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案例四大房企运营效率大PK

来源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产企业行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地价日益上涨、成本上升、金融推进利率市场化,地产企业的利润空间处于下降通道,快周转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那a么地产企业的运营效率究竟到达了何种境界呢?本文通过一些数据揭示这些变化。
  如何保障企业业绩快速增长的同时,又能避免因在建面积和土地储备过多造成存货量和资金成本的增加?这是众多有一定规模的房企在不断探寻的运营管理边界。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到企业的生产、销售等不同环节,对其运营效率进行深入剖析。
  本文以明源地产研究院推出的业绩保障系数、生产保障系数、土地保障系数三大系数为依托,结合标杆地产企业年报,选取了万科、保利、碧桂园、恒大共4家千亿军团,对其运营效率进行深入分析。
  业绩保障系数:市场掌控能力的未雨绸缪
  由于地产行业的预售制度,可以通过当年的预收账款和营业收入的比较,即业绩保障系数反映出地产企业对来年的业绩保障情况。业绩保障系数越大,反映企业未来年度的业绩更有保障。针对4家千亿房企,对其业绩保障系数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在2009年摆脱金融危机之后,这几家房企抓住行业的快速发展时机,选择了促进销售、消化库存、优化运营的经营策略,业绩保障系数大多保持在高位,万科和保利的该系数值超过1.0,反映出其在后续的业绩有了很好地保障。
  该系数值的大小和企业的快周转能力有一定关系,快周转能力越高的企业,例如在当年可以实现开工、开盘的,则其业绩保障系数可以较低,但这样的运作能力,很容易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而对业绩带来较大的波动。
  以恒大为例,较高的快周转能力使得其业绩保障系数偏低,它在2013年数值仅为0.42,实质就是要保障2014年的业绩目标,则需要在2014年度对销售去化有较高的要求。在目前2014年度行业整体遇冷的情况下,恒大前几个月更多是依靠降价等策略保障了销售目标的完成,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处于被动局面。
  生产保障系数:掌握产销匹配的直接抓手
  衡量企业对未来年度的生产供应情况,可以通过年末在建面积和销售面积的比较,即生产保障系数进行分析。我们依然以这四家企业进行最近五年的趋势分析,如图2所示。
  由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情况:万科生产保障系数是1.8,意味着减去今年已经销售的面积,可以支撑0.8年的后续销售,即能支撑后续10个月的销售;碧桂园2013年快速去化,该系数目前处于低谷,后续生产供应存在一定的瓶颈;保利的在建工程过多,将会带来一定的去化压力。
  在这些企业中,万科的生产保障系数长期保持在较为稳定的运行状态,其在2010年销售额破千亿时略低,其后回到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有力地支持了销售规模的持续增长,可谓敏捷生产、精准运营的楷模。
  土地保障系数:优化战略布局成为共识
  该系数很多企业都在使用,通过年末土地储备面积和年度销售面积的比较,即土地保障系数,可以分析企业“面粉-面包”的供应匹配情况。
  随着行业市场热点向一二线城市转移,拿地竞争激烈,土地红利逐步降低,合理的土地储备结构已经成为行业经营管理的重点,过度的、不合理的土地储备会给企业带来运营上的高风险,地产企业意识到囤地将带来资本的积压和资金的沉重负担。从图2可以看出,行业的土地保障系数正逐步下降。
  由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下情况:万科、保利的土地保障系数逐步下降到一定区间,以支持未来3年的开发速度为宜;恒大地产土地保障系数略有攀升,正如前文所言,此系数增长是由于其在快速调整土地结构所致(2013年,恒大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拿地,全年新增一二线项目合共34个,一二线城市项目占比提升到45.4%)。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家企业均属于行业领袖,在市场、政府中有较高的影响力,资金雄厚,因此可以根据市场与政策的变化调整节奏,决定是否拿地并能确保拿地。反观其他的一些中小房企,则需要提前判断市场环境,保持相对充足的、合理的土地储备,以保障企业的持续经营。
  总结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行业标杆房企,针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已经快速进行了内部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运营效率。总结起来,一是业绩保障,抓住机会,提前锁定,掌控市场;二是生产保障,匹配销售,有序生产,快速运营;三是土地保障,快速调整,优化结构,降低风险。
  随着行业大环境日益严峻,后续企业将面临更高地生产、运营和销售能力要求,对企业项目运营管理能力要求更敏捷、更高效。
  作者系明源地产研究院研究员
其他文献
2014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先热后冷。前5个月,经营性用地成交面积较去年同期下降,但土地出让金得益于前两个月成交活跃,创历史同期新高。受新房市场销售低迷及信贷紧缩的影响,二线及三四线城市宅地市场3月后即迅速转淡,一线城市则在5月后成交热度出现下降,土地市场整体转淡趋冷。  一、上半年土地供求均不及去年同期,楼面价上涨带动出让金微增  2014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先热后冷,年初延续2013年火热
期刊
6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923元/平方米,环比上月下跌0.50%,连续第2个月下跌,跌幅扩大0.18个百分点。从涨跌城市个数看,71个城市环比下跌,29个城市环比上涨。与上月相比,本月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较上月减少8个,其中涨幅在1%以上的有7个,与上月持平;本月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数量较上月增加9个,其中跌幅在1% (含1%)以上的有35个,较上月增加5个。同比来看,全国
期刊
二手房价全线下跌 跌幅扩大  6月,天津亦加入价格下跌的城市之列,六城市中原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全线下跌,此为2012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六城市全线下跌。除北京环比跌幅较小外,其余五城市环比跌幅均超过1%,较之前跌幅呈扩大之势,其中上海领跌,跌幅为2.11%。本轮下跌至今,六城市累计跌幅在1.03%-4.44%之间,同比数据来看,六城市同比价格均未下跌,沪穗深津四市的同比涨幅仍有1成左右。  自4月以来
期刊
2013年的房地产市场虽然经历了年初  “国五条”调控收紧的短暂影响,但此后仍延续了火热的销售走势;市场整体维持了量价稳步上升,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约  30%,销售均价同比上涨约10%。优秀房地产企业积极顺应主流需求、密切关注核心市场,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和产品结构,在关键时间节点加大推盘,全年取得卓越业绩。在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重点企业中,截至12月31日的监测结果显示,销售过百亿企业扩容至7
期刊
倚重主流刚需客群,产品适销对路夯实增长根基  百亿房企在2013年取得行业瞩目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把握住了市场大势,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为了探究优秀房企如何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迎合刚需市场走势,我们对18家百亿企业2013年前11个月的销售业绩进行了深度分析,发现以万科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在本年度依靠首置首改产品并重策略,持续扩大领先优势,占据了销售排行榜前列;而富力、佳兆业、首创、荣盛
期刊
区域城市布局结构是影响企业发展路径和业绩增速的重要因素。截至2013年末,百亿企业平均进入城市达到21.1个,其中一线城市2.1个、二线城市9.5个、三四线城市9.5个,布局更显平衡。百亿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潜力,精准把握重点城市市场特点并坚持深耕,实现业绩突破。  截至2013年末,6家千亿企业平均进入城市已达74.5个,进入一线城市3.5个以上、二线城市23.2个,几乎覆盖全国主要一二线城市,此外
期刊
2013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保有压,以稳为主。全年来看,房地产市场回暖明显,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这主要由于上半年受“国五条”等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促使一部分消费需求提前得到了释放,提振了上半年市场整体成交情况。下半年随着调控趋稳,市场回归到了理性增长区间,但同时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速。针对2013年房地产市场整体表现好转、上半年增速快这一特点,百亿房企在持续优化城市布局及产品结构之余,及时调整销
期刊
北京昌平金隅万科广场,是万科全国“购物中心试验田”里的“头炮”产品。该项目体量15万平方米,包括地下4层、地上8层,共设置商业停车位800个。地下4层中,地下1层为华润超市、休闲餐饮和生活配套;地上8层则独创了“天地双街”设计理念,在1至5层室内构建一条主街,6至8层的室外平台打造一条融合各种休闲娱乐和酒吧餐区的空中街区。项目将餐饮、购物、娱乐、社交等功能集于一体,以满足昌平乃至京北消费者的全面需
期刊
2014年上半年,受需求不足、库存高企影响,百城价格指数持续上涨23个月后连续2个月下跌,全a国主要城市住宅价格进入调整期。受信贷收紧及市场预期影响,新房成交明显下降,库存创历史新高。土地市场上半年推出、成交不及去年同期,楼面价同比上涨,溢价率回落。品牌房企销售不及预期,拿地投资更加谨慎。  一、价格:受需求不足、库存高企影响,百城价格指数连续上涨23个月后连续2个月下跌  百城均价连续上涨近两年
期刊
国内房地产行业正面临一次洗牌,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威胁。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更加严谨和理性。针对房地产行业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采用更加专业的品牌管理策略,以确保其核心竞争力。  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品牌”在现今社会来说,就是透过传播介绍给消费者看的产品。品牌管理与品牌的思维必须是相关于某些在消费者心中已有知名度的“名称”或“实体”。品牌是对产品的全方位体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