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情景听力教学法微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9033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逐渐意识到英语在当今世界多么重要。在语言的所有基础技能中,听力是最难的。怎样提高学生的听力,不仅是学生,而且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是要讨论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不足和解决方法,并且介绍一种畅谈式的听力教学方法。
  关键词: 英语听力 情景听力教学法 不足 解决方法
  
  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来说,英语听力就像是灰姑娘的魔法(David Nunan,1999,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它总是被会话夺去光彩,因为人们大都认为只要会说英语,读写也不成问题,听力是学习英语的次要技能。其实不然,近几年来,听力越来越受重视。原则上说,课堂听力练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学以致用。所以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情景听力,怎样才能让听者在不同情景下充分理解说者的意图。
  
  一、情景听力
  
  1.情景听力环境
  会面、指导、广播公告、电台新闻、会议、购物、电影、电话、课堂、闲谈、讲故事等都是听力环境。在这些不同情景听力环境中的语言不尽相同。
  2.情景听力特点
  2.1非正式语言环境
  大多数语言环境都是自发和非正式的——不是阅读或背诵,而是自然表达出来的。非正式语言有各种特征:(1)简短:人们在对话中通常用短句或词组来表达各自的想法和观点。(2)发音:会话中的发音和字典中所注的发音有很大的区别。它经常使用连读或省略音节的方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can’t,在字典中为cannot。再如常用right替代all right,用Sh’we替代Shall we。(3)词汇:口语词汇比书面词汇通俗,例如口语中用guy替代书面语中的man,或用kid替代child。(4)语法:口语中通常忽略语法,只要求将意思表达清楚,无须使用语法正确的完整句。“噪音”:口语中某些表达听者无法理解,因此对说者而言就是毫无意义的噪音,这是因为句子未表达清楚亦或听者对背景不了解或者未集中注意力。为了弥补错过的意思,听者会猜测词义,甚至忽略部分词而把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因此听者无须完全理解所听的全部内容。(5)冗余:这是在口语中常有的现象,包括重复、解释、插入语、自我更正和语气词,例如well,er。(6)不重复:说者不会逐字重复其内容,而通常采用删减冗余的方法。
  2.2听者的意图
  听者一般预先就了解所说内容:不仅要听懂,还要能听出所需答案,甚至期待听到和自己意图相关的信息。
  2.3听看结合
  只动耳不动眼的听者很少。听者通常会用眼睛去发掘与所听内容相关的视觉刺激,例如地图、场景、物体或四周环境。
  2.4听者有目的的反应
  听者通常在谈话的停顿期或结束时做出反应。此反应并非扩展补充谈话内容或仅仅是对句子的理解,而是根据听者的意图直接做出的。
  2.5说者的注意力
  谈话内容是针对听者的,因此说者通常把听者自身特点和意图作为第一因素,通过改变其语音语调甚至谈话内容来适应不同的对象。
  3.课堂中的情景听力
  课堂听力无法做到真情实景。然而为了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课堂外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模拟情景听力会有所帮助。例如,把朗读所听材料并回答问题作为听力训练的主要形式帮助甚微。因为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可能朗读谈话内容,也不可能根据谈话内容回答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模拟情景听力比起课本中教条的听力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根据此观点,本篇提供了关于如何设计听力材料和听力任务的一些指导方针。
  3.1听力材料的特点
  非正式谈话:(1)听力材料应做到贴近现实,自然真实,或至少要模拟实景。非典型的材料无法提供非正式谈话的共性。(2)引导听者进行互动:在多数听力情景中,听说双方是面对面的,可以直接交流,这就促使听者置身其中,注意力集中于材料,对听力理解练习效果明显。运用视听材料可使背景栩栩如生,也能达到上述效果。(3)提取信息:如果情景谈话内容不能重复,教师就必须鼓励学生,从而培养他们提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因此谈话内容应提供足够信息;当遇到材料理解障碍时,要鼓励学生打断谈话,及时提出问题或要求解释。
  3.2听力任务
  必须预先设想:(1)学生对将要听到的材料预先就应有大体印象,如:“Listen to the passage...”这类的总标题对理解材料帮助甚微,而“You are going to hear a husband and his wife discussing their plans for the summer...”这类的小标题对预先设想材料内容却很有帮助。学生运用掌握知识对相关事实、场景或事件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预先设想材料框架,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材料。(2)明确意图:教师在设置听力材料时须明确提出其意图,即要求学生回答哪类问题,例如:“Listen and find out where the families will go for their summer holidays.Mark the place on your map.”就比简单的“Listen and understand...”要明确得多。明确的意图使学生有选择性地快速提取重要信息,而无需逐字理解。提问可以是穿插性的,鼓励学生即时回答,而不用等到内容结束。
  
  二、听力中的障碍及跨越方法
  
  1.笔者从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个人教学经验,总结出学生在听力理解中存在的一些障碍。
  (1)对篇幅较长材料厌烦,对信息不明确的材料易分散注意力:材料开头简单扼要(即使在必要时重复几遍)比材料冗长效果好得多,因为材料过长会破坏内容的整体性。整体把握会对细节的理解更有帮助,而无需面面俱到,可选择一部分来重点理解。如果使用图像材料,通过放大其尺寸也会引起学生注意。预先提供关键词可帮助学生构筑材料基本框架。另外,也可选择语速较慢且有重复的诗文或歌曲作为材料。
  (2)大部分学生缺少词汇知识或者过于注重个别单词和词组,很难掌握抓“关键单词”和“关键词组”的技巧:毫无疑问,词汇量不足是听力的主要障碍,学生经常为此而错过明显的关键语。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此障碍,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需对材料逐字理解。在情景听力前介绍一些非常用词汇将减少他们听力过程中的恐惧情绪。正如John Klapper所说:“意思不要依赖作为个体的单词,需要注重的是由单词组成的文章,而非单词本身。”
  (3)如果句子较长或语速较快,学生就难以区分意群:一些学生确实很难区分不同的意群,尤其在语速较快的听力材料中。因此便可理解学生为何最怕听新闻。当材料快速传达大量信息时,教师就应该适当使用暂停键,即在提出问题后立即按下暂停键三至四秒,问题由教师根据材料内容提供“你能找出某句的关键吗?你听到最后一个单词是什么?这句和前句有何关系?”等问题。
  2.给听力学习者的建议。
  (1)不要只盯着问题。有时教师使用听力材料(歌曲或诗歌等)并非要提出问题,这时学生的任务就是单纯地欣赏。
  (2)利用上下文猜测词义。在听力练习中学生经常因为生词而胆战心惊,其实这是自找烦恼。因为绝大部分生词都可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3)做适当记录。听力练习中有的问题只需简单地回答时间、地点、人物或判断正误;但有的虽然问题很短,答案却要求较长。故学生在听力练习中应把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快速简短地用笔记下,从而防止因信息多而易遗忘的问题。
  (4)做摘要。当遇到较长材料时,应在结束后立即写下摘要。
  (5)延伸答案。情景听力需要听、说、写的综合技巧,听仅仅是起点。例如,当材料结束后会出现口述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将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把答案写下来。
  如上所述,模拟情景听力是听力教学中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要成功地运用这种方法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听力素材,这样才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Pachler,N.Teaching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at Advanced Level[M].London
其他文献
摘要: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培养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强调:“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1]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我们不能大声呵斥,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是应该讲究艺术,既要能帮助孩子找到不足,又能从中发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使孩子在快乐中接受和养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
新的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要求,就是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应成为低年级习作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可在这个时期着重安排系统的童话体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即
一、教学背景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接触《我与小动物》,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喜爱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都爱养小动物,爱和它们一起玩耍,所以我觉得学生一定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但是兴趣归兴趣,对于我校小学生来讲,一方面,离大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居住的城市里没有动物园,学生对于动物的熟悉与了解只有从电视或者课外书
摘要: 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从教育角度分析,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的异化;从法律角度分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违法行为;从文化角度分析,是全民素质的倒退因素;从经济角度分析,是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危机;从政治角度分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本文借用部分案例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剖析,以警醒世人。  关键词: 隐性辍学 基本性质 剖析    从定义上说,隐性辍学指的是:“有辍学的前期或后期表现,毕业时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于植根的土壤不同,对死亡内涵的理解就有比较大的差异。作为悲剧的代名词,“死亡”被称为人生哲学的第二大主题,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学史上两大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与《窦娥冤》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女主人公安提戈涅和窦娥死亡背后动机的分析,来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死亡观,从而加强我们的文化差异意识,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关键词: 死亡 神律 三从四德    1.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作者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中,感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学思想 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数学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数学活动中提炼出的高层次的观念性思维形式,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
“写”的技能训练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言知识与技能运用的综合体现,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表述与表达事实、观点、情感、想象力,交流信息,培养规范的写作习惯。如何在Main task课型中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帮助学生形成写作策略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激发兴趣,激起写作欲望  写是语言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体现,相当多的学生怕写,因此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有写
摘 要: 阅读的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一般阅读分成四步来教学,即预习、学习、复习与练习。其中学习这一点是关键,通过背景介绍、阅读理解等手段达成教学目的。新教材就要有新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也就要力求用新的能够尽量适应新教材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四步阅读教学法 《牛津初中英语》 “阅读”板块    《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在编排上突破了传统模式,不是以课为单位,而
摘 要: 本文作者对河北农业大学足球选修课学生膝部损伤的原因、场合、症状、种类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找出了一些造成损伤的原因,以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使损伤机率降低至最低程度。   关键词: 河北农业大学足球选修课 膝部损伤原因 预防措施    1.前言  足球是人们公认的世界第一运动,在大学校园里更是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足球运动中,常会发生各种运动损伤事件,其中尤其以膝部损伤最为突出
我们可能都会有这种感受:有的课,隽永味浓,深入浅出,点拨有法,张弛有度,扣人心弦,讲者声情并茂,妙语连珠,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听者如沐春风,陶醉其中,意犹未尽,不觉时间在流逝。有的课,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和撞击,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讲者有气无力,慢条斯理;听者昏昏欲睡,索然寡味,度“课”如年,巴不得早点下课。可见,同样是45分钟,由于教者教学策略的不同会给听者在时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