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能够解决的,都不是问题

来源 :影视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217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英马集团资深制片人,先后制作过《国家使命》、《康定情歌》、《突出重围》、《士兵突出》、《父爱如山》等作品,曾多次在中央一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并创造了收视热点。郭宏尤其擅长制作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作品。
  
  剧本不强,是手艺欠佳
  
  影视圈:您从事电视剧制片多年,在您看来,当下影视圈是否匮乏好剧本?您拍摄的军事题材剧集较多,是对这个类型有偏爱吗,您挑选剧本有什么原则吗?
  郭宏: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其实好的剧本并不少,如果总抱怨拿不到好剧本一方面是能力差,另一方面是经营得不好。就像厨师做菜,同样的食材,有些厨师可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也有的厨师做的菜没人吃。菜不好吃这不能怪顾客吧,是厨师的手艺问题。制片人的道理同样如此,只能不断调整自己,要不断地想如何让手中的故事讲得更漂亮,让演员的搭配更合理,从剧本的创作到班底组建再到拍摄,跟制片人的掌控都很有关系。
  我本人是军人出身,所以对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是有所偏爱的,如果有机会能拍摄此类题材的剧集当然是非常高兴的。像当年拿到《士兵突击》的剧本时,特别喜欢,一天就看完了。当时之所以敢拍它,与那时的环境有关,正好有资方乐于投资,个人又很喜爱这个题材,并没有想太多就拍摄了。其实这个戏刚刚出来的时候收视率不好,还曾被某电视台退货。
  现在作为独立制片人选择剧本,首先要找到一个好故事,当然这会与制片人本身的个人喜好有一些关系。在我看来,现在并没有老少皆宜的剧,每种类型题材都有其收视群体。确定好这个故事的受众以后,就要把这个吸引人的点放大到极致,现在的剧本拼的就是故事点,在这个类型上做好创新与突破就能吸引观众。
  影视圈:既然您认为好的剧本并不难寻,为什么翻拍、跟风的剧集还那么多?您会翻拍经典剧集吗?
  郭宏:之所以产生跟风和翻拍,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不能完全把它看作是急功近利。大家都喜欢看,你为什么不拍?作为买方的电视台,他们的意见占据较大比重,所以大部分公司会投其所好,跟风的作品就多了起来。电视台每年需要大量的片源播出,这样做也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啊,而播出的这些片子最终要满足广告客户的要求。如果追根溯源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说到底跟国内电视台运营模式也有一定关系。国外电视台与制作公司是分账形式,完全依靠收视状况获得广告收益,电视台与制作方共享这份收益。这样的模式下肯定是更规范更合理的,观众的意见能占据主导,肯定会更利于优秀作品的诞生。
  我不会选择翻拍剧集的,因为我驾驭不了,所以没有必要挑战自己。我认为文学经典名著是没法翻拍的,一百个人看红楼梦、看水浒,心中会有一百个样子。在观众心中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怎么拍都与他们心目中的固有印象调和不了。那是很高的一座山,是需要仰视的,逾越不了。业内一些同行翻拍某些历史剧时,为了填充内容,将其中一些反面人物也进行了人性的拓展,这样势必会颠覆很多东西,是否值得提倡?我觉得有待商榷。
  影视圈:很多影视公司采取了签约编剧、导演的方式,以保证在剧本数量和质量上的充足和上乘,您是否也签约编剧了?另外,您是否会和编剧、导演探讨在类型剧上如何创新?
  郭宏:我们公司也签约了编剧,这的确是当下这个行业的大趋势。因为现在电视剧生产已经工业化,需要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影视公司会签约编剧进行创作,形式比较多样,最主要的形式是给出规定题材,找合适的编剧完成创作。但不论哪种方式,都给不了编剧,包括导演和演员那么充裕的创作时间,一般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是电视产品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不可能像过去的方式,先要深入生活、积累素材,然后再进行文学创作,几年完成一部作品。当然,少了这种深入的揣摩与雕琢,剧本的质量当然会打折扣,但也不能把这些责任都推到编剧身上,是这个行业的大环境造成的。
  谈到在电视剧类型上的创新,这实在是太难了,现在各种类型剧已经被拍得差不多了,已经难有突破了。如果想再去开辟新的类型,也并不现实。现在能做的就是从业人员必须要认真琢磨,研究观众的喜好,抓住某一点去放大到极致,这个剧就是成功的。从目前来看,国外的一些形式也没法效仿,体制的限制,有太多操作不了。而且国外的剧集是边写边播,可以直接获得观众反馈,国内则不可能,必须先要经过广电总局审查。
  
  行业需要完善
  
  影视圈:制片人是不是都很注重收视率?一个新项目的确定最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什么?拍摄过程中制片人最担心的是什么?
  郭宏:制片人是比较看中收视率的,因为通过收视情况,能最直接反馈观众的喜好。
  筹拍一个新戏之前,制片人要权衡各方面因素,首先要考虑能否播,要综合各方面的利益,考虑周全后才能投拍某个项目,毕竟要对公司负责任。这其中就包括听取电视台的意见,毕竟在对收视群的了解上他们是有话语权的,有第一手的资料可寻。此外,制片人的信息收集也相当重要,关注各个电视台的收视排名情况以及年终汇报等也都是制片要做的工作。了解各台的收视习惯及欣赏品味,尤其是那些收视排名靠前的戏更要多加关注。这些电视台出据的数据,尤其是各大卫视的资料都是比较客观真实的。在我们看来,这类收视排名情况应该是有其规律可循的,前一年与后一年的排名不可能在风格类型上有颠覆性的变化,有利于制片人制作新项目时予以参考,这些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拍摄过程中,作为制片人最担心发生的情况包括演员伤病和出现意外情况。还有就是对某一类型的剧非常看好,但突然这类剧不能播出了,我们公司曾经遇到过的,涉案剧要求退出黄金时间播出。投入付之东流。所以最害怕遇上这样的不可抗因素,能踏踏实实三个月把活干完是最理想的。实际上影视是风险非常大的行业。
  影视圈:影视业现在很繁荣,利润率极高,所谓高风险行业,除了您上面提到的一些突发意外情况外,还有哪些风险?
  郭宏:大家看到的都是影视繁荣的一面,看到的都是赚钱的戏。除了上述提到的风险外,作为一个电视剧高产国,你拍摄的剧能否播出这本身就存在风险。中国每年产近15000集电视剧,能播出约8000集,进入黄金档不超过3000集,能被记住的不超过1000集。其它的就变成了金字塔的基座,赔钱的戏还是占了大多数,每个影视公司的成本核算都是把赚钱与赔钱合在一起,所以总体利润空间并不是那么大。我所在的金英马公司是国内最早的民营影视公司之一,直到目前公司还没有一部赔钱的戏,这在圈内是比较难得的了,证明公司在最大化规避风险方面做得还不错。
  影视圈:您认为当下影视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翻拍、跟风、穿越等雷剧盛行,这样的状况应如何改善?
  郭宏:在我看来能解决的都不算是问题。拿翻拍举例,现在国内每年产量是一万多集,以这样大的产量来看,被翻拍的有多少部?这个比例还是很小的。像最近被翻拍的《永不瞑目》等戏,至少都是十年以前的作品了。跟风剧的问题前面也提到了,如果能改变不合理的电视台运作模式,这些问题也能解决。
  而穿越等雷剧的问题,创作者改变一下创作思路也可以解决,不要让内容总带有迷幻或宗教色彩,可以穿越未来啊,就变成了科幻剧了,那也是很好的一种题材类型啊。其实供创作者发挥的空间很大,就看你是否足够用心。
  如果要说问题,我倒认为演员的费用过高,迫于电视台方面的压力,又不得不用,这算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个行业从2000年以后一直是飞速发展的,目前所有的问题并没有阻碍它的发展。制作的剧目也越来越精良。港台演员都北上发展就是例证。随着这个行业的逐步完善,相信一些不良现象会随之消失,变得越来越规范的。
  影视圈:不少人认为当下的制片人是商人,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制片人对全剧意味着什么?
  郭宏:我个人认为制片人是商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电视剧已经成为了商品,从事这个行业势必要考虑成本支出与投资回报,要维护投资人的利益,否则电视剧没人投,这个行业如何发展?商业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但有一点我必须要强调,虽然电视剧已经被定义为商品,它所肩负的使命一定不能丢,它承载着传播真善美的责任,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告诉观众什么是该弘扬、歌颂的,什么是该摒弃的。不能一味顺着社会现象来表达,否则是会影响社会的,很可怕的事情。无论什么题材与类型剧,制片人要把握全剧的精神主旨,一定要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制片人实际上就相当于车间主任,要把好的导演、编剧、演员集合到一起。因为论写故事比不了编剧,拍戏比不了导演,演戏更比不了演员。制片人擅长的就是把这些优秀人才集合到一起,完成一部作品。说到底制片人是个服务行业,要把这些人服务好就是成功。
其他文献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95%的观众对历史的了解,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也可以说甚少,尤其是真实的历史传奇了解得更少。我们主流教育的历史课给我们的不是原生态的历史形态。——《潜伏》和《借枪》的导演姜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道(第624期 《姜伟:有人可以在岩石上跳很神奇的舞蹈》)    @朱伟:断续看了些电视剧《借枪》。继《潜伏》后,还是要向姜伟致敬一下。现在的电视剧编剧普遍智商低下,调戏大众者多,姜伟最起码
期刊
@wlong88:新华网北京4月4日专电(记者万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日前在京召开2011年年会。委员会副会长金韬表示,今后如果导演遇到被制片方侵权或演员耍大牌等“特殊”情况,委员会将启动自律惩戒机制,适时通报“不宜合作的制片方”和“慎重使用的演员”。    @导演郑克洪: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是影视界最年轻的社团组织,也最具活力,最有朝气。导演们有想法有点子,更有责任心,相信
期刊
获得过五个一工程、飞天、金鹰等国内电视剧大奖的一线优秀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影视制作中心主任、导演,主持中央戏剧学院影视制作中心“阎建钢导演工作室”,中国导演协会常任理事长。  主要作品:《尘埃落定》、《红顶商人胡雪岩》、《大祠堂》、《中国地》等。    剧本量大,好剧本荒    影视圈:您每年看多少剧本,存在剧本荒吗?  阎:我每年要看的剧本海了去了,几十部,看得累死了,但能入眼的也就三、五部,这算
期刊
继《林家食铺:瘦身篇》之后,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和制作,林依轮又推出了另一本时尚美食新书。5月5日,《林家食铺2:妈妈的味道》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在书中林依轮和5位好友回忆了妈妈亲手烹饪的数十道家常菜肴。  林依轮说:“这是一本带着感情的食谱,不仅仅只是食谱那么简单,妈妈的味道更是一个概念,包含对天然食材的不懈追求,对地道家常菜肴的探究,对各地华人最富特色的地方菜式的演练。更重要的是,它是对纯真年代
期刊
提起国内的悬疑大剧,很多人不自然的会想到《大宋提刑官》,剧情的悬疑元素以及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曲折剧情,令悬疑剧成为观众喜爱的类型。由浙江海纳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投资的大型悬疑搞笑武打电视剧《七品芝麻官》正在横店热拍,该片汇聚了郑则仕、苑琼丹、刘仪伟、刘庭羽、巩峥等两岸三地实力偶像派的加盟。《七品芝麻官》主打悬疑,却处处渗透了搞笑的影子,几大主演的卖力表演以及极具张力的剧情,让这部在搞笑中通过悬疑剧情
期刊
由北京爱工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KAMA爱·音乐节5月17日在京举办了新闻发布会。KAMA爱·音乐节总策划著名DJ张有待,著名音乐人东乐唱片老板张亚东、名模春晓、音乐人曹方、郝云、张萱妍以及乐队未来脚踏车、旅行团等作为代表出席了记者会。   于6月5日及6日端午节小长假期间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中心南侧广场举办的KAMA爱·音乐节融合了多元的音乐元素,大量汇集优秀欧美及港台的知名音乐大牌参与。同时,
期刊
2011年4月28日晚,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闭幕式暨第十八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颁奖典礼在北京奥体中心圆满落幕。三千名大学生观众迎来属于自己的电影的狂欢节,他们与葛优、范冰冰、冯小刚、董洁、徐铮、姚晨、文章、马伊琍、黄渤、吕丽萍、李光洁、倪萍、张一山、林雪等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电影之夜。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本届参
期刊
石钟山:著名作家、编剧。著有《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大院子女》、《天下兄弟》、《追逃》等多部影响深远的热播剧。    编剧要有骨气    影视圈:2010年8月以制片人身份在华谊成立工作室,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石钟山:以前没有意识到一部戏的成功跟编剧是多么重要,现在意识到了。严格来说一部戏是否成功,编剧应该占70%的责任。有些人说是60%,我想应该要超过60%。  影视
期刊
于正,别名余征,1978年生于北京,是一位职业编辑、制作人。1999年跟随香港著名导演李惠民先生学习编剧,2002年离开李惠民工作室独立编剧至今,现在多担任电视剧制作人。代表作品有《大清后宫》、《胭脂雪》《美人心计》、《宫》等。    我不需要维权     影视圈:你觉得“剧本荒”吗?  于正:我觉得剧本挺荒的,我们中国人的思想受桎梏比较深,然后一代一代传承的不是很细腻,所有的东西受到很多固定思维
期刊
国内著名金牌制片人,1997开始从事电视剧的制作与发行。他以制作拍摄婚姻情感剧而见长,其拍摄的《中国式离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新结婚时代》、《家常菜》等一系列影视作品均获得良好的口碑与收视率。    拿不到好剧本,  是因为用心不够    影视圈:作为金牌制片人,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剧本荒?您选择剧本有什么标准吗?  朱质冰:在我看来好剧本并不少,如果你拿不到好剧本,是因为你用心不够,某些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