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着的一些诸如渗透性不强、指导性不够、传播脱离大众生活实际等问题的揭示,分析艾思奇这个对哲学大众化的典范,初步归纳其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几点经验,并参照他所取得的成就提出对当前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构想。
关键词: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一、我们的困境
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在一百多年后的中国,毛泽东说:“要把哲学从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上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尖锐的武器。”“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要创造革命性的历史实践,必须有革命性的思想武器。而如今,我们的这个思想武器在一些地方发挥不出威力,我们的哲学缺乏亲近社会的态度,缺乏新鲜活泼的语言,缺乏入情入理的观点,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向人民大众解释改革开放过程出现的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获得群众信服和认同等方面,时常闪烁其词、苍白无力。归纳起来有以下表现。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有“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经院化”的研究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学术,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思想武器。当前哲学研究的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但其中真正属于表征“中国特色的实践问题”或把它表述成一件“思想武器”的文章著作则乏善可陈。如果更悲观一些来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正处于一种“官热民冷、政热经冷、外热内冷”的困境之中,哲学缺乏思想渗透性、时代大众性和实践指导性,相反却显示出“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学院化”研究取向。
2.当前哲学的宣传正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困境中,缺乏大众式的思维方式,脱离大众生活世界。
理论宣传的任务就是将正确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 “大众”思维方式,从而使哲学变为方法和意识,并通过人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这个道理马克思早就说过: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相反,如果哲学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地。正如艾思奇所言:“一个理论工作者,如果脱离群众,就没有生命了。只有把哲学同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为人民大众写哲学著作,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正确道路。”哲学的理论宣传工作者们需要明白哲学并不是高居于现实之上的抽象理论,而是要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最生动鲜活的语言,最灵活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则就只能是脱离大众生活世界的教条。
3.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亟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出现了信仰缺失、精神迷茫和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等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有效推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
二、榜样的道路
艾思奇(1910—1966),云南腾冲和顺乡人,原名李生萱,著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和成就。如毛泽东所言:“艾思奇同志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奋斗一生,在哲学普及和大众化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尤为突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斋中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武器。”并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1.创新理论普及的方式与方法,以贴近大众生活的语言文字和事例增强说服力。
艾思奇同志与当下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者不同,他有一套贴近大众生活的语言文字和事例。比如他用“一块招牌上的各种花样”为题介绍两种世界观,用“果树林里找桃树”向人们讲述“哲学是什么”,等等,基本都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讲述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浅出地运用到分析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正如1935年李公朴为《大众哲学》写的编者序中所写的那样:“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邓小平同志曾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2.哲学联系实际,结合实践需要,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情,回答人民关心的问题。
艾思奇的时代中国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国家的道路、民族的前途,直接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对于这些重大问题一个为人民大众所信服的解答,是《大众哲学》成功的前提。艾思奇自己也曾谈道:“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磺美丽的西点,却是一块干烧的大饼。……‘埋头’在学院式的读物里的阔少们,自然是要觉得不够味的。”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艾思奇也坦言:“我掮着这个担子是极不胜任愉快的,因为真能当这重担的人,应该对于生活有充分的经验。而我缺少的却正是这一个东西。”所以,深入调查,反映人民大众的要求,反映时代的问题,抓住人民大众的思想,才能同人民大众心连心,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使人民大众理解它、相信它、运用它。
3.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化为大众主体的价值取向,善于以理服人。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见不到任何到咄咄逼人的说教,只以生动活泼的材料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以一个谈话者的面貌出现,把深奥的道理转化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并帮助人们自觉到这种逻辑,以它指导自己的行动。比如艾思奇在谈到抗战期间“亡国论”和“速胜论”时候就说,如果不是它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哪怕是执政党的高调宣传也无济于事,不能并用于指导认识和实践。比如眼下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反腐倡廉、群体性事件等热点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回答,就达不到真正令人信服的效果。艾思奇正是通过在通俗化的过程既不损害理论的基本精神,又能合情合理的揭示出事情本质使人完全信服这样的一个途径,征服了无数的民众,以至于蒋介石都不得不承认:“一本《大众哲学》,冲跨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4.学者与战士相结合的品格,使得他的作品散发出巨大的感召力。
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黄楠森说:“艾思奇无疑首先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其次才是一个哲学家。他不是一个在学院里工作的学者,而是紧密结合革命斗争需要从事学习、宣传、研究、论战、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艾思奇的一生既是学术的一生,更是战斗的一生。从他在延安时期对国民党反动哲学的批判,到建国后对胡适哲学的批判,都体现了他既是学者又是战士、革命者的特点。正如艾思奇研究者所言:“革命者的精神和意志,使他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尖锐性和深刻性,并赋予时代的色彩;哲学的思想和逻辑,又使他革命者的立场更加坚定、充实和鲜明,更富于理性。”
三、方法论的构想
1.大众化的理论,必须连着大众的心,关切大众的利益。
要连上大众的心就必须做好大众化对象的调查工作。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理解大众主体的思想状况,与大众谈话、生活、调查等,才能了解大众最需要的是什么,和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有哪些看法,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何看法和建议,等等,对此进行一些科学的分析,才有针对性地展开大众化的理论教育。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赢得人心就在于它使得老百姓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众多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化解误区和矛盾。
2.把真理从“文本”转变为用通俗易懂的道理。
不管何种理论,即使是绝对的真理,如果只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强制地灌输给大众,也容易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反感,甚至觉得受到“文化暴力”的侵害。我们需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化研究,通过用人民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案例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网络、广告等途径内化,弥补大众在思想方法與价值取向上的缺失。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成为大众认识世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工具与标准。
3.注重通俗读物的建设工作。
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一直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的出版工作,比如《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等。今后仍需要大力发动有知识、有见解的知识分子做这样的工作,并给予在编写、出版、经费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楠森.继承艾思奇的事业.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序)[J].云南日报,2002.5.28第C02 版.
[2]谢本书.《战士学者艾思奇》中的《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艾思奇同志纪念文集编辑组,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纪念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艾思奇.大众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79.
[6]朱兆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4).
[7]吴倬.《大众哲学》与哲学的大众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关键词: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一、我们的困境
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在一百多年后的中国,毛泽东说:“要把哲学从学生的课堂和书本上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尖锐的武器。”“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要创造革命性的历史实践,必须有革命性的思想武器。而如今,我们的这个思想武器在一些地方发挥不出威力,我们的哲学缺乏亲近社会的态度,缺乏新鲜活泼的语言,缺乏入情入理的观点,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向人民大众解释改革开放过程出现的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获得群众信服和认同等方面,时常闪烁其词、苍白无力。归纳起来有以下表现。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有“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经院化”的研究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学术,也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思想武器。当前哲学研究的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但其中真正属于表征“中国特色的实践问题”或把它表述成一件“思想武器”的文章著作则乏善可陈。如果更悲观一些来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正处于一种“官热民冷、政热经冷、外热内冷”的困境之中,哲学缺乏思想渗透性、时代大众性和实践指导性,相反却显示出“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学院化”研究取向。
2.当前哲学的宣传正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困境中,缺乏大众式的思维方式,脱离大众生活世界。
理论宣传的任务就是将正确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 “大众”思维方式,从而使哲学变为方法和意识,并通过人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这个道理马克思早就说过: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相反,如果哲学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地。正如艾思奇所言:“一个理论工作者,如果脱离群众,就没有生命了。只有把哲学同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为人民大众写哲学著作,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正确道路。”哲学的理论宣传工作者们需要明白哲学并不是高居于现实之上的抽象理论,而是要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最生动鲜活的语言,最灵活多样的形式和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则就只能是脱离大众生活世界的教条。
3.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亟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社会进入了矛盾多发期,出现了信仰缺失、精神迷茫和社会伦理道德滑坡等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有效推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景。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
二、榜样的道路
艾思奇(1910—1966),云南腾冲和顺乡人,原名李生萱,著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和成就。如毛泽东所言:“艾思奇同志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奋斗一生,在哲学普及和大众化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尤为突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斋中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武器。”并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1.创新理论普及的方式与方法,以贴近大众生活的语言文字和事例增强说服力。
艾思奇同志与当下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者不同,他有一套贴近大众生活的语言文字和事例。比如他用“一块招牌上的各种花样”为题介绍两种世界观,用“果树林里找桃树”向人们讲述“哲学是什么”,等等,基本都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讲述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浅出地运用到分析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正如1935年李公朴为《大众哲学》写的编者序中所写的那样:“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邓小平同志曾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2.哲学联系实际,结合实践需要,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情,回答人民关心的问题。
艾思奇的时代中国正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国家的道路、民族的前途,直接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对于这些重大问题一个为人民大众所信服的解答,是《大众哲学》成功的前提。艾思奇自己也曾谈道:“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磺美丽的西点,却是一块干烧的大饼。……‘埋头’在学院式的读物里的阔少们,自然是要觉得不够味的。”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艾思奇也坦言:“我掮着这个担子是极不胜任愉快的,因为真能当这重担的人,应该对于生活有充分的经验。而我缺少的却正是这一个东西。”所以,深入调查,反映人民大众的要求,反映时代的问题,抓住人民大众的思想,才能同人民大众心连心,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使人民大众理解它、相信它、运用它。
3.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化为大众主体的价值取向,善于以理服人。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见不到任何到咄咄逼人的说教,只以生动活泼的材料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以一个谈话者的面貌出现,把深奥的道理转化为生活本身的逻辑,并帮助人们自觉到这种逻辑,以它指导自己的行动。比如艾思奇在谈到抗战期间“亡国论”和“速胜论”时候就说,如果不是它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哪怕是执政党的高调宣传也无济于事,不能并用于指导认识和实践。比如眼下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难、反腐倡廉、群体性事件等热点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回答,就达不到真正令人信服的效果。艾思奇正是通过在通俗化的过程既不损害理论的基本精神,又能合情合理的揭示出事情本质使人完全信服这样的一个途径,征服了无数的民众,以至于蒋介石都不得不承认:“一本《大众哲学》,冲跨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4.学者与战士相结合的品格,使得他的作品散发出巨大的感召力。
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黄楠森说:“艾思奇无疑首先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其次才是一个哲学家。他不是一个在学院里工作的学者,而是紧密结合革命斗争需要从事学习、宣传、研究、论战、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艾思奇的一生既是学术的一生,更是战斗的一生。从他在延安时期对国民党反动哲学的批判,到建国后对胡适哲学的批判,都体现了他既是学者又是战士、革命者的特点。正如艾思奇研究者所言:“革命者的精神和意志,使他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尖锐性和深刻性,并赋予时代的色彩;哲学的思想和逻辑,又使他革命者的立场更加坚定、充实和鲜明,更富于理性。”
三、方法论的构想
1.大众化的理论,必须连着大众的心,关切大众的利益。
要连上大众的心就必须做好大众化对象的调查工作。只有通过深入调查,理解大众主体的思想状况,与大众谈话、生活、调查等,才能了解大众最需要的是什么,和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有哪些看法,对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有何看法和建议,等等,对此进行一些科学的分析,才有针对性地展开大众化的理论教育。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赢得人心就在于它使得老百姓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众多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化解误区和矛盾。
2.把真理从“文本”转变为用通俗易懂的道理。
不管何种理论,即使是绝对的真理,如果只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强制地灌输给大众,也容易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反感,甚至觉得受到“文化暴力”的侵害。我们需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化研究,通过用人民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案例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网络、广告等途径内化,弥补大众在思想方法與价值取向上的缺失。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成为大众认识世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工具与标准。
3.注重通俗读物的建设工作。
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一直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的出版工作,比如《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等。今后仍需要大力发动有知识、有见解的知识分子做这样的工作,并给予在编写、出版、经费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楠森.继承艾思奇的事业.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序)[J].云南日报,2002.5.28第C02 版.
[2]谢本书.《战士学者艾思奇》中的《序》,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艾思奇同志纪念文集编辑组,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纪念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艾思奇.大众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79.
[6]朱兆中.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4).
[7]吴倬.《大众哲学》与哲学的大众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