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看“规则”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常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很多教师在公开场合开始回避常规教育的话题,他们似乎觉得谈到常规就意味着约束、控制儿童,扼杀儿童的天性。而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甚至从未想过要放松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这种“必须做。不必说”的态度着实耐人寻味。
  在教师眼中,抓常规是为了让幼儿树立集体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为了保护幼儿安全,保障活动顺利进行……那么。幼儿如何看待常规,教师了解过吗?
  一、幼儿眼中的“规则”
  幼儿作为常规的被约束者,他们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为了了解幼儿是如何理解“常规”的。笔者随机选取了某园大班的男孩和女孩各10名,在轻松的氛围中与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在访谈中,笔者用幼儿较易理解的“规则”一词代替了“常规”,访谈内容包括幼儿对规则的基本理解和举例等,涉及什么是规则、规则有什么用、谁制定规则、不守规则会怎样、规则能否修改等问题。对于幼儿的回答,笔者整理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 “规则就是听老师的话”
  幼儿在解释什么是规则时,大都表达出“老师说,我照做”的意思。还有的强调:“老师说不能就不能。”“老师讲什么都要听。”也就是说。幼儿认为教师是规则的制定者、而自己是服从者,应该无条件遵守规则。此外,他们大都认为规则一经制定就不能修改了,因为“规则本来就是那样的”。
  许多幼儿都说教师也有要遵守的规则,而制定教师规则的是“园长”,也有幼儿说是“科学家”“董事长”。一个女孩还说:“规则是大王定的,大王就是很聪明的入。”
  可见,在幼儿眼中,规则的制定者和服从者是不同的群体。制定者应该比服从者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大的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2 “规则很重要”
  所有幼儿都认为规则“很有用”“很重要”。尽管也有幼儿提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不好的规则”。如“每人只能喝一碗汤”“午睡起床后不能站在床上”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给予规则积极的评价。幼儿都说:“规则可以帮我们改正缺点”“规则可以帮我们养成好的习惯”“规则可以让我们很安全”。不过,如此“懂事”的措词也让笔者不得不思考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还是教师反复教导的结果。
  只有一名幼儿谈到不守规则的坏处:“上课说话就学不好本领,在活动室打闹就会受伤,做操没有精神就长不高……”其余幼儿谈到的违反规则的后果都是指“会受到惩罚”,比如“弄坏玩具就停止游戏,午睡说话就不准午睡。犯了错误就要到外面冷静一下”。一名幼儿还头头是道地对惩罚方式作了总结:“惩罚有很多种类型,比如,物品没收、停止活动、口头批评,等等等等。”看来,对于各种惩罚,幼儿再熟悉不过了。笔者不禁要想:幼儿守规则是不是只为了避免受罚呢?
  3 “不打闹、不说话、不慢吞吞”
  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不能说话,不能在活动室里打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外玩玩具,不能破坏玩具,不能慢吞吞,不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不听,老师说干这个事的时候不能不想干就不干……这些都是幼儿多次提到的规则。总结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安静”是幼儿眼中最重要的规则:“吃饭不能说话,睡觉不能说话,上课不能说话、不能插嘴、不能吵闹……”从幼儿反复提及的规则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平时强调最多的是哪些规則。而且从幼儿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强调规则时往往是告诉幼儿“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应该怎么做”。
  4 “老师和小朋友的规则不一样”
  有幼儿认为教师没有要遵守的规则,一名幼儿还很坚定地说:“小朋友不能管老师的事!”伹许多幼儿能列举出一些教师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不能对小朋友很凶”“必须上班”“必须准时开会”“必须记录小朋友的表现”等。不过所有幼儿都说老师的规则不如小朋友的多:“小朋友的规则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尽管幼儿在表达时并不带着抱怨的情绪。但笔者不禁思考:幼儿园的规则真的很多吗?这些规则都是必要的吗?
  值得关注的是,一名幼儿提到,同样的规则对教师和对小朋友的要求是不同的。她说:“小朋友吃饭必须刨(用筷子拨)干净,老师(吃不完)可以倒了。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老师可以说的。”幼儿也许没有想过要挑战教师的权威,但这不代表他们感受不到这种不平等的存在。
  二、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1 究竟是谁制定规则
  经常听教师说他们会在活动中让幼儿讨论规则、共同制定规则,但在访谈中没有一个幼儿谈到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这并非说明教师没有给幼儿制定规则的机会,但至少说明幼儿没有感觉到自己参与了规则的制定。
  皮亚杰认为,3~7岁的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他们尊重权威,认为服从规则是自己的义务,将惩罚视作是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报应。访谈中幼儿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理论。然而。如果我们将幼儿视作与成人平等的个体。将幼儿园视作教师和幼儿共同组成的集体,那么幼儿园的规则理应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幼儿有权利和教师一起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则进行适当的调整。教师要邀请幼儿参与到规则制定和调整的具体环节中来,并给予他们切切实实的权利,让他们感到是自己在制定规则,而且这种规则和教师制定的规则一样有效。这对于让幼儿体会集体的平等氛围,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而更积极地看待规则、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2 制定规则为了什么
  访谈中,幼儿说制定规则是为了让他们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但仔细分析幼儿列举的规则,不难发现教师制定规则还有更多隐含的目的:一是为了限制幼儿,让他们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二是为了成全别人,比如,睡觉不说话是为了不影响他人,吃饭不洒落是为了保持桌面整洁。
  福禄贝尔将“幼儿园”称为“儿童的花园”,他认为儿童像植物一样有自己的习性,教育应当遵循他们的“生长习性”。他说:“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地,不管出自多么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这句话告诉我们,考查规则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准是能否促进儿童的发展,过分的约束和放任一样可怕。《纲要》也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建立常规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在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内化社会规范,获得社会性的发展。因此,规则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限制儿童,而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当然,执行规则必然和约束相联系,但如果教师能让幼儿体验到遵守规则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甚至适当地让幼儿体验到没有规则的混乱,那么他们对于规则就会产生内在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把规则看作外在的控制了。教师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来看待规则,同时引导幼儿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理解规则,规则可能就会变得亲切很多。
  3 安静是最重要的规则吗
  “安静”在幼儿园似乎从来都是一项很重要的规则,这和我们幼儿园普遍的大班额、活动场地有限有关。“安静”这一规则是必要的,但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规则,教师应该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安静,而不是让他们为安静而安静,否则,规则就成为教条了。
  那么,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有必要安静呢?为了让幼儿好好吃饭,教师允许他们偶尔轻声说话和要求他们保持绝对安静效果差不多,但前者显然更容易达成;要保证幼儿午睡不受打扰,与其勉强让不能入睡的幼儿安静地躺着,不如让他们出去做点别的事。別让保持“安静”成为教师习惯性的要求,以至于忘了去思考这一规则是否有价值。爱说爱笑是幼儿的天性,如果允许幼儿在恰当的场合充分地放松、自由地交流,那么要求他们在另一些场合保持安静就会容易得多。
  4 规则面前教师有特权吗
  在幼儿面前,教师是强势的群体,是权威的象征。规则的本意是它对于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即使是强势群体也不能有特权。然而,教师在以高标准要求幼儿时,常常对自己放松要求。很显然,有部分幼儿已经看到了教师享有的特权,他们或许尚未向教师提出疑问,但这一幕无疑会让他们印象深刻。
  很多教师都会说儿童和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会说自己愿意成为儿童的朋友;那么,首先抛弃自己在规则上的特权吧!儿童有明亮的眼睛、智慧的心灵,他们时刻在注视着教师。教师要想引导儿童遵守规则,应从自己遵守规则开始。
其他文献
赵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勾起了我很多对青春的回忆及感叹,现在,我也来致一下我们共有的童年!  回首童年,最值得我们怀念的是什么?是不是那些一起玩过的游戏、一起玩耍的伙伴以及那些闪亮、灿烂的游戏时光?  游戏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加入了多少心灵鸡汤啊!  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一个人一生只做三件事就好了!吃饭、睡觉、玩!  玩,对于个体的欢乐和幸福、对于个体的身心和谐有多少重要,不用“百度”,
当前,收发快递已经成为每家每户经常发生的事情,成人世界的变化正在悄然影响着身边的幼儿。一次,在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自发地玩起了送快递的游戏。我们发现快递游戏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若能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将会促进幼儿对快递员这一角色的社会认知以及同伴交往、语言表达、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下文以追随幼儿问题的方式呈现快递游戏的发展历程。  一、玩快递游戏需要做哪些准备?  在角色游戏中,乐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康轩学习型幼儿区域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各类区角的游戏材料,为幼儿获取相关经验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支持。本文以语言角“三只小猪”游戏的设计
喜欢动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听了故事《猴子学样》后,班上的孩子掀起了模仿猴子调皮多变动作的热情。我们设想,如果以故事《猴子学样》导入,用普通帽子作为道具。将猴子调皮的动态与欢快的音乐节奏相结合,来开展这一音乐游戏,幼儿一定会喜欢。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虽然幼儿乐于模仿猴子的调皮动作。也具备一个接一个传递物品的经验,但真要让幼儿学会这个游戏、玩得起来却并不简单。因为这个游戏
在集团实行分园独立管理后,分园的园长和教师们看到我就说:“领导,你要多来我们园。”我说:“为什么这样说?”他们说:“在总园,教师有什么困难,您都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有做得好的地方,您能及时了解,给他们鼓励,这样他们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我们离总园远,有问题也不好总是麻烦您,做得好不好,自己也不一定清晰,久而久之,在专业上我们就和总园的教师拉开了距离。所以,希望您能常来,不要让我们感觉自己
幼儿具有内驱力,能够根据自我的发展需要积极地同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从而建构自己的经验。而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经验是零散的,不那么成系统。在组织游戏时,教师常常会引导幼儿讨论和分享,从而将幼儿的个别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幼儿无论是经验内容还是经验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面对个别幼儿新出现的游戏情节,教师需要持续观察、耐心等待、循序渐进,而不应该急于生成面向全员的主题
近几年来,我们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一般每学期围绕1~2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教研活动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要,也不能解决教师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在能力、经验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教师在大教研活动中经常扮演旁听者的角色。针对这些问题,我经常在思考:如何为教师创设一个研讨他们感兴趣或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平台;如何利用教
我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创建于2009年,地处杭州市老城区望江地块,周围集聚了大量外地来杭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因此,我园除了占地面积小,幼儿活动空间少之外(总占地面积911m2,现有7个班的规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园幼儿中有90%以上的为新杭州人子女。他们对杭州的城市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等不熟悉,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如何让这些来自
介入与否应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一个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行调节情绪和化解这样的局面。他可能会选择其他感兴趣的游戏;可能会通过言语沟通等方式加入到游戏群体中;可能会想出更有吸引力的游戏引发同伴的关注,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不介入。然而,当一个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的介入就有了一定的必要。当然,这种介入必须建立在保护幼儿自尊
孩子最渴望得到并且也是最有可能激发他们积极性的就是成人的奖赏了。奖赏可以是一句赞赏的话,一个带有奖赏意味的动作,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玩具。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奖赏,对孩子来说却是“无与伦比”的。适当的奖赏不仅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对孩子价值观的建立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困惑:我们的某些奖赏为什么反而会让孩子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了呢?例如,3~4岁的孩子通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