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彼此的不理解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ptxj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政治家说过:“欲受尊重,就要让别人感受到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可“距离”在现在中往往是生分的代名词,虽然常言说:“距离产生美”,也阻挡不了人们向往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渴望。在物理学中,分子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在微观上就体现了距离的中庸之道,分子力在当距离远时可以忽略不计,当达到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分子力会逐渐增加,可是当分子间距离太近时,会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而且随着距离进一步缩短,排斥力会越来越强大,如同同性磁极相遇。
  当师生关系矛盾重重的时候,许多专家提出师生之间应该“零距离”接触,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欲通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来促进交流,跨过师生之间在理解上的误区,以实现师生之间真正意义的沟通。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会有美丽的结果,何况这是出于教师单维度的想法,并没有听证过学生的心声。正如李吉林所说:“师生关系的隔膜和不民主,必然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潜能的开发,这是许多善良的教师始料未及的。”事实上这也是一厢情愿的,学生愿意让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吗?有句话说得好:你可以走进我的心灵,但不要走来走去。
  最可怕的生活就是有人每时每刻都在偷窃你的隐私,自从专家们提出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后,师生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减小的迹象。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应走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没有见识,而是选择合宜的黄金分割点。正如严育洪在《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一书中所说:“教育的‘距离’多大比较合适,这需要视实际情况而定,它应能像照相机那样能够灵活变焦——能伸能缩,以能把教育的景象调节得有景、有情、有理、有味为好。”“让教育没有了距离感,事情也没有了灵活性;没有了灵活性,学生也没有了刺激感;没有了刺激感,情感也就没有了活跃量。许多的‘零距离’,让教育没有了距离感,事情也没有了神秘感;许多的‘零距离’,让教育没有了距离感,事情也就没有了区分度;没有了区分度;学生也就没有了方向感;没有了方向感,目标也就没有了清晰感。”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其实是给学生套上了紧箍咒,教师每走进一步,都是对其威胁,而且这种威胁的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矛盾的祸根。
  知识无法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的功能之一是传授知识的园地,但知识并不是校园中的“优势物种”,过于迷恋知识,是师生关系矛盾重重的原因之一。因为校园中除了知识的有形无形载体外,缺少生活的气息。泰戈尔说过:“我们已经养成用书封闭我们心灵之窗的恶习,书籍里的词语像膏药一样贴在心理的皮肤上,使我们的心灵不能与真理接触。书本真理的整个世界成了外面有墙圈的一个坚固堡垒,我们就栖身于其内……当然,贬低书本的用处是愚蠢的。然而,同时应该承认,书本有它的局限和它的危险。”师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不应该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校园生活是很单调,它甚至会演化为用知识来抑制情感需要,应试教育就是如此!用知识的训练来淡化人的情感,结果只是产生重重矛盾。只有“非管理”的力量才是解决师生之间目前尴尬状况的良药,这种“非管理”的力量来自师生关系的相互理解和默契。
  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其目的在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以营造和谐教育的生态。确实当今教育师生之间的许多存在的问题相互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其实就是具有代沟,代沟存在是客观事实,而且这种事实不管谁也改变不了,可既然改变不了,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呢?相互承认代沟也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师生之间如果没有代沟,教育就不会再有进步,这种代沟本身就是进步的预兆,它是合理的存在,可偏偏那么多人想要消除它,虽然徒劳无功,也不改初衷。教师欲单方向消除它的存在,不管愿望有多美好,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平等条件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教育生态中需要一种理解:就是理解师生之间的不理解。只有教师理解学生中具有不理解的成分存在,并理解它的需要,而不是理解它的内容,学生也会理解许多对于教师不理解的成分。理解可理解的内容并不难,而要理解不理解的内容才是困难的,但不管出于什么角度分析,既然师生之间具有代沟,就需要具有理解对方不理解勇气和胆识。进步是大方向,教育也不可能独自滞后,许多问题教师既然理解不了,它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教师群体是一个相对滞后的群体,这点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教育领域是最坚守传统的力量,虽然它不断地在产生新的知识,但在思想观点上,往往落后与社会群体的。
  “理解存在与需要的价值与理解的本身更为重要,理解正如我们每天所见到的各种生物,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知识去了解它是何种生物,但我们需要知道,生命都有权利去生存,站在生命的高度去看待生物这才是最重要的。理解彼此的不理解”,是改变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另一僻径。理解,并不需要对所有的内容都辨析一番,理解许多时候是一种“陌生”的亲近感,是一种胸怀和见识。让师生之间有所距离吧,这个距离不必要相互埋怨谁不理解谁,理解是一种意识,让相互之间理解彼此的不理解,这才是和谐教育生态的需要。就像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物种之间,它们理解对方吗?但还不是共同构成了一副和谐的原生态!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
期刊
摘要: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由探索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得知识,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生 主体作用 和谐 兴趣 能力    一、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师“讲解多、分析多、说明多”三多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缺乏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
期刊
“不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硬灌的教师,无疑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的至理名言启迪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改灌输式为导学式,以有效“激活”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鉴于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活化”主体,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而笔者在实践中运用的“导学·激趣
期刊
研究型课程是当前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它强调用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构建知识;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初中渗透研究型学习以探究性为主。下面谈谈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会。    一、开放演示实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自觉性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和尝试,对于促进思想品德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明确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
期刊
罗克(Wittrock,1986)说过,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而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  预设是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首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他是我们
期刊
俗话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就是演讲的巨大魅力。为了配合新教材的教学理念,我校语文课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这是我校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可是施行下来却普遍存在着一系列不足:话题缺乏吸引力,演讲词煽情不够,演讲者没有以自身情感之火去点燃听众的情绪,语势缺少力量,一些态势不到位等等。其实这些状况主要是缺少一个好的演讲稿,同时学生对演讲的技巧很陌生造成的。  
期刊
新课改如春风细雨,涤荡着日渐枯萎的应试教育。“为了一切学生”,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我们把眼光从小部分“精英”身上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给每一个学生有一方“拥有梦想,实现梦想”的自由天空——让多元智能凸显,让多彩个性张扬。如何转化学困生,使之进步成才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困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在分析清楚学困生差距的原因后,不断尝试转化学困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语言技能目标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之间的落差为切入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课外“有声作业”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有声作业;英语口语;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作出恰当的反应;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发言;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能
期刊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作为一种主观感受,表现比较短暂,具有较强地情景性,并带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喜悦、愤怒、烦燥等,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探究人心理的晴雨表。因此,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绪教育。平时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分析原因,及时疏导,并善于把识别、控制、调节情绪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人人都有良好的情绪。  一天下午的写字课,我刚走进班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