姐和过来人的身份和同学说几句开诚布公的真心话。”我首先在心理上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继续说:“同学们正处在青春期,在言情影视剧和小说美化了的爱情情节的熏陶下,向往爱情,这是正常的。追求美好的爱情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我们的权利。可同学们你们真的明白什么是爱情吗?中学时期你对异性产生的朦胧的好感是不是爱情呢?心理学上对爱情的定义是这样的:真正的爱情是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有共同理想和追求的男女的互相吸引。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的确不是一个能诞生真爱的地方。而且老师一直认为,真正爱一个人就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对她负责,让她幸福。但同学们现在吃的穿的住的花的全然都是父母的,自己连自己尚且不能养活,怎么能让别人幸福呢?现在来谈爱情是不是有点奢侈了呢?我由衷地想对憧憬爱情的姑娘们说:请自重自爱!毕竟在貌似爱情的感情冲动中,往往受伤害最深的都是女孩子啊!再说了,感情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朋友也许会变为仇人。当若干年后你们再见面时,你是愿意多一个朋友呢还是多一个仇人呢?面对有花无果的貌似爱情,我们最好还是把对异性的那份朦胧好感埋在心里,大家还是做同学,做朋友。等我们真正到了有能力去承担爱情的时候,再大胆地去追求。老师借用一下裴多菲的句子:‘爱情诚可贵,学业价更高。’当务之急,还请大家专心学好习,奋战迎高考。”
  我并没有针对性地点名批评那两位学生,而是尊重他们,留给他们自我审视与反省的时间。因为学生自我心灵的触动胜过老师声嘶力竭的怒吼。那节班会课学生们好像都有所触动,听得很认真。
  事后也没有再听说这两位学生有什么非正常的来往,我想这也许是他们内心都有所触动了。不久,在另外一个不是我所教班级的女生的周记中,我班会课上的讲话竟大致不差地被她引述了,并认为我的做法合理,通过同学之间的转述在她们宿舍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不少同学开始审慎地看待自己及周围同学的所谓爱情。
  得到学生的肯定,我颇感欣慰,觉得自己的方法比较有效。
  教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难道在学生时代就没有过对异性朦胧的好感吗?就没有过和学生类似的行为吗?所以不要学生一早恋就视为洪水猛兽,就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这只是中学生这个时期正常的人性诉求。人性不可违,人性的东西,宜导不宜堵。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而不是逼人压人,完全没有必要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以摧枯拉朽之势,毕其功于一役,三言两语就解决学生人性中深层次的问题,那不可能也不合实际。
  教育学生如同灌溉田地,疾风骤雨只能是雨打地皮湿,雨后地照干,与其这样不如和风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逆反心理调试》.
其他文献
摘 要: 鸿门宴上刘邦能全身而退,除了他本人能屈能伸、机智狡诈,张良的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外,樊哙也功不可没。本文从忠、勇、智三方面就樊哙展开分析,以说明鸿门宴上樊哙护主御敌的功劳。  关键词: 鸿门宴 樊哙 忠 勇 智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的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
摘 要: 本文旨在对《偷窃》进行细致的文体学分析。分析发现,倒叙和多种思维呈现不仅成功地支撑了作品的主题,还使小说主题得到了深化。  关键词: 《偷窃》 文体学分析 倒叙 思维呈现方式 作品主题  波特是美国公认的最好的文体学家之一。她的每篇小说都是融题材结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完美艺术品。(李宜燮等,369)其代笔作《偷窃》也一直得到评论家的关注。他们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体现了精神与物质的对立统一。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人皆共知的问题,为了寻求破解途径,创业教育也许是一条出路。NY理工学院的H教授及其同事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创业教育,如何实施创业教育,以及实施创业教育的意义。总结他们的经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具体措施有:教师应做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以专业改造为突破;科学研究打出一片天地;期望通过制度得以保障。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就
摘 要: 电影即江湖。在杜琪峰的电影世界里,有传统江湖片、纵向升级的江湖片和横向铺垫的江湖片。笔者认为,杜琪峰导演的江湖深层构思的灵感来自于对香港城市空间的眷恋、香港地区特有的黑帮气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当下香港的身份流动与不安。人物的江湖式塑造、情节的江湖式表述、风格的江湖式呈现,均构成了杜琪峰银河映像时期的江湖手笔。  关键词: 江湖片 杜琪峰 身份 城市空间 隐喻  “江湖”为何
摘 要: 斯蒂芬和布鲁姆是《尤利西斯》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两者就像是两个质数。每一个质数都能分解出“一”和它本身,不变的“一”即“异乡人”的孤独感成为了他们的交集。在“此刻”这一点的相遇,斯蒂芬和布鲁姆仿佛找到彼此的同伴,但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乔伊斯在安排两人对话和行动时故意设置了思维的冲突和默契的断裂,显示了他们存在本身之间不可消融的距离,在这种不自觉的远离中,两个“异乡人”更显孤独。  关键词
摘 要: 权力思想可以说是当代法国著名学者米歇尔·福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多年来学术界常谈不衰的一个话题。但是,由于福柯本人前后思想的多变性,以及关涉主题的广泛性,人们对他的权力思想,尤其是微观权力学说多有歧议和误解。米歇尔·福柯认为权力不只是物质上的或军事上的威力,权力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种贯穿整个社会的“能量流”。本文分析了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探讨了知识与权力、爱
摘 要: 纳博科夫在其《文学讲稿》中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一反传统文学评论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过分强调,在文本细读的前提下,侧重对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可以说为《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研究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是,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也带有极大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倾向:首先表现在将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绝对割裂,其次则是过度强调作品的虚构性,否定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 纳博科夫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着的一些诸如渗透性不强、指导性不够、传播脱离大众生活实际等问题的揭示,分析艾思奇这个对哲学大众化的典范,初步归纳其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几点经验,并参照他所取得的成就提出对当前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一、我们的困境  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
摘 要: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地狱变》发表于1918年,是根据日本古籍《宁治拾遗物语》卷三中的《绘佛师良秀喜欢火烧自家记》和日本古籍《古今著闻集》卷十一中的《弘高的地狱屏风图》的故事创作出来的。本文通过梳理良秀画《地狱变》的时间历程,并通过文本引证结合对良秀人物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良秀的至上艺术之旅,即“睁着眼”而不是“回首”去寻找至上艺术。  关键词: 小说《地狱变》 芥川龙之介 良
摘 要: 关于《智取生辰纲》文中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旨在尝试以映衬的解读思路:紧扣文眼——“英雄精细”,以“英雄衬英雄,细节中尽显杨志英雄精细;小人衬英雄,精细中凸显英雄失路之痛”贯穿全文。这样的解读促成了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清晰把握,也得以在教学中以“浅入课堂”为学生开启名著阅读的大门,以“深出文本”使学生在不断调整对文本的理解中达到对名著的美学体验。  关键词: “浅入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