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昱 80后新锐导演的电影梦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aq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唐昱聊天,慢条斯理的语速透露着无比的冷静,很难让人把这个理性的导演与他的年纪联系起来。对电影的侃侃而谈,让人不由得敬佩,作为一个80后导演,能有如此的生活沉淀的确不是易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对生活有所感悟,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的可以记录生活,并通过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唐昱是幸运的,他清晰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之努力,通过影像的方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展示出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每个导演都希望将最精彩的电影展示给观众。
  
  2000年入行从事美术工作,曾师从香港四大美术:张叔平、奚仲文、赵崇邦、邱伟明。早期参与制作的电影有《2046》、《地下铁》、《飞鹰女侠》、《生死由命》、《天黑请闭眼》、《功夫》等近二十部影片。2006年起从事美术指导的作品有:《转角遇到爱》、《麻辣甜心》、《不要和他约会》、《死亡迷局》、《圣堂风云》、《呼叫大明星》、《孤独的狂欢》、《心星的泪光》等十几部作品。于2010年转行做导演,第一部作品是自编自导的电影《领悟》。2011年的《喜剧王》是第一部自编自导的商业电影。
  
  电影和商业紧密联系
  
  一部名为《喜剧王》的电影已经杀青,该剧的导演即是年轻的唐昱。
  《喜剧王》讲述了生活海边小城的男主人公置身于繁华的都市中,阴差阳错地被卷入了不可思议的事件,由此引发了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喜剧王》自筹备以来,集结了强大的阵容和团队,孙兴、九孔、杜海涛联袂出演,影片关注当下热点,通过主人公爱情命运的流转和错失的故事揭示人生的真正意义与目标,力图打造一部让观众在欢笑之余不乏感悟的喜剧电影。
  《喜剧王》的创意来自于唐昱,当年周星驰版的《喜剧之王》是一部永恒的经典,永远被复制,无法被超越,何时看起来,都让人赞叹。在如今众多的喜剧电影中,唐昱认为《喜剧之王》有着典型的代表性,但那是很多年前的市场定位。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什么类型的电影才是观众喜爱,唐昱做了很久的市场调查,他说:“我认为每个导演心中都有梦,都希望拍出一部经典的电影,但是电影与商业密不可分,观众的认可是唯一标准,所以我认为导演应该跟着市场走。”
  最后唐昱锁定了喜剧电影,但是他并不想拍成那种笑笑就过的作品,他说:“其实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的生活是多元化的,有欢乐有难过,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很重要,虽然我们无法超越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表达出来,将自己的两面性表现出来,把快乐带给别人,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喜剧王。”也许正是基于对人生的思考,使《喜剧王》这部电影诞生。
  
  电影的质量是电影的生命
  
  唐昱2000年入行,跟着许多香港的电影人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多年的经验,让他对电影有了深刻的了解,经过不断的打磨,独立完成的美术电影作品《转角遇到爱》,获得业内的认可,但是他并不止步于此,一直希望做真正电影的唐昱,由于机缘巧合,碰到了同为80后的出品方,两人理念相同,观点相同,通过交流与碰撞,擦出了火花。
  唐昱导演虽然是首度执导商业电影,但对电影却有着极为严谨的态度,也许跟他从美术做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从接手影片伊始,他就确立了做“最纯粹喜剧电影”的理念,并为此而努力着,希望带给观众最真实、最精致、“不注水”的精彩影片。唐昱一再强调,要摒弃那些银幕上粗制滥造,夸张低俗,为搞笑而搞笑的所谓的“喜剧电影”的制作体系,用新的思维理念打造出新的喜剧电影,力图通过完美的镜头表现以及精良的后期制作,呈现给观众高品质的电影,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
  唐昱说:“喜剧其实是最难拍的题材,但是制片人、出品方我们一致认为要通过完整的剧情,带给大家真正的喜剧电影,而不是笑笑就过,没有任何回忆和记忆的电影不是我们想要的。”
  
  肆意植入会对电影造成伤害
  
  在采访唐昱的过程中,他讲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他说:“我们这部片子不会随意植入广告。”现代商业片中,植入广告的泛滥,已经让观众审美疲劳,此时听到不以植入收回成本的宣言,让人振奋。
  我们的确看到过很多的商业片,因为大量广告的植入,不由得让观众反感,甚至让观众产生错觉,认为是广告片中插播电影,虽然面对电影市场并不完全产业化的今天,植入广告成为电影收回成本的重要渠道,观众对此也持宽容态度,但是植入的广告内容和方式成为电影操作团队需要掌握的事情。唐昱说:“对于植入,我们并不排斥,但是植入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剧情,并彼此协调,不会影响剧情或给电影减分,我们当然赞同,毕竟电影也是商业的。但是如果是为了植入而植入,这个绝对不行,因为这样会有损电影的品质,因此我们拒绝任何不负责任的植入广告。”
   跟唐昱聊天很轻松,是一个要做好电影的人在用商业的角度聊电影,我想这是理性而又客观的,这样的电影出来应该是既好看又产业化的运作体系,正如唐昱一直所坚持的那样,拍电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他不会为了某些利益,放弃自己的坚持。他特别欣赏姜文导演与制片人马珂的一段对话:“哥们儿,要不咱把电影质量弄好点,我帮你从票房里面把咱推了的赞助的钱挣回来。最后成就一部又卖座位又有口碑的片子。”
其他文献
由北京爱工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KAMA爱·音乐节5月17日在京举办了新闻发布会。KAMA爱·音乐节总策划著名DJ张有待,著名音乐人东乐唱片老板张亚东、名模春晓、音乐人曹方、郝云、张萱妍以及乐队未来脚踏车、旅行团等作为代表出席了记者会。   于6月5日及6日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中心南侧广场举办的KAMA爱·音乐节融合了多元的音乐元素,大量汇集优秀欧美及港台的知名音乐大牌参与。同时,
期刊
2011年4月28日晚,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闭幕式暨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奖典礼在北京奥体中心圆满落幕。三千名大学生观众迎来属于自己的电影的狂欢节,他们与葛优、范冰冰、冯小刚、董洁、徐铮、姚晨、文章、马伊琍、黄渤、吕丽萍、李光洁、倪萍、张一山、林雪等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电影之夜。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本届参
期刊
石钟山:著名作家、编剧。著有《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大院子女》、《天下兄弟》、《追逃》等多部影响深远的热播剧。    编剧要有骨气    影视圈:2010年8月以制片人身份在华谊成立工作室,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石钟山:以前没有意识到一部戏的成功跟编剧是多么重要,现在意识到了。严格来说一部戏是否成功,编剧应该占70%的责任。有些人说是60%,我想应该要超过60%。  影视
期刊
于正,别名余征,1978年生于北京,是一位职业编辑、制作人。1999年跟随香港著名导演李惠民先生学习编剧,2002年离开李惠民工作室独立编剧至今,现在多担任电视剧制作人。代表作品有《大清后宫》、《胭脂雪》《美人心计》、《宫》等。    我不需要维权     影视圈:你觉得“剧本荒”吗?  于正:我觉得剧本挺荒的,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受桎梏比较深,然后一代一代传承的不是很细腻,所有的东西受到很多固定思维
期刊
国内著名金牌制片人,1997开始从事电视剧的制作与发行。他以制作拍摄婚姻情感剧而见长,其拍摄的《中国式离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新结婚时代》、《家常菜》等一系列影视作品均获得良好的口碑与收视率。    拿不到好剧本,  是因为用心不够    影视圈:作为金牌制片人,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剧本荒?您选择剧本有什么标准吗?  朱质冰:在我看来好剧本并不少,如果你拿不到好剧本,是因为你用心不够,某些制作
期刊
金英马集团资深制片人,先后制作过《国家使命》、《康定情歌》、《突出重围》、《士兵突出》、《父爱如山》等作品,曾多次在中央一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并创造了收视热点。郭宏尤其擅长制作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作品。    剧本不强,是手艺欠佳    影视圈:您从事电视剧制片多年,在您看来,当下影视圈是否匮乏好剧本?您拍摄的军事题材剧集较多,是对这个类型有偏爱吗,您挑选剧本有什么原则吗?  郭宏: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
期刊
这个市场非常残酷,导演如果被动了,很容易被淘汰。曾有两个导演,因为年龄大了而被制作人淘汰掉,我觉得寒心。导演跟演员一样是吃青春饭的,我想到我老的时候,一定要有自主权,想拍的戏自己可以拿出钱来拍。    走进王小康工作室,室内甚是清幽,他的作品剧照像展品一样布局井然,错落分列,颇像一个小型展览馆。这些影像记录,可直观看出他的作品风格。王小康坦言自己是个能赚钱的导演,他说,去年拍了120集,整个发行卖
期刊
新锐电视剧导演,执导筒十五年来,作品类型涉列博杂,商业人文转换从容,他的创作理念,始终围绕史诗和情怀。  主要作品:《新乱世佳人》、《记忆之城》、《暗香》、《老马家的幸福往事》等。    编剧是一个人的战斗    影视圈:编剧团队和导演的碰撞合作,怎么算是良性的?  杨:尊重和善待编剧。说实在的,他们这活儿太苦了。像导演这个工种,你可以在现场跟几十个人耗,有了问题你拿掉它就OK了。但编剧永远是在跟
期刊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看似风光的娱乐圈更是繁华背后无限凄凉。尤其是女明星,极易在红颜老去时黯然收场。这也让她们中的一些人很早有了危机意识,能够在风头无两的当口乘胜追击,把事业目标定得更高更远。跟过去女明星争嫁豪门的模式不同,越来越多的女明星在积极让自己成为豪门。陆续一批女明星工作室的成立,也让这些看起来很“花瓶”,但做事赚钱绝不含糊的女明星们,施展出当一个好“老板”的本领。  章子怡、范冰冰、李
期刊
要说经久不衰,没有哪个元素敢站出来这么说。然而,时隔多年,若能重新回潮,也能代表这一元素的实力和魅力了。  2011年春夏,波点风重新回到我们眼前。处在潮流顶峰的大牌艺人、街头潮人怎能错过这一火辣元素?或优雅甜美或成熟干练,波点元素势如破竹般肆虐各家衣橱。上至衫、裙、头饰,下至短袜、鞋子,从头到脚都被波点潮流俘获攻陷。  各位准备好了吗?一起来次完美的波点之旅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