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迄今为止教育研究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与心理研究方法的比较显示了它对心理研究方法的借鉴与移植。但是现今教育研究方法仍然存在概念模糊、过分强调技术手段等缺陷。未来的教育研究方法需要不断进行整合与创新,并重视对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研究方法,心理研究方法,多元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3-0196-04
0引言
教育,这个承载着越来越多期望的特定社会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伴随而至的教育研究也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日趋繁荣。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方法的发展;然而,时至今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教育研究的进展,仍有待于不断完善和创新。因此,审视方法、引进借鉴方法、创立方法、整合方法就成为教育科学研究能否有更新更快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丰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对教育科学各门学科理论以及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就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出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质的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有学者从操作的层次上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如李秉德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作为方法论的认识论以及逻辑学,比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等;第二层次:独立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那些独立的具体方法,例如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第三层次:为第二层次方法服务的辅助性具体方法和技术,如统计法等[2]。在此基础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较为突出的表现在方法的综合性和实验研究的广泛性上。
1.1不同研究方法间的对话和结合
综观教育研究的整个历程,可以发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贯穿教育研究的两条主线,二者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中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哲学思想的取向、研究对象的选择、具体研究方法的选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现形式上,都自成一体,各有长短。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可使之相得益彰,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在定性分析中,需要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精确,以便从量的关系中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方向。各种不同方法间的对话和结合克服了教育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提高了教育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和有效程度,增强了教育理论的构造性和清晰性;
1.2实验研究的蓬勃发展
教育实验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教育实验热潮,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教育实验,教育科学的发展将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提出了“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的口号。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教育实验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分布面广、参与人员多、影响大等特点,为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3]。
2移植:取自心理研究方法的嬗变
教育心理学家克伦巴赫曾论述过:“尽管不是全部,但绝大多数的教育研究属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4]其实就其研究范围而言,两者不尽相同,心理研究主要落实在人的身心机制发展规律上,教育研究除了研究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之外,还应与社会各种需要相适应。但从方法角度出发,两者在以“人”为对象的范畴中是重合的,而且迄今为止的一些教育研究方法确实直接或者间接地取自于心理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方法从早期的哲学思辨到今天严格的实验研究,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发展和演变过程,形成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较为完整和成熟的方法体系。作为学科,心理研究无疑要比教育研究更悠久和成熟,前者的方法几乎是单向式地向后者渗透。它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方法结合期,以桑代克摈弃经验式的内省法,开拓动物学习研究,建立教育心理学为起点,心理研究严格地运用自然学科的方法,直接泛化为教育研究方法。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心理研究方法中的智力测验、心理分析等精确的量化手段,不仅为自身方法突破注入生命力,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定量测试和综合分析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操作手段。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分析方法的运用,人本化倾向所引起的教育研究更注重人的倾向性,使方法的移植进入系统阶段,即力图结合人的生理、心理本质和社会本质,以求在系统中发掘“无穷的大脑潜力”,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和自身发展能力[4]。
比较现今教育研究方法和心理研究方法可以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具有重合和一致性。比如,无论是教育研究还是心理研究都是把人作为事实而加以认识的,因此,在方法上他们存在着通融和借鉴的可能。然而,作为两种不同领域的研究,其方法的介入不可能无条件、不加限制地借鉴和移植。他们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第一,两者的根系学科不同。事实上心理学在理论上可以还原为生理学,而生理学又可以还原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学和化学。而教育学作为学科一般被人认为是从精神哲学派生出来的,与它关系更密切的是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因此,这两门学科在开始运用方法时就显示出区别,心理研究方法偏重于较封闭的实证操作,教育研究方法倾向于相对开放的演绎、推理手段;第二,心理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功能、特性、规律等方面有诸多不一致之处[4]。心理研究的功能一般以探索解决人的身心问题为主,具有比较固定、易量化等特点,其规律相对清晰易循。而教育除了影响个体发展之外,还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因此相对而言,它的特性多变长效,不易确定,规律难以探索和遵循。这些差异同样表现在方法的选择、实施、验证等范畴中。所以,并不是所有心理学的理论都适合于教育[5],其研究方法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育研究方法在移植心理研究方法时应该进行必要的转化和变革。
3偏移:教育研究方法的某些缺陷
教育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理解的加深,而且体现了人们对于教育研究的理论追求。虽然教育研究方法取得的成绩令人们欣喜,但是必须看到,教育研究方法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运用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3.1对“方法”概念的理解模糊
教育研究方法发展初期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借鉴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哲学思辨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直觉思维的方法、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定性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分类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统一的标准,众多的分类方法也不符合“排他性”或“平行性”的逻辑关系[6]。近几年来,一些关于方法的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它们很多没有明确、系统的定义,指向较为模糊,如科学研究方法、现场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诊断方法等等。某些新旧概念之间也容易混淆,如定性研究和质的研究,这些给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带来了困扰。
3.2强调技术手段,忽视对方法论的认识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强调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手段,而忽视了对方法论的认识。也就是说,有的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持有的态度往往是“用什么”或“怎么用”,而很少去思考“为什么用”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在选择和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要真正理解和有效地运用某种研究方法,必须将其置于背景中,从其历史渊源、哲学或世界观基础入手,探讨这种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使用的基本原则、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7]。只有这样,才能对研究方法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使用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
3.3盲目地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或者领域的研究方法虽然反映了跨文化多学科的视野,但如果不考虑这种方法与教育研究问题的适宜性,那么通过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只是具有表面的解释性,解释力相对很弱。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只有充分考虑到特殊性和规定性,才能使研究方法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
4多元:未来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复杂,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而教育研究方法在这种趋势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已有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未来的教育研究方法以及对方法的研究也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整合与创新。
4.1促进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1)教育研究方法融合内化其他学科的方法。现今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虽然在借鉴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方法方面存在盲目和误区,但是学科间的融合步伐却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因此有效融合内化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方法仍然重要。许多学科都对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从而增加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说教育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发展。无论是传统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是像公共卫生这样的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可能都是十分必要的[8]。因此,要越来越注重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才能创造出适合教育研究特质、符合教育研究自身逻辑的方法体系。
同一研究对象,如用单一的方法加以研究,其成效有限,而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对象,可以使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9]。每一种类型的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与弱点。关键问题在于,研究者如何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的特性,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10]。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理论和方法被相继引进到教育研究领域,并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实践,成为人们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有力工具。正是这些横断学科在教育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使教育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领域内和不同的层次上出现了追求整体性、综合性、有序性和最优化的倾向。不仅如此,教育研究还从教育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学科中广泛吸收新的研究方法,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等;
2)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人类的生活是由个体丰富而又独特的不同经验和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呈现的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教育是这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的一个部分,既包含着客观事实,又包含有人文价值和意义,它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因此,只使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质的研究是在对量化研究的反思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其方法乃渊源于人类学领域的现场研究和参与观察法[11]。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教育现象作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但质的研究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质的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过高;其次,质的研究的主观性也的确存在,研究者的参与会导致角色和情感冲突。在质的研究中,个人不仅仅被嵌入研究中,而且还是研究的脊梁[12],这却是研究者常常难以做到的。所以在教育研究领域中质的研究和量化研究单独使用,都无法解释或回答所有的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不应该对立,而应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事物进行的研究。“质的研究为量化研究提供框架,而量化研究又为进一步的质的研究创造条件。”[13]
当然,无论是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它们只是实证研究的两种方式。完整的研究方法除了实证研究之外,还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14]。因此在更大程度上,除了要重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外,还要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4.2注重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强调技术手段,忽视对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是目前教育研究的一个误区。方法本身代表了一种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依靠教育科学研究,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研究方法的进步,就没有学科的发展。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包括新的观察技术、新的实验设计、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以及新的分析软件系统等。研究方法的好坏只能看其是否恰当有效地解答了特定的问题。当然,科学结论如果经得起多种研究方法的检验,就会变得更加可靠有力。特定的方法可能只适用于特定的研究问题,因此要注重对这些研究方法的研究,并积极改造它们,以使它们能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
5结束语
方法本身是为研究服务的,教育研究方法也是为教育研究服务。因此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不仅是使该学科得以成立的理由,而且本身体现了对该学科的理论追求。未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经过整合与创新,必定会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工具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田学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秉德.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周志高,蒋丽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3).
4傅禄建.教育研究方法的移植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1990,(6).
5刘赞钦.浅谈教育研究方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10).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徐琳.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
8[美]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编.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程宝燕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9陈桂生.略论“教育研究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10 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刘晓瑜.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教育研究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5).
12[美]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编.定性研究:策略与艺术[M].风笑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3 欧群慧.走向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0).
14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教育研究方法,心理研究方法,多元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3-0196-04
0引言
教育,这个承载着越来越多期望的特定社会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伴随而至的教育研究也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日趋繁荣。一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方法的发展;然而,时至今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教育研究的进展,仍有待于不断完善和创新。因此,审视方法、引进借鉴方法、创立方法、整合方法就成为教育科学研究能否有更新更快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丰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对教育科学各门学科理论以及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工作。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就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1]。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出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质的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有学者从操作的层次上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如李秉德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作为方法论的认识论以及逻辑学,比如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推理法等;第二层次:独立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那些独立的具体方法,例如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第三层次:为第二层次方法服务的辅助性具体方法和技术,如统计法等[2]。在此基础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较为突出的表现在方法的综合性和实验研究的广泛性上。
1.1不同研究方法间的对话和结合
综观教育研究的整个历程,可以发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贯穿教育研究的两条主线,二者在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中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哲学思想的取向、研究对象的选择、具体研究方法的选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现形式上,都自成一体,各有长短。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可使之相得益彰,获得比较科学的结论。在定性分析中,需要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精确,以便从量的关系中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方向。各种不同方法间的对话和结合克服了教育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提高了教育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和有效程度,增强了教育理论的构造性和清晰性;
1.2实验研究的蓬勃发展
教育实验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教育实验热潮,人们逐渐认识到,没有教育实验,教育科学的发展将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提出了“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的口号。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教育实验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分布面广、参与人员多、影响大等特点,为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3]。
2移植:取自心理研究方法的嬗变
教育心理学家克伦巴赫曾论述过:“尽管不是全部,但绝大多数的教育研究属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4]其实就其研究范围而言,两者不尽相同,心理研究主要落实在人的身心机制发展规律上,教育研究除了研究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之外,还应与社会各种需要相适应。但从方法角度出发,两者在以“人”为对象的范畴中是重合的,而且迄今为止的一些教育研究方法确实直接或者间接地取自于心理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方法从早期的哲学思辨到今天严格的实验研究,经历了漫长的积累、发展和演变过程,形成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较为完整和成熟的方法体系。作为学科,心理研究无疑要比教育研究更悠久和成熟,前者的方法几乎是单向式地向后者渗透。它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方法结合期,以桑代克摈弃经验式的内省法,开拓动物学习研究,建立教育心理学为起点,心理研究严格地运用自然学科的方法,直接泛化为教育研究方法。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心理研究方法中的智力测验、心理分析等精确的量化手段,不仅为自身方法突破注入生命力,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定量测试和综合分析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操作手段。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分析方法的运用,人本化倾向所引起的教育研究更注重人的倾向性,使方法的移植进入系统阶段,即力图结合人的生理、心理本质和社会本质,以求在系统中发掘“无穷的大脑潜力”,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和自身发展能力[4]。
比较现今教育研究方法和心理研究方法可以发现,他们在很多方面具有重合和一致性。比如,无论是教育研究还是心理研究都是把人作为事实而加以认识的,因此,在方法上他们存在着通融和借鉴的可能。然而,作为两种不同领域的研究,其方法的介入不可能无条件、不加限制地借鉴和移植。他们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第一,两者的根系学科不同。事实上心理学在理论上可以还原为生理学,而生理学又可以还原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学和化学。而教育学作为学科一般被人认为是从精神哲学派生出来的,与它关系更密切的是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因此,这两门学科在开始运用方法时就显示出区别,心理研究方法偏重于较封闭的实证操作,教育研究方法倾向于相对开放的演绎、推理手段;第二,心理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功能、特性、规律等方面有诸多不一致之处[4]。心理研究的功能一般以探索解决人的身心问题为主,具有比较固定、易量化等特点,其规律相对清晰易循。而教育除了影响个体发展之外,还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因此相对而言,它的特性多变长效,不易确定,规律难以探索和遵循。这些差异同样表现在方法的选择、实施、验证等范畴中。所以,并不是所有心理学的理论都适合于教育[5],其研究方法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育研究方法在移植心理研究方法时应该进行必要的转化和变革。
3偏移:教育研究方法的某些缺陷
教育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理解的加深,而且体现了人们对于教育研究的理论追求。虽然教育研究方法取得的成绩令人们欣喜,但是必须看到,教育研究方法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运用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3.1对“方法”概念的理解模糊
教育研究方法发展初期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借鉴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哲学思辨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直觉思维的方法、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定性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分类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统一的标准,众多的分类方法也不符合“排他性”或“平行性”的逻辑关系[6]。近几年来,一些关于方法的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它们很多没有明确、系统的定义,指向较为模糊,如科学研究方法、现场研究方法、教育研究诊断方法等等。某些新旧概念之间也容易混淆,如定性研究和质的研究,这些给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带来了困扰。
3.2强调技术手段,忽视对方法论的认识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强调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手段,而忽视了对方法论的认识。也就是说,有的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持有的态度往往是“用什么”或“怎么用”,而很少去思考“为什么用”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在选择和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要真正理解和有效地运用某种研究方法,必须将其置于背景中,从其历史渊源、哲学或世界观基础入手,探讨这种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使用的基本原则、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7]。只有这样,才能对研究方法有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准确地使用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
3.3盲目地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或者领域的研究方法虽然反映了跨文化多学科的视野,但如果不考虑这种方法与教育研究问题的适宜性,那么通过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往往只是具有表面的解释性,解释力相对很弱。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只有充分考虑到特殊性和规定性,才能使研究方法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
4多元:未来教育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复杂,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而教育研究方法在这种趋势中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已有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未来的教育研究方法以及对方法的研究也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整合与创新。
4.1促进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1)教育研究方法融合内化其他学科的方法。现今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虽然在借鉴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方法方面存在盲目和误区,但是学科间的融合步伐却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因此有效融合内化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方法仍然重要。许多学科都对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从而增加了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说教育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发展。无论是传统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是像公共卫生这样的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可能都是十分必要的[8]。因此,要越来越注重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才能创造出适合教育研究特质、符合教育研究自身逻辑的方法体系。
同一研究对象,如用单一的方法加以研究,其成效有限,而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一对象,可以使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9]。每一种类型的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与弱点。关键问题在于,研究者如何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的特性,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10]。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理论和方法被相继引进到教育研究领域,并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实践,成为人们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有力工具。正是这些横断学科在教育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使教育研究方法在不同的领域内和不同的层次上出现了追求整体性、综合性、有序性和最优化的倾向。不仅如此,教育研究还从教育科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学科中广泛吸收新的研究方法,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等;
2)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人类的生活是由个体丰富而又独特的不同经验和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呈现的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教育是这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的一个部分,既包含着客观事实,又包含有人文价值和意义,它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因此,只使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质的研究是在对量化研究的反思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其方法乃渊源于人类学领域的现场研究和参与观察法[11]。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教育现象作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但质的研究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质的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过高;其次,质的研究的主观性也的确存在,研究者的参与会导致角色和情感冲突。在质的研究中,个人不仅仅被嵌入研究中,而且还是研究的脊梁[12],这却是研究者常常难以做到的。所以在教育研究领域中质的研究和量化研究单独使用,都无法解释或回答所有的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不应该对立,而应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量化研究与质的研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事物进行的研究。“质的研究为量化研究提供框架,而量化研究又为进一步的质的研究创造条件。”[13]
当然,无论是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它们只是实证研究的两种方式。完整的研究方法除了实证研究之外,还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14]。因此在更大程度上,除了要重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外,还要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4.2注重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强调技术手段,忽视对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是目前教育研究的一个误区。方法本身代表了一种理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依靠教育科学研究,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研究方法的进步,就没有学科的发展。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包括新的观察技术、新的实验设计、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以及新的分析软件系统等。研究方法的好坏只能看其是否恰当有效地解答了特定的问题。当然,科学结论如果经得起多种研究方法的检验,就会变得更加可靠有力。特定的方法可能只适用于特定的研究问题,因此要注重对这些研究方法的研究,并积极改造它们,以使它们能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
5结束语
方法本身是为研究服务的,教育研究方法也是为教育研究服务。因此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不仅是使该学科得以成立的理由,而且本身体现了对该学科的理论追求。未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经过整合与创新,必定会为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工具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田学红.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指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秉德.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周志高,蒋丽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3).
4傅禄建.教育研究方法的移植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1990,(6).
5刘赞钦.浅谈教育研究方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10).
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徐琳.我国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1).
8[美]理查德沙沃森,丽萨汤编.教育的科学研究[M].曹晓南,程宝燕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9陈桂生.略论“教育研究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10 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 刘晓瑜.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教育研究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5).
12[美]诺曼K邓津,伊冯娜S林肯编.定性研究:策略与艺术[M].风笑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3 欧群慧.走向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10).
14 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