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事”该不该管等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wboy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管“闲事”:在午睡时,虽然自己也没睡着,但看见其他孩子没睡着,就会大声检举,结果将几个熟睡的孩子吵醒;在吃点心时,如果发现哪个孩子打不开包装袋,就会有好几个孩子跑过去,抢着拆,导致吵架;厕所里我班孩子和邻班孩子发生冲突,我班的其他孩子就会去帮……而每次发生此类事情时我都会对孩子们说:“管好自己,别管闲事。每个人只要管好自己,就不会有事情了。”
  在强调多次后,终于有了“效果”:午睡时即使孩子发现了什么不好的事也没人告诉老师;吃点心时,需要帮助的小朋友只能找老师,再也没有同伴去帮忙了。与此同时,问题也渐渐显露了:椅子倒了没人扶,垃圾掉在地上没入捡。接着,更严重的事发生了:一个孩子在厕所里摔倒了,没有~个人去扶他,也没有一个孩子来告诉老师。等我发现后追问孩子时,他们还振振有辞:“是老师让我们管好自己,别管闲事的!”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反省,其实孩子们多管“闲事”。是好奇心和乐于助人的体现,只不过有时候他们不懂得正确的方式方法。对此,教师不应盲目地加以阻止,而应在实践中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帮助他人。于是,我决定组织一次关于“闲事”的讨论活动。为了使活动更直观、有效,我请大班幼儿表演制作了三个视频片段,然后让全班孩子逐一观看、讨论。
  第一个片段是,一个小朋友在活动室内扶起倒在地上的椅子,摆正放歪的桌子;另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的花园里捡起纸屑放入垃圾箱。我引导幼儿讨论:这类“闲事”应该管吗?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这类“闲事”应该管,因为他们是在做好事,对别人、对集体有利。
  第二个片段是,午睡时,大多数孩子睡着了,一个孩子中间醒来,发现另一个孩子还睁着眼睛,就大声检举。我引导幼儿讨论:这类“闲事”应该管吗?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这类“闲事”可以不管,因为那个小朋友没有影响别人,也没有在做危险的事情,而大声检举反而吵醒了大家。
  第三个片段是,两个小朋友在厕所打架,另一个小朋友帮忙一起打架。我引导幼儿讨论:这类“闲事”应该管吗?怎样管才是正确的?最后讨论的结果是:这类“闲事”应该管,因为打架是不友好的事,但不是帮助一起打架,而是应该劝架或告诉老师。
  此外,我还多次引导孩子们讨论:幼儿园里哪些“闲事”应该管?怎样管?孩子们列举了很多应该管或不应该管的具体事例,并说明“管”的具体方法。平时碰到典型案例,我也会及时和孩子们分析、讨论。如,午睡时,一个孩子在偷偷地用嘴咬拉链头,另一个孩子发现后大声告诉老师。大家通过分析、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先举手再小声告诉老师。
  就这样,一段时间后,我们班的很多“闲事”不但得到了正确的管理,而且孩子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育源于聆听
  陈娜
  豆豆是班级里比较爱玩、爱闹的小男孩。做事比较任性,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会想方设法去争取,但又不善于表达,因此他的攻击性行为比较多。在班级里,他经常会以“被告”的身份出现。一天,浩浩从家里带来了几条蚕宝宝放在自然角,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兴趣及看护小动物的责任感,我将全班孩子分成几个组,轮流喂养这几条蚕宝宝。豆豆对蚕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是轮到他照看时也经常给蚕宝宝喂桑叶,他还兴奋地说:“老师。我家也养蚕宝宝。”一个细雨濛濛的早上,轮到喂养蚕宝宝的齐齐带着一袋刚从桑树上摘下的桑叶跑到了自然角,履行他的养护工作。他把桑叶放到养蚕宝宝的盒子里,然后到区角去活动了。过了片刻,正在自然角的妞妞大喊了起来:“老师,蚕宝宝不见了。”齐齐第一个跑了过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在的啊,我刚刚才喂了桑叶呢。”在确认盒子里只剩桑叶,五条蚕宝宝全都不见后,齐齐紧张起来了,他四处寻找。这时建筑区传来了明明的声音:“老师,蚕宝宝在这里,是豆豆把蚕宝宝拿来的。”当所有孩子都将愤怒的目光对准豆豆时,豆豆却满脸笑容地将载着蚕宝宝的小汽车放在自己搭建的马路上开。愤怒的齐齐一把抢过豆豆手里的小汽车,径直往自然角方向跑。快速将蚕宝宝放回自然角。只见豆豆光着脚丫从建筑区里追了出来,嘴里还一直说着“不要,不要”。当豆豆追上齐齐的那一刻,两个人竟推搡起来,周边的几个孩子也围了过来……
  看到这情形,我马上过去制止了豆豆和齐齐的行为,然后把孩子们都集中到一起。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这件事谁做得不对?”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豆豆不对。他把蚕宝宝拿走了。”“那你们觉得豆豆为什么要把蚕宝宝拿走?你们问过他吗?”孩子们都不吱声了。“我们来问问豆豆吧!”我建议道。在同伴的追问下,豆豆终于结结巴巴地道出了原委:原来,他家里也养了蚕宝宝,因为吃了湿的桑叶,蚕宝宝都拉肚子了。妈妈告诉豆豆,蚕宝宝是不能吃湿的桑叶的。而今天齐齐给蚕宝宝喂的桑叶上有许多水滴,为了避免蚕宝宝生病,他默默地把蚕宝宝搬走了。事情终于弄明白了,原本责怪豆豆的小朋友都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齐齐也和豆豆和好了,并向豆豆道了谢。
  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多数幼儿在交往过程中都是行动在前,言语在后,有些语言发展较慢的幼儿甚至不会表达。所以,当冲突发生时,我们不能以表面现象作为评判对错的依据,不然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我们没有耐心地听豆豆解释,就会无视豆豆的一片爱心。我们只有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会发现孩子是多么纯真,才能给孩子适宜的支持、帮助、引导。
其他文献
当前,收发快递已经成为每家每户经常发生的事情,成人世界的变化正在悄然影响着身边的幼儿。一次,在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自发地玩起了送快递的游戏。我们发现快递游戏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若能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将会促进幼儿对快递员这一角色的社会认知以及同伴交往、语言表达、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下文以追随幼儿问题的方式呈现快递游戏的发展历程。  一、玩快递游戏需要做哪些准备?  在角色游戏中,乐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康轩学习型幼儿区域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各类区角的游戏材料,为幼儿获取相关经验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支持。本文以语言角“三只小猪”游戏的设计
喜欢动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听了故事《猴子学样》后,班上的孩子掀起了模仿猴子调皮多变动作的热情。我们设想,如果以故事《猴子学样》导入,用普通帽子作为道具。将猴子调皮的动态与欢快的音乐节奏相结合,来开展这一音乐游戏,幼儿一定会喜欢。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虽然幼儿乐于模仿猴子的调皮动作。也具备一个接一个传递物品的经验,但真要让幼儿学会这个游戏、玩得起来却并不简单。因为这个游戏
在集团实行分园独立管理后,分园的园长和教师们看到我就说:“领导,你要多来我们园。”我说:“为什么这样说?”他们说:“在总园,教师有什么困难,您都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有做得好的地方,您能及时了解,给他们鼓励,这样他们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我们离总园远,有问题也不好总是麻烦您,做得好不好,自己也不一定清晰,久而久之,在专业上我们就和总园的教师拉开了距离。所以,希望您能常来,不要让我们感觉自己
幼儿具有内驱力,能够根据自我的发展需要积极地同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从而建构自己的经验。而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经验是零散的,不那么成系统。在组织游戏时,教师常常会引导幼儿讨论和分享,从而将幼儿的个别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幼儿无论是经验内容还是经验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面对个别幼儿新出现的游戏情节,教师需要持续观察、耐心等待、循序渐进,而不应该急于生成面向全员的主题
近几年来,我们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一般每学期围绕1~2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教研活动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要,也不能解决教师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在能力、经验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教师在大教研活动中经常扮演旁听者的角色。针对这些问题,我经常在思考:如何为教师创设一个研讨他们感兴趣或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平台;如何利用教
我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创建于2009年,地处杭州市老城区望江地块,周围集聚了大量外地来杭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因此,我园除了占地面积小,幼儿活动空间少之外(总占地面积911m2,现有7个班的规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园幼儿中有90%以上的为新杭州人子女。他们对杭州的城市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等不熟悉,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如何让这些来自
介入与否应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一个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行调节情绪和化解这样的局面。他可能会选择其他感兴趣的游戏;可能会通过言语沟通等方式加入到游戏群体中;可能会想出更有吸引力的游戏引发同伴的关注,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不介入。然而,当一个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的介入就有了一定的必要。当然,这种介入必须建立在保护幼儿自尊
孩子最渴望得到并且也是最有可能激发他们积极性的就是成人的奖赏了。奖赏可以是一句赞赏的话,一个带有奖赏意味的动作,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玩具。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奖赏,对孩子来说却是“无与伦比”的。适当的奖赏不仅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对孩子价值观的建立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困惑:我们的某些奖赏为什么反而会让孩子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了呢?例如,3~4岁的孩子通常会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公开场合开始回避常规教育的话题,他们似乎觉得谈到常规就意味着约束、控制儿童,扼杀儿童的天性。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甚至从未想过要放松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这种“必须做。不必说”的态度着实耐人寻味。  在教师眼中,抓常规是为了让幼儿树立集体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为了保护幼儿安全,保障活动顺利进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