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变变变(大班)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ailtol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
  1.通过游戏理解“种子变树木”,进一步感知“种子、苗苗、花朵、树木”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变换概念。
  2.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准备:
  1.磁性底板一块(如图1)。
  2.分别贴有种子、苗苗、花朵和树木贴纸的磁性小积木若干。其中“种子”13块,“苗苗”14块,“花朵”14块,“树木”10块(如图2)。
  玩法:
  1.幼儿游戏前,两人协商谁先摆放“种子”积木。先放的幼儿可将“种子”积木摆放在磁性底板的任意一格中(如图3),接着两人轮流摆放,一次只能放一块。当四块“种子”积木摆放成一个正方形(如图4)时,幼儿就可以将其中任意一块“种子”积木替换成“苗苗”积木,表示种子长大成苗苗了(如图5)。
  2.以此类推,幼儿按“种子→苗苗→花朵→树木→种子”的顺序继续轮流放“花朵”“树木”“种子”积木。即,当看到四块“苗苗”积木摆放成一个正方形(如图6)时,幼儿就可以将其中任意一块“苗苗”积木替换成“花朵”积木(如图7)。当看到四块“花朵”积木摆放成一个正方形时,幼儿就可以将其中任意一块“花朵”积木替换成“树木”积木(如图8)。当看到四块“树木”积木摆放成一个正方形时,幼儿就可以将其中任意一块“树木”积木替换成“种子”积木,以展示植物生命的完整生长过程。
  3.游戏呈现的是“种子变树木”的过程,直到游戏无法替换“种子”积木为止。游戏结束,看两人能否合作将“种子”“苗苗”“花朵”“树木”积木填进棋格,越多越好(如图9)。最后数数还剩几个格子没有“填满”。
  规则:
  1.两人合作玩,轮流摆放积木,一次只能摆放一块。
  2.游戏开始时放置的必须是“种子”积木。一旦放好“种子”积木,就不能改变其位置。
  评析:
  在大班主题活动“有用的植物”中,教师设计了“种子变变变”的游戏,旨在让幼儿了解植物从种子长成苗苗,进而开花,最终成为大树的过程,同时建立初步的空间变换概念。
  “种子变变变”不是对垒游戏,而是同伴两两合作的轮流游戏。玩这个游戏的前提是幼儿需要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所以,该游戏比较适合大班幼儿。教师可以作为玩伴与幼儿合作游戏,以引导幼儿熟悉规则。游戏初期,大多数幼儿往往是漫无目的地替换积木,并不能“参透”摆放“种子、苗苗、花朵、树木”等积木的诀窍,但是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他们就会一边游戏一边推敲,不断思考怎样摆放或替代积木才更容易成功。
  这个游戏吸引幼儿的原因在于每次摆放积木的路径各不相同、变化多样,对幼儿的学习有自我强化作用,有利于幼儿提升专注力和合作意识,同时,幼儿可通过合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我们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一般每学期围绕1~2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教研活动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要,也不能解决教师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在能力、经验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教师在大教研活动中经常扮演旁听者的角色。针对这些问题,我经常在思考:如何为教师创设一个研讨他们感兴趣或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平台;如何利用教
我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创建于2009年,地处杭州市老城区望江地块,周围集聚了大量外地来杭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因此,我园除了占地面积小,幼儿活动空间少之外(总占地面积911m2,现有7个班的规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园幼儿中有90%以上的为新杭州人子女。他们对杭州的城市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等不熟悉,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如何让这些来自
介入与否应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一个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行调节情绪和化解这样的局面。他可能会选择其他感兴趣的游戏;可能会通过言语沟通等方式加入到游戏群体中;可能会想出更有吸引力的游戏引发同伴的关注,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不介入。然而,当一个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的介入就有了一定的必要。当然,这种介入必须建立在保护幼儿自尊
孩子最渴望得到并且也是最有可能激发他们积极性的就是成人的奖赏了。奖赏可以是一句赞赏的话,一个带有奖赏意味的动作,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玩具。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奖赏,对孩子来说却是“无与伦比”的。适当的奖赏不仅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对孩子价值观的建立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困惑:我们的某些奖赏为什么反而会让孩子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了呢?例如,3~4岁的孩子通常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公开场合开始回避常规教育的话题,他们似乎觉得谈到常规就意味着约束、控制儿童,扼杀儿童的天性。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甚至从未想过要放松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这种“必须做。不必说”的态度着实耐人寻味。  在教师眼中,抓常规是为了让幼儿树立集体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为了保护幼儿安全,保障活动顺利进行……那
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管“闲事”:在午睡时,虽然自己也没睡着,但看见其他孩子没睡着,就会大声检举,结果将几个熟睡的孩子吵醒;在吃点心时,如果发现哪个孩子打不开包装袋,就会有好几个孩子跑过去,抢着拆,导致吵架;厕所里我班孩子和邻班孩子发生冲突,我班的其他孩子就会去帮……而每次发生此类事情时我都会对孩子们说:“管好自己,别管闲事。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就不会有事情了。”  在强调多次后,终于有了“效果”:午
从2017年第1期开始,本刊以专辑形式系统介绍了有关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器械操控能力等儿童运动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到本期为止,这个连载的专辑将告一段落。借此,我们期待读者能够结合实践继续深入反思,以不断提升儿童健康教育质量。  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是在个体、环境和任务的交互影响下不断发展的,其发展既表现出一定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个体差异。掌握学前儿童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教师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事情就是如何让幼儿园教师明白并且能够做到在“幼儿发起的活动”(或称“幼儿主导的活动”“低结构的活动”等)与“教师发起的活动”(或称“教师主导的活动”“高结构的活动”等)之间取得平衡(或称“把握好其间的‘度’”)。  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共性:  寻找并把握适宜的“度”  当今世界,幼儿园课程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各种课程在陈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及背后起支撑作用的理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以此维持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学前教育即使再特殊,教育的这一本质属性也是同样具有的。在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也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  我们在讨论文化传承问题时,会同时涉及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这两个概念。  文化传承的过程是濡化(enculturation)
场景一: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冲向CS野战区,用枪、服装、帽子、头巾、披风等道具把自己装扮成将领或士兵,然后煞有介事地射击、躲闪、埋伏,乐此不疲(如图一、图二)。  场景二:平衡区里有各种器材供孩子们活动,孩子们有的走独木桥,有的走架空竹梯,有的走梅花桩……表现出不同的平衡能力。其中,有一个孩子踩着竹梯走,竹梯的高度和晃动的感觉着实让他害怕,他不敢再向前走一步,但站在原地似乎也不安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