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悲剧看中西方文化的死亡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w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于植根的土壤不同,对死亡内涵的理解就有比较大的差异。作为悲剧的代名词,“死亡”被称为人生哲学的第二大主题,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学史上两大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与《窦娥冤》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女主人公安提戈涅和窦娥死亡背后动机的分析,来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死亡观,从而加强我们的文化差异意识,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关键词: 死亡 神律 三从四德
  
  1.引言
  《安提戈涅》与《窦娥冤》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大经典力作,隐藏在女主人公安提戈涅和窦娥悲剧背后的不同文化内涵,长久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中西方文化,由于植根的土壤不同,内涵也就有比较大的差异。希腊神话作为整个欧洲文明的源头,提倡追求个性解放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希腊悲剧的两大主题。相应地 ,中国文化有浓重的封建礼教主义色彩,尤其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悲剧特征。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安提戈涅和窦娥,她们对待社会以及命运带给她们的悲剧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是什么驱使她们选择死亡来结束悲剧?本文通过对《安提戈涅》与《窦娥冤》的对比研究,尤其是对女主人公安提戈涅和窦娥死亡背后动机的分析,来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死亡观,从而加强我们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2.《安提戈涅》与《窦娥冤》的对比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作为人类思想创作的伟大成果——文学作品更能折射出文化和历史的光芒。悲剧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它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观众看,让观众的灵魂受震撼,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思考。下面作者将分别从文学创作背景、死亡动机和生死观等三个方面来对比研究《安提戈涅》与《窦娥冤》。
  (1)背景分析
  《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名剧。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制国家,在罗马征服它之前,强权并没有成为统治国家的唯一手段,在政治上他们是民主的;在精神上,他们崇拜英雄,崇尚力量;在文化上,希腊神话及英雄史诗与他们一脉而生,这本身就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结构和精神沉淀。他们认为只有写神话中的英雄或是有所作为的人物,才能收到最大的悲剧效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人的行为是高尚的,精神是伟大的,他们的不幸或牺牲更值得同情和怜悯。主人公在矛盾冲突中遇到了不可抗拒的阻力,而代表社会正义和进步的主人公又以坚强不屈的精神进行奋斗抗争,最后导致失败和死亡。他们谁都没有意识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社会制度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悲剧性,因为它是建立在广大人民的不幸和苦难之上的。
  《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力作。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几千年来,人民生活在一个专制的环境中,思想上,儒家的学说成为神圣不可违犯的教条,禁锢着人们的言行。男人被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忠孝两全,要讲“仁义道德”;而女子则被要求讲“三从四德”,要守贞节,要做烈女。这些传统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沿袭,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日常风俗中。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其影响,遵循它既定的法则,维护它的统治。但是,“一种文明,一种传统,他可以是精神食粮,也可以是一种沉重的包袱”[4]。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教会人们“温良恭俭让”,所有的个人意志,尤其是女性的,都被这个庞大的社会制度与思想专制融化了、扼杀了。
  (2)死亡动机分析
  黑格尔曾说过:“形成悲剧动作情节的真正内容意蕴,即决定悲剧人物去追求什么目的的出发点,是在人类意志领域中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想的一系列的力量:首先是夫妻、父母、儿女、兄弟姊妹之间的亲属爱;其次是国家政治生活,公民的爱国心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第三类是宗教生活。”[5](P284)真正悲剧人物的性格就要有这种本身合理的伦理力量作为动力,“要有这种优良的品质”。
  在安提戈涅心中,历史沿袭下来的义务、信仰不能违背,不成文法也是正义之神所颁赐的,它活在人们的心里并且高于人间所有的成文法。宗教赋予一切人的责任是必须安葬遗体,她将完成掩埋任务,决不动摇。尽管这个决定会令她丧失人生仅此一次的生命,但她选择了履行虔敬、人性的义务,从而也选择了死亡。埋葬了哥哥后的安提戈涅,高傲而又痛苦、带着对人间美好憧憬“看着最后的天光,走向了她冥间的婚床……”。临行之际她向赋予她那么多快乐的生命之神告别,真诚而朴实,承认生命的价值。
  《窦娥冤》中的窦娥出身于书香之家,直接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她的父亲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把窦家“五世无再婚之女”当作美德来教育窦娥。窦娥所走的每一步都没有脱离“三从四德”,她被卖,是因为她得听从父亲的;被迫成婚,是因为“父母之命”;被张驴儿父子纠缠,痛斥婆婆,坚决不从,是因为“烈女不更二夫”;而最终妥协,背上“药死公公”的罪名,被斩法场,更是因为“孝道”;最后“许下三桩誓愿”,并让父亲伸冤的结局,还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窦娥无疑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同时也是当时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3)透析生死观
  悲剧性是悲剧艺术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往往集中表现在结局上,其实质是它所描写的事件和人物所揭示的社会冲突的性质,体现的是为正义和进步而献身的精神。悲剧的结局折射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死观的理解。
  西方的古代悲剧多是以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局,始于悲而终于悲。在他们心中,人的灵魂是永存的,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因而死亡不是人生命的终结,而是人本体的超生。苏格拉底曾所过:“死亡只不过是人的肉体和灵魂的分离,灵魂是永恒的。”[6]安提戈涅无畏地面对死亡,旨在维护神律,维护一种崇高的人格尊严和做人的基本权力,同时也是对国王克瑞翁专制暴政的抨击和控诉。安提戈涅以年轻生命的过早毁灭实现了悲剧的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人类的爱在兄妹之情、母子之情、爱情及日常伦理等具体方面化为统一的行动——捍卫人性的尊严。
  中国的悲剧结局则完全是另一番情景。自古以来,“乐天知命”是我国人民的基本精神;死亡和生命的价值密切联系,尽管人的生命仅有一次,但儒家的“仁义”精神比个体生命更重要。因而,即使悲剧,也要有悲有喜,有哀有乐。窦娥虽以死来结束悲剧,但最后鬼驱神使,恶人受到惩罚,窦娥的冤屈得到昭雪,使作者、观众的感情都得到些许安慰。最后的昭雪,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为造成她命运悲剧的,有许多社会因素,而在她自身性格的结构中又夹杂着浓重的封建礼教观念,恪守当时社会给妇女所规定的道德规范。[7]从内心世界来说,窦娥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束缚,使善良与孝道结合在一起;从外界力量来说,社会上的恶棍和政权机构中的贪官污吏勾结在一起,形成黑暗势力,吞噬了她,这就决定了她的命运必然是悲剧性的。《窦娥冤》一剧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含冤者昭雪,这样的悲剧有着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同时透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
  3.总结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安提戈涅和窦娥,都选择以死亡来结束悲剧。安提戈涅以死抗争的所有意义在于对人类生存基本权力的尊重——“神律”的捍卫,她勇敢地带着清醒的痛苦走向生命的尽头,这种精神的胜利使生命本体获得了超生和永恒。《窦娥冤》中的窦娥最终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她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封建礼法“三从四德”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善良性格,她的顺从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她的抗争则更是对封建礼教的维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中的封建礼法“三从四德”和宗教赋予人的“神律”主导着人们的价值观,使人们对死亡有着不同的诠释,因而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不断加强文化差异意识,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Yang Xianyi,Gladys Yang.Selected Plays of Guan Hangq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1.
  [2] Sophocles.Academic Reading:Antigone(Electronic Edition),2006.
  [3]Zhu Guicheng.Antigone by Sopholes(Handout Materials),2006:8.
  [4]于璐.试析关汉卿笔下窦娥的价值取向.美与时代(文学),2004:78-79.
  [5][法]古朗士著.李玄伯译.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谭晓园.生死观上的人类智慧——中西古代哲学关于死亡之于人生意义的比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No.6,2001:47-49.
  [7]诸葛忆兵.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其创作意图.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Vol.36,No.1,2003:130-133.
  [8]杨晓莲,罗均丽.美狄亚与窦氏——中西文学中复仇女性形象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Vol.20,No.6,2004:61-65.
其他文献
摘 要: 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再现。它能简单、明晰地突出主要因素。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从人的创造性思维开始,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会有创新精神。本文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课标 新理念 创新精神 实验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便成为广
摘 要: 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下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管理和教学活动模式。文章结合生态课堂,提出分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实践证明分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积极而且有效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 学习模式    一、分组合作学习的提出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分组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学习。 
我国的高职护理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如高职护理教育的育人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知识积累,往往忽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关注较少,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潜在能力未被挖掘,从而造成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低下。所以,在高职护理教育中,我们应转变观念,加强通识教育,
摘要: 本文围绕基于Internet的网络化测试系统的实时性问题,基于RSVP协议的实时性改善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RSVP协议 NS2网络模拟器 试验    1.RSVP协议  Internet工程任务组的综合服务工作组于1993年提出了一种增强Internet服务模型,包括尽力而为服务和实时服务。该模型与资源预留协议、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一起,能够为用户提
摘要: 针对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根据几年来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在分析一些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的简称,是一门新兴的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力技术的交叉学科,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EE)命名为
摘 要: 制约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原因很多,本文从语言定义和本质,以及英语同心圈理论和语言变体理论出发,阐述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误区——过度强调英语的“标准性”,忽视语言的沟通本质。  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同心圈理论 语言变体理论 标准性    1.引言  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广泛的语言,除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如美国,世界上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
摘要: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和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培养的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强调:“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1]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面对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我们不能大声呵斥,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是应该讲究艺术,既要能帮助孩子找到不足,又能从中发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使孩子在快乐中接受和养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
新的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要求,就是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应成为低年级习作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可在这个时期着重安排系统的童话体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的结构,即
一、教学背景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接触《我与小动物》,我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喜爱它!”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都爱养小动物,爱和它们一起玩耍,所以我觉得学生一定对这个课题感兴趣。但是兴趣归兴趣,对于我校小学生来讲,一方面,离大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居住的城市里没有动物园,学生对于动物的熟悉与了解只有从电视或者课外书
摘要: 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从教育角度分析,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的异化;从法律角度分析,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违法行为;从文化角度分析,是全民素质的倒退因素;从经济角度分析,是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危机;从政治角度分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隐患。本文借用部分案例隐性辍学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剖析,以警醒世人。  关键词: 隐性辍学 基本性质 剖析    从定义上说,隐性辍学指的是:“有辍学的前期或后期表现,毕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