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历史的幽默与沉重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zs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历史学家易中天到历史老师袁腾飞,再到业余说史人当年明月,我们看到的是全民读史时代的兴起。到底是什么吸引他们靠近历史、研读历史,并且为我们讲述历史呢?历史的有趣之处在哪里?
  
  当年明月,1980年出生,本名石悦,湖北武汉人,中国海关总署缉私警察,青年历史学者,著有畅销历史书《明朝那些事儿1-7》。
  
  Q:你觉得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当年明月: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特别可怜,我大概就属于这种人。别人给我总结说应该懂的你完全不懂,不该懂的你懂很多。
  
  Q: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的呢?
  当年明月:大概一两年前吧。原来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觉得别人都是很奇怪的,后来我发现是自己比较奇怪。
  
  Q:比如说?
  当年明月:上大学第一次去洗衣服,这事比较丢人。我把洗衣粉倒在洗衣盆里了,然后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问了旁边一个洗衣服的人。他看了我很长时间,说用手搓啊。他还挺善良,可能觉得自己说话的语气太生硬,他马上又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件事情后来我想想,还挺幽默的。原来都是自己住,后来去大学住集体宿舍,有一次,我晚上出去洗脸,回来的时候发现门关了,如果是你你怎么办呢,敲门对吧?我没有敲门,我在门外等了三个钟头。
  
  Q:你等什么呢?
  当年明月:等到有人出来我再进去。为什么不敲门你知道吗,我不爱给人添麻烦,我极厌恶给人添麻烦。这种行为是很不可思议的,很多时候,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我都要学习。
  
  Q:所有的人都是这么长大的吧?每个人可能在一方面取得成功,就要以另外一方面的不成功做代价。
  当年明月:但是我不同,因为我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我觉得我对这个很没有悟性,生活不在我的掌控之内,我的想法、思想,很像老年人。
  
  Q:这么喜欢历史,那你上学时的历史成绩一定不错吧?
  当年明月:没有。因为我的看法常常和历史老师的不一样。我可能受到很多作家的影响,我最喜欢的是余华和钱钟书。
  
  Q: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历史呢?
  当年明月:具体事件发生在我四岁或者五岁的时候,我爸说要给我买《上下五千年》。有很多媒体说,我特喜欢历史书,特别想要。不是的。我未必想要,很简单,他给你东西,你不要吗?我父母对我的教育基本上是比较懒,他们不用带我去公园玩,一星期可能去一次。上班时间把我关家里,关久了我就不太想出去了。
  
  Q:把你关起来,你做什么呢?那个时候对历史有感觉了吗?
  当年明月:看书啊。没感觉,觉得是个故事,看吧。我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我告诉你的是,我初中开始看《二十四史》,是出于虚荣心。
  
  Q:为什么?
  当年明月:别人看不懂。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娱乐,滚铁环、打陀螺,我都不会。很自卑啊,但是有一点值得骄傲,就是我看的你们看不懂。
  
  Q:可是你看得懂看不懂?
  当年明月:我也一定要先看《古文观止》才来看这个,所以我付出的努力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Q:对于一个十来岁的男孩来说,你从《二十四史》中读到的乐趣和你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当年明月:没有乐趣或者困难这一说,我只感觉我能看明白历史。故事太简单了,会写故事的人一大把,但是能懂历史的人很少。
  
  Q:历史和故事的区别是什么?在你眼里。
  当年明月:很多很多,这要感受,我觉得历史很狡猾。这个我是后来到初中看书才明白。记录这件事的史官有很多话要讲,然而他不告诉你。就像鲁迅说的,你字里看出字来。我只有一样本领,就是我的感同身受。
  
  Q:从《明朝那些事儿》中感觉到你的涉猎广泛,其中引用的名言名句出自经济、哲学等各种领域的专业书籍,当然也有不少来自你的老本行法律。你在大学的专业是法律,那你的阅读是怎么分配的呢?
  当年明月:那我再跟你说个轰动性的事,其实我上大学看得最多的是量子物理,还有精神病学。我看书延续一个准则,就是前进。经常上晚自习到11点多,自习完了的时候路上都没有人了,只能听到我自己的脚步声。那个时候我感到一种无比的喜悦,我感到我在不断地前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多种选择。最低的是温饱,然后是利益,就是钱,超越钱的是名望、权力,超越这些所有东西之上还有一样东西,叫智慧。大学里你知道,基本上是自学,其实没有什么人学习。我大学那几年,在外面吃饭,能数得出来次数。每次他们出去玩,说老好玩,我真不觉得。我是一个被排斥的人,但我不觉得孤独。
  
  Q:因为你有书?
  当年明月:因为我知道我懂的越来越多。智慧,是一种无比强大的感觉,强大到你不会再畏惧任何人。这个世界上,无论是开名车还是住好房子,经常夸耀这些的人都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并不弱小。但这是虚的,只有智慧和知识的内在强大,让你对这个世界有充分的了解,你就不会有委屈了。
  
  Q:你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为什么要加上后面这句话?
  当年明月:因为我觉得很多人都觉得历史特枯燥。你觉得我写得很幽默,我告诉你,其实很残酷。明史和明史料上留下来的那些人,都是二百七十六年明朝历史中的精英。但他们留下的也只有一篇传记或者一句话,这个人就消失了,这是很残酷的。我为什么要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去写历史?因为这样写历史才有人看。我自己去承担这些沉重感。
  
  Q:看你的书有一种嬉笑怒骂的感觉,像说到徐阶、夏言这样大首辅的时候,你都用“徐阶同志”“夏言同志”。
  当年明月:因为戏谑,才能让人把历史从神台上请下来拉近了看,这是技术。没有这个技术,人家就不觉得这是好看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很悲哀,历史从来就不受欢迎,大家喜欢看的是故事,是你讲故事的方式。当然也有很多人喜欢看我书中的另外一层东西。一本书凭技术是可以受欢迎的,但是它要受到尊敬,就必须有灵魂。
  
  Q:你觉得你写的书里面有没有灵魂?
  当年明月:人性是有的,那么多书,其实我只想表现一句话:历史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有人性的。
  
  Q:你现在是畅销书作家,为什么不把工作辞了,干脆就当纯粹的作家呢?
  当年明月:我觉得工作是工作,我爸跟我说,无论你出多大名,无论你怎么样都好,你都得有一份正经的工作。
  
  Q:工作不影响你的写作和你的兴趣吗?
  当年明月:对,工作是让我觉得自己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的一件事。
  
  Q:你每天写几个小时?
  当年明月:四到六个钟头吧,差不多。
  
  Q:我特别想提一下网络。如果要是以前的话,我们只有机会看到像易中天那样的学者出书做演讲,当年明月是谁啊?不知道。真的要感谢网络,现在我们知道了。不过网络上也有让人不舒服的现象,比如“明月门”事件。你的第一个帖子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迅速突破了百万点击率,这样的结果很快地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谩骂,你生气吗?
  当年明月:怎么说呢,开始是生气吧,不过后来有一个客观原因,就使得我不能再生气了。那天晚上我郁闷到10点多钟,正准备上床睡觉,突然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今天还没写!那你不写不行,不写可能被网友拍的,而且拍我的人更多。
  
  Q:嗯,如果最开始你喜欢写是出于兴趣,那么现在就几乎是出于一种责任了,为了广大的明矾,对吧?但是有这么多人在期待着你,那你生活中压力得多大啊?
  当年明月:压力是有的。有时候烦到什么程度呢,深夜,我打开电视机,我不看,只因为我希望房间里有一点人的声音。经常九、十点钟写完后,或者中途,我要去趟超市,去人多的地方,看一圈热闹回来,接着写。已经到这个程度了。
  
  Q:既然带给你的压力这么大,那为什么还坚持呢?
  当年明月:我为什么会坚持下去呢,其实我自己还有一个原因。我是个很软弱的人,我做事情从来没有倾尽全力过,为什么?因为我害怕失败。我不倾尽全力去做,我就有理由为我的失败辩解。在我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比如高考、报志愿、找工作时,我就是喜欢玩这种惊险动作。为什么玩惊险动作?我说我自负,我不需要尽全力就可以做到。其实我那是骗人的,我害怕失败。我知道,我付出全力之后我还失败,到时候就没有办法为自己辩解。我的老师曾经有一次跟我说,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不能全心全意做的人,是弱者。虽然他不一定是指我,但是对这句话我的印象很深。所以我决定做一件事情,证明我自己是可以把它做到底的。我也没有更多的想法,我只是希望当我把这段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写完的时候,我可以跟自己说,我终于做完了一件事情,我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哪怕这个文章只是我一个人看,它永远不出书,我还可以把它打印出来,二十年后给我儿子看,然后告诉他,你的父亲是一个能够坚持到底的人。
  摘编自《面对面》(采访:董倩)《戈辉梦工场》(采访:戈辉)
  编辑/静眉
其他文献
对中国企业领导者来说,他们必须认识到公司采取的不少管理工具维持效用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短。比如,全面质量管理工具可能热了10年,而流程再造只流行了5年,电子商务引起人们注意的时间只有3年。现在,很多管理理念停留在企业层面上的时间更短。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一个非常重要问题是:他们必须选择最佳的合作伙伴,实施符合企业目标和现状的战略、管理工具,从而使企业向高绩效组织的转变真正成为现实。  中国经济增长迅速
期刊
陈鲁豫:霍先生,您好!我想请问您,您每天工作那么繁忙,时间上是怎样分配的呢?哪一方面工作占了您最多的时间?  霍英东:我从学校出来一直到现在,每天都想着工作,从来没放过一天假。说到工作的支配,我有自己的事业,特别对祖国的改革开放,我是尽量多做一点努力。所以,工作方面整天都觉得时间不够。  陈鲁豫:看来,现在您可能在做生意上花的时间不是太多。我看香港报纸上说,霍英东先生现在在香港的生意是“只守不攻”
期刊
多少年来,我对希尔弗斯坦很有一点入迷。当年见过一两本原文版,以后又买了台湾的中文版。但是说起来寒碜,我并不很懂这些画,乃至可以说,我这人压根儿就不懂艺术。我之所以对这些书入迷,主要不在于欣赏画,而是喜欢此公特异的观念,以及他的引人入胜的手法。   我特别喜欢那张《阁楼上的光》的图和它的说明,这里有点故事,得从我的生活经验说起。   我们上海的穷孩子,居住条件当然差。“阁楼”是我从小羡慕的住处。我当
期刊
一方面,企业的领导挖空心思、费尽心机地寻找企业所需要的“千里马”。  另一方面,优秀的企业经理人却感叹“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离开原来的企业而纷纷跳槽。  企业的发展到底是留住人才重要,还是培育人才重要?这是企业发展战略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大多数企业领导也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人才问题上,大多数企业领导仍然停留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为什么我们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优厚的待遇,
期刊
先说诸葛亮之败。看了《水煮三国》有关“管理学曹操还是学诸葛亮”的论述,似乎蜀之不能成功完全应该归咎于诸葛亮。但本人认为,这一论点有待探讨!  诸葛亮是一个悲情人物,他一出场就注定是一个悲剧。其悲剧就在于其选择的行业不对。  他未出草庐已谋三分天下,何以不说一统,就在于他知道汉朝气数已尽,不能再复!他本不欲出山,实乃情不得已。所以出者,原因有二。一者,他面子薄,受了刘备三顾之礼,又被刘备一拜一哭,别
期刊
企业文化作为先进的管理理论,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以来,越来越被我国的经济界、管理界的专家企业所重视,纷纷导入实践。在对传统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同时,逐步构建起符合本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它不仅成为我们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一个支撑点,而且成为创名牌战略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化经济大潮中显示了独特的风采和管理魅力。企业文化的构建带来了企业在观念、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使企业在强手如林、瞬息万变
期刊
又一个企业家过早地陨落了。据报道,陕西省金花集团副总裁、上市公司金花股份副董事长徐凯在酒店上吊自杀。婚姻失败,由此引起情绪波动,被认为是其自杀的主要原因。  近20多年来,以阶层式崛起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已被主流经济文化逐渐认同为“经济脊梁”。然而,耀眼的光环却遮盖不住深藏其后的焦虑、孤独和苦闷:他们中自杀者有之,杀人者有之,发疯者有之,逃遁者有之,犯罪者有之,郁闷者有之……《经理人》杂志曾对经理人生
期刊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当今许多企业都在创建学习型企业。有很多人感到学习型企业很难懂,不知从何处着手;有些人又觉得很简单,认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建立图书馆,组织员工看看报、读读书就行了。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误区问题。    误区之一:神秘化思想    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理论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首先提出来的,目前国内创建学习型组织理论都借鉴了彼得·圣吉的基本理论。许多
期刊
心胸宽则能容,能容则众归,众归则才聚,才聚则企业强,这是企业制胜的基本之道,也是企业健康成长的基本原则。  心胸宽则思路广,思路广则出路多,出路多则竞争力强,竞争力强则企业兴,企业兴则国家旺,国家旺则人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胸襟开阔、雍容大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容乃大不仅是历代明君的治国策略,也是成功领导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样,这种美德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也显得越发重要,更是成功的现代
期刊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产,培训是获得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华北物探公司紧紧围绕“思想、技术、作风三过硬”队伍建设目标、“国内管理、技术、效益领先经理部”发展目标,大力加强职工培训力度和实施效果。经过多年的培训工作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训管理体系,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  重视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促使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每年年底根据本年度施工运作的情况,人力资源部下发给各部室、各二级单位和地震队培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