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要落实生本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herChen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主阵地在于课堂。怎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呢?
  一.有效阅读,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语文——母语教育和人文性教育的任务。作为语文教育一个非常重要部分的阅读教学,只有更好地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有效,也才能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文本教学呈现的方式,在文本整体把握或教学小结时,我设计了“初读文本你有什么感受?说说课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本文让你学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具有面向学生的特点,又有很强的文本原始解读的意味。由于这些问题具有文本原始解读的意义,因此,在学生对问题发表看法时,能更好暴露他们对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修正教学环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有效。
  如教学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我设计:“初读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些还是始料未及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初读的感受集中在“作者文学功底深厚,引用了大量唐诗宋词中的内容;散文语言优美,但特别无法理解其中许多有叠词的句子的含义”。赏析《听听那冷雨》语言(主要是叠词句)优美是本文的重点。大面积的学生对本文叠词句存在着理解上的盲区,若不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教学有效性也就可能落空。因此在理解了文章内容基础上,我就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叠词句,并加以筛选,最后确定了几个最能体现作者语言特色并跟文章情感有着直接关系句子,进行启发引导。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经过引导,学生理解了句子含义,体会到了运用叠词既增加语言的韵律美,也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情感。尊重学生原始解读,调整教学环节,落实了教学重点,效果明显。
  二.有效阅读,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思维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到提高。思维能力的培养虽是诸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关注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尤为重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我觉得就是要让学生每读一个文本都能“读出这一篇的语文”,即在阅读文本时,从文本语言浅显处去读读文本背后蕴藏着的丰富内涵,揣度作者在选材、构思、用语等方面的意图。如“底层的光芒”板块的课文《老王》,我就从浅近的语句和选材的特点来把握板块主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从句子角度,我选取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后,面对“我”一定要给钱的举动,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的“你还有钱吗”的一句话,从思维广度和深度方面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从“你还有钱吗”这一细节去揣摩老王当时的心理活动,经过细读,一方面,读到老王得以车资来维持生活的窘境;另一方面,读到老王收钱时内心的忐忑不安。从这一简单的句子中,让学生感受到老王当时的复杂心态,也感受到一种善良的分量。除了让学生品味细节描写的句子,初步感受老王的高尚品质外,我还从文章选材角度设计题目。我问:“从不幸的人为‘我’这幸运的人所作的事情中发现,作者所选的是“文革”时期的事情居多。为什么要这样选材?”这个问题经学生讨论后,形成了几个有一定深度的结果:①“文革”时候的事居多。说明老王对杨绛一家的帮助是一如既往,是真诚的。他不会因为“文革”,杨绛一家处境困难,处处受歧视而放弃帮助;相反,越是生活低谷,老王对杨绛一家帮助越频繁,也越热心。②“文革”时候,杨绛知识分子一家成了一个人人怕遭连累,避而远之的对象,而老王却不这样认为,他相信这一家是好人,反而帮助更甚。反映了老王这底层平民的淳朴、善良的光芒。③底层平民虽容易让人忽视,但恰恰就是这些让人容易忽视的平民,无论是怎样环境,他们始终永葆淳朴、善良、平等、真诚等光芒,也正是这些,让在寒冷的境况下的人们看到了光明,感受到了温暖。”这样阅读问题的设计,不仅引导学生从深刻性角度体会文章的主题,还使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拓展和深挖。
  三.有效阅读,要重视学生学习支架的搭建
  搭建支架,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某个方面(环节)可能出现断节、不顺,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之际,教师就在这个方面(环节)利用一些方式、手段,把这方面(环节)的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这和建构主义强调的“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拆去支架)和“情景性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看法是一致的。
  由此,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学习知识的支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忽视这一环节,只能是表面上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能从根本上体现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举某教师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教学“三拳”重点内容时,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还是很有限的,当他们对“三拳”点评时,大多数的学生讲不出或不能说出很有价值的东西,教师就自己代劳,把自己对“三拳”妙处的理解塞给了学生。课后,学生疑问:“拳头打在鼻子上,咋会似开了个油酱铺,能滚出咸的、酸的、辣的味道;打在眼眶际眉稍,能开彩帛铺,有红的、黑的、紫的颜色绽出吗;打在太阳穴上,会成一个有磬儿、钹儿、铙儿等声音一起响的全堂水陆道场?”学生的疑惑,在于他们在学习这个新生成的“‘三拳’的效果”时,与他在头脑中形成的以前经验相结合出现不吻;又由于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提供可参照的情景,又没通过事先的辅助学习,把影响新知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若能考虑到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经验建构这一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查寻有关资料(关于《水浒》评论、文学创作中的美学特征、攫取电视剧《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剧情片段等等),适当地展示,给学生提供情景或进行辅助学习,帮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好支架,这不仅不会破坏文学的想象空间,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进行再创作,更好落实新知识。该教师若能做到如此,我想那结果一定会是令人满意。
  重视支架搭建,凸显阅读有效性。如我教《六国论》,当教学过程推进到探讨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时,我一开始没有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而学生谈论不是不着边际散谈,就是就六国灭亡而谈六国灭亡。面对当时情形,我没有直接给学生以概念性的解说,而是及时投影“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以贿求和,对内损伤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胃口”的背景。学生一读背景,心领神会,马上悟道:“作者写这一篇文章是为了警醒‘当朝统治阶级吸取六国因贿赂而破灭的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意图。”淳美的教学体验,让我更重视学生学习支架搭建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四.有效阅读,要捕捉学生即时生成的质疑
  朱熹曾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者节节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生的质疑应该是对文本不懂和在弄懂文本内容后向深处进发的疑问等,这些都是使教学达到有效性的活动。学生质疑的活动,是要靠教师的有意激发和及时的捕捉来实现的。在教学中,有意激发大家都在追求,可及时捕捉却大打折扣。
  对于捕捉学生即时生成的质疑,阅读教学中,我是特别重视。如在教学《品质》这一小说时,当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要发表问题,我发现后及时允诺,他站起来提出了“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根据形势而变化”。当他的问题一抛出,我先表扬他的质疑勇气,接着就顺势反问:“你为什么会这样看待?”听了他的一番解释后,我因势利导,面向全班学生而问:“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看待的?”我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经过大家讨论、分析,包括该生在内的全部学生都认为“格斯拉不应根据形势而变化”。还达成“当手工业生产的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时,他宁可饿死仍制作最好的皮靴,表现了劳动者高尚的职业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而根据形势变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形象也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的共识。看到这情形,我当时甭说有多高兴。
  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可谓见仁见智,上述的看法仅是一家之言,抛砖引玉。但有一点我们是要谨记,那就是:只要是教学,那就一定要有效,惟有有效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合乎新课程、新理念和新思维,才是合乎“以生为本”的实际需要与和谐发展要求的!
其他文献
一位女子在战争期间来到莫哈维沙漠里的军营和丈夫一起生活。她特别不喜欢那个地方:酷热难耐,即便是在阴凉处温度也高达华氏125度;风不停地吹着,还有沙子,无边无际无处不在的沙子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何谓“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即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良好品格和关键能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
期刊
教学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引着我们教师教学行为的走向.教学目标也是一个计数器,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现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只关注教
期刊
How Old Are You? A woman walked up to a little old man rocking in a chair on his porch.
期刊
个性化阅读即指适应特别的阅读情境,遵照特设的阅读目标,调动特有的阅读体验,运用特定的阅读策略和特殊的阅读方法,必然获得的独特感受、独特体验和独特理解。它具有相对独特的“个性”即多元有界性、社会时代性和再度创新性。多元有界性即指个性化阅读强调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也就是多元或者称之为见仁见智,但这个多元是有界的,这个“界”就是文本语境,就是文本的客观意义。  任何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产物,它不可
英语课堂是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地方,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主动协作沟通和深入探究中找出相关的切入点.基于问题导向前提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更是一种留白,需要培养学生的真
期刊
一、教材简解rn该册教材在融合原来牛津版的“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原则基础上,凸显生活化、多样化,让学生有话可说;注重听说读写等多样技能的综合语用,让学生在自由
期刊
1 民办学校学生特点rn1)思想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rn由于教育的普及,信息的不断涌现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等原因,民办学校学生的认识发展具有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使得他们
文学名著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艺术瑰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将“名著导读”写进了初中语文教材。广东省中考也明确把名著阅读列入了考题范围,并且对名著阅读的考察越来越重视。由此可见,初中生阅读文学名著意义重大。  笔者曾经在所任教班级做了一次“名著阅读情况”问
小学英语句型教学属于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个范畴,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应试教学的影响,英语口语教学的土壤——语言环境的缺失,导致了小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