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则立,不预则废”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609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克(Wittrock,1986)说过,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而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
  预设是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首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
  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他是我们预计的问题和预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设并非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使之成为一个剧本,从而在教学中教师成为了编剧、导演及演员,而学生好像只是承担了观众的角色,无法参与其中,更无法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它只应该学生在课上参与、表演、创新的一个模板或框架,更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和补充。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预设下的现象,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但是这绝不是我们无法驾驭或放任课堂的理由。“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是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
   其次,“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
  在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同时,实现学科教学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而在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的凸显课堂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生成,并不是忽略了预设。相反,要求我们的预设应更为充分、更为饱满。因为充分的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地理解;代表的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更趋合理。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
  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和自身的素责是我们应对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关键。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一定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所以,课前的预设工作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我认为,预设并不是前文所说的简单地指教案。写成文字的教案只是我们预设的一部分,正如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我们既要关注“水上的部分”更要关注“水下的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而不是一潭死水。
  预设内容要有针对性。
  1.预设学生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在课堂上突发的一些变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预设“有的放矢”。
  2.预设个性解读
  一部《红楼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得出许多个性化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只要学生的答案不偏离教材。
  总之,课堂教学的预设方面有很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何种预设都要求教师眼中有“本”,心中有“人”。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增长自己驾驭课堂的智慧,找寻属于的自己驾驭课堂的方法。
  要正确对待预设和生成的偏离。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所谓“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其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的倾听,这样既是对学生的个人的尊重也能共同提高。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对那些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一位的迁就,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
  总之,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正如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预设中有生成,只有有了生成性问题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新的收获;生成中也有预设,这一次生成又为下一次的预设提供了有力的方向,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才是执教者的智慧与能力的结晶,才是教者和学生间的思想的火花的碰撞,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的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它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加强课堂的组织纪律性,还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把德育与体育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身心得以顺利发展,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并且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德育渗透功效,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
期刊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并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设计 主体作用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
期刊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儿。创新是新世纪的召唤,创新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在新的时代,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创新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结晶。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创新新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没感性,对发明发
期刊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现将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期刊
作为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响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培养乐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怎样让高中学生步入高雅的音乐殿堂,欣赏交响乐,听懂交响乐?在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番探索。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生活的时代、创作乐曲的背景    和文学作品一样,每一部交响音乐都是作曲家苦心创作的结果,其间凝聚着作曲家心灵深处对生活的感悟,
期刊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
期刊
摘要: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由探索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得知识,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学生 主体作用 和谐 兴趣 能力    一、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师“讲解多、分析多、说明多”三多问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缺乏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
期刊
“不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硬灌的教师,无疑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的至理名言启迪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改灌输式为导学式,以有效“激活”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鉴于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活化”主体,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能力。而笔者在实践中运用的“导学·激趣
期刊
研究型课程是当前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它强调用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构建知识;它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初中渗透研究型学习以探究性为主。下面谈谈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体会。    一、开放演示实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自觉性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勇敢的探索和尝试,对于促进思想品德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如何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与同行交流。    一、明确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