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族文化的“根”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outiao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借助网络资源优势,拓展节日文化的外延,组织多姿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底。
  [关键词]文化 传统节日 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得以传承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促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根”。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青睐于西方的节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了解甚少。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理应担当重要使命。
  现行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选编了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内容。如统编教材中体现民族特色的童谣《春节歌》,介绍传统节日习俗的《端午粽》,同时教材中对春节、清明、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生活的场景都有所涉及。苏教版教材中有介绍传统节日的词串,有涉及传统节日的课文《春联》、古诗《元日》、文包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等。怎样依据教材,有效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呢?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学习活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结合这次课题研究,我们以端午节为例,进行了有效教学堂试。
  一、立足教材,挖掘节日内涵
  “立足教材”就是依托教材,教师首先必须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节日文化因素,对教材涉及的重点、难点、拓展点进行适当延伸,拓展其内涵,探本溯源,引领学生探寻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自信。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一定要把语文教材作为突破口,通过对节日时间、传说由来、风俗习惯等的探究,更好地挖掘节日内涵,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活动为载体,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植根于学生心底。
  加强有关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教学,教师要精心备课,课前布置学生做足功课,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查找筛选有关节日的古诗词、节日风俗习惯、节日由来等。教师还要亲自搜集好材料,制作成PPT,以供课上使用。
  具体说来,我们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1.读古诗,猜节日
  (多媒体出示古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中秋节)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端午节)
  2.识端午,话习俗
  (出示《端午即事》,指导学生朗读)
  (1)抓時间“五月五日”——从万年历中找到这一天。
  (2)抓艾草“一支艾”——让学生说说端午节有关插“艾”的习俗。
  (3)读诗歌——找找藏在诗中所写的一个人物,并说说他的故事。
  3.说别称,述由来
  (1)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端午节的别称。
  (2)述说端午节的由来。通过播放节日寻根视频、故事动画,探寻端午节的历史根由。
  端午节作为我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我们从古诗读、背、猜人手,引入传统节日。《端午即事》这首古诗,是一篇非常好的节日拓展教材,学生通过同步吟诵朗读,从诗句中了解端午节的时间、节日的习俗、节日的传说,通过找端午、话习俗、述传说、看视频,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生发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另外,通过课前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学生的搜索、筛选、辨别、加工资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诵古诗”增加了文化积累,“话习俗”增加了节日趣味,“述由来”探寻了节日内涵,最后辅之以观看节日的相关视频,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入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课理应扎根于学生心底。
  二、联系生活,拓展节日外延
  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不是一味地照搬旧规,也不是非要我们效仿古人,而是要我们去用心体味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深入交织。因此,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将节日文化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联系生活,拓展节日外延。
  1.包粽子
  端午有一个最大的习俗就是包粽子、吃粽子。活动前,教师可以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还可以鼓励学生创意包粽子。这样通过亲自体验包粽子,享受传统民俗包粽子的乐趣,享受美好的生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包粽子的过程中,教师不时抛出话题,学生在快乐的交谈中,探讨出端午节习俗的各种缘由。(如纪念屈原说;源于龙图腾崇拜;纪念伍子胥说;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日”,端午节的活动是为了辟邪驱恶,等等)
  2.讲习俗
  学生分别介绍有关自己家乡的节日习俗,将它和自己搜集到的其他各地节日习俗、风土人情进行对比,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端午节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人文素养的形成。   3.咏童谣
  出示端午童谣,了解中华传统节日背后的人文内涵,营造浓厚节日氛围,享受节日的乐趣。
  (多媒体出示,多种形式诵读童谣)
  五月五,是端阳,香包带,香满堂:五月五,是端午,龙船下水人跳舞。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课前教师了解了学生对端午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却不知为什么要吃粽子,这一连串活动设计,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并以此为背景,通过生活经验以及搜集到的习俗资料的交流,加深学生对端午习俗的内涵感悟,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比较分析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抓住学生“爱过节”的特点,借助诵读童谣、介绍自己家乡不同的端午习俗等活动,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融入生活当中继承发展,这样群众美好的生活和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融为一体,真正形成一個传承、契合的有机整体。
  三、串起活动,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基本相同。而语文课程则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母语教育课程,它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学习资源无处不有,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有效拓展语文学习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以此为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学写主持稿
  第一,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确定经典诵读主持稿分为开场白、串词、结束语三部分。
  第二,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引导学生学写“端午经典诵读活动主持稿”的开场白、串词、结束语。
  第三,学生先自主完成主持稿,然后小组交流、讨论、修改、定稿,提炼出一份以端午为主题的优秀的经典诵读主持稿。
  2.开展以端午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
  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如果依托活动来开展,对学生而言可能会记忆更深,留痕更久,这些活动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挖掘、提炼、生成语文能力训练点,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发展语文能力。其实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和查找端午节的资料并不难,难的是将这些资料重新进行加工整理,进行重组,为我所用。通过“撰写主持稿”“开展端午诵读活动”,学生加工、重组、整合信息的能力得到强化训练,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与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将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课外的各种学习资源利用起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生活中感悟体验身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增强文化修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课后,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延伸活动:
  (1)与家人一起吃粽子,话习俗,以文配图,在教室进行展示,和大家一起分享美好的端午。
  (2)给长辈介绍我国各地端午节的传说或由来、习俗,增进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
  (3)制作一份以端午为主题的手抄报,在板报上交流展示。
  (4)将自己了解的端午习俗,通过图片或视频、文字等相结合的形式,发一个微信朋友圈或QQ,让更多的人了解端午习俗,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要实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只通过“传授”是难以达到的。只有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载体,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的认知得以内化、情绪得以感染、行为得以改善,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其他文献
【教材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69。  【缘起】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本版教材新增课例。该课教材先是给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引发思考,尝试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猜想并通过剪拼、推导计算等方法验证猜想,进而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结论。本课应是小学阶段少有的几何推理课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应是其核心价值追求。  笔者的想法是紧扣“内角和”,以问题引导,引领学
名著类课文,即节选于古典名著或由古典名著改编的课文。它是学生通往语言经典的重要桥梁。由于种种原因,编者不得不将一些古典名著类的语言进行改编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不可避免的违背了古典语言的原汁原味,若就课文教课文,将大大折损中国古典名著类课文的价值。  2011年版新课标总目标中就强调了,要“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要在名著类课文的教学中采用寻根、累积,最后达到运用,我
教贵于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情感的交流。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因此,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认识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实施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1.我的网名叫守护神  这是一个兴起网名的时代,无论之前的QQ,后来的微博,还是当下的微信,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名,你可以任意起,不受年龄性别学历地域的约束,想叫什么就叫什么。我也起了个网名,叫“守护神”。我之所以起了这样一个“高大上”的网名,并不是为了炫耀我有什么超人的本事,也不是为了在网上泡几个女青年,主要是为了彰显我的职业和终极理想。我的职业是人民警察,我的终极理想当然与神探与除暴安良有关,
【摘要】在球类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来源于比赛,而后要能服务于比赛。这样学生所学的各种技术才能更有效地转变为技能,灵活运用到球类比赛中去,让学生学以致用,为锻炼身体服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如果纯粹是为了完成体育课的任务而进行教学,那么这种课是无效的,学生不能成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高效地学好技术动作,让每课之间前后衔接最后成功转化为学生的运动技
[摘要]课程即生活,儿童在学校中的一切经历都是课程。西平小学运动会从“创想”出发,多学科、多视角联合进行课程研发,运动会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运动组成,而是儿童生活、生命的高度融合和表现。  [关键词]课程化设计 运动会 儿童生命融合  2016年4月29日,春风和煦,阳光灿烂,西平小学校园内一场盛况空前的运动会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幸福的笑容。创意无限、别开生面的运动会,注定将
【摘要】部分学习科学家认为:学习即知识建构。他们提出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身心理表征,并由此做出推断的过程。思维导图是以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思维工具,既能帮助师生进行思维整理,又能促进学生进行思维发散,重组自己的思考过程与认知结构,毋庸置疑地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好帮手。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依据和支撑,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是在知识
【关键词】统编教材 双线组元 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  “双线组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之一,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选择文本内容和安排教材编写体例,既坚持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理念,又凸显了语文学科的本体意识。其中,语文要素的编排,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突破和创新,把必需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应该养成的语文素养,在单元导语
【摘要】众所周知,单词是语言的素材,只有发音正确才可以顺利地进行交流。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单词读音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正因为如此,课堂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单词读音的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本文围绕小学英语单词读音教学(自然跟读、跳跃跟读、弹性跟读、回声跟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自然跟读 跳跃跟读 弹性跟读 回声跟读  在小学阶段,英语单词的学习至关重要,没有足够的单词就不能有效地进
[摘要]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一些英语教师由于缺乏对阅读教学对学生终生学习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教学中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传统、乏味的教学影响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学中缺乏建立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缺乏研究。教师应该直面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课堂研究、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阅读 学生主体 情境  阅读,就是读书,是对文字或信息进行感观认知的一种行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