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中美术教学的一些理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nggu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术欣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美术欣赏通过对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创造美。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穿透力和震撼力,使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美术是一门情感艺术,美术教育是以美术艺术为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性格、思想、情操乃至意志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育人无声的德育效果。它对学生情感教育有独特的作用,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美术欣赏课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质、修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扩大美术视野,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坚持美术创作
  新课改,对教师的学科专业要求更高了,社会对教师的定位,已不仅仅是一位平凡的教师,更是一位不凡的名师,因为广大家长和学生不需要“教书匠”,他们需要的是学者型的“教育家”,这是现代教育呈现的趋势。教师也不能只局限于奉献,更应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发展是硬道理”正揭示了这一内在规律。新课改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动口也要动手”的教学能力标准,因为身教胜于言传,美术教师是否具备创作能力,将对美术新课改顺利实施起着关键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因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制约,很少有机会融入和参与到社会美术活动中,所以在美术界举办的各类展评中,鲜有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身影。在教育界,美术创作不被重视,在美术界又很难被关注,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创作活动已被边缘化,基本处在自生自灭状态,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欣慰地看到,仍有一些美术教师“自讨苦吃”,坚持美术创作无怨无悔,正是这样的美术教师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才华,支撑着中小学美术教学应有的风采和立足点。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美术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美术教育水准,必须坚持“美术”和“教学”同步发展,如二条腿走路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师,也才能胜任新课改对美术教育的要求。这样教师从“讲者”转变为“作者”,对学生的人生和成长都将会有更深刻的启迪意义。
  二、陶冶性情,升华境界
  欣赏教学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主要功能是审美教育,即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格调,健康的美术作品对培植高尚丰富的情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
  在欣赏教学中,注意引导就能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优秀的欣赏课应既充满改革精神,又符合常规要求,注重教师讲课,突出授课的主要性;注重学生欣赏,突出活跃性。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和适当的取舍,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理论教学,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理论教学首先应重视基本概念,如美术常用名词“美术”、“观察”、“素描”、“透视”等概念。其次是基本原理,如构图原理、透视原理和各类画的表现原理,等等。再次是美术史,了解中外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作品。同时,对中外美术史上的著名雕塑、建筑、工艺等有所了解。
  美术理论看似是“画外功夫”,却永久地引导学生在艺术上的成长。通过美术理论教学,练就学生“广博的视野、开阔的胸怀、观察的眼睛、感悟的心灵、丰富的技法”。
  四、正确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教师要注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从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如对学生的美术作业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法。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五、授之以渔,强化基本功
  很多高级中学都有高考美术培训班。许多高考美术培训班,一味地为应付高考,教出的考生结果是会画真人像的不会画石膏像,甚至是会画苹果不会画鸡蛋。教师不应该只教会学生画某一个物体或某一些物体,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和表现形体。法国画家德加曾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而美术高考中默写题就是测试考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记忆,再通过技能表现出来。
  有些考生盲目追求某种风格,忽视“基本功”的练习,甚至为刻意追求“变形”而放弃对造型的严格要求。对此教师应予以正确引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绘画原理和基本技法,强化学生的整体意识观、空间意识观;激励学生钻研、探究、创新的精神,给学生创造多看的条件、多练的机会和多思考的学习氛围。
其他文献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如果将美术教材看作是通向美术课程目标而铺就的五彩大道的话,那么这样的大道应该是无数条的,即所谓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能够实现美术课程目标,教师就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本人同样也是一本“活教材”,我通过在课前精心备课、制作范画、查询信息;在课堂认真上课、演示范画、指导作业;在课后做好反思、修改作业、拓展课题,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丰富美术课堂。  
孩子的童心是纯洁美妙的,如同一方洁白的纸张,有待我们去描画着色;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蓓蕾,有待我们去浇灌催放;又如一只出壳的雏鸟,有待我们去精心哺育,使他们长出羽毛丰满的翅膀,迎接风雨的洗礼,飞向未来向往的高空。  孩子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鲁迅先生在《看图识字》一文中就曾热情地赞美儿童的幻想,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
我校对音乐特长生的培养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学校组织音乐专业教师从声乐、器乐、音乐理论、视唱练耳等方面对特长生逐一进行训练。为了适应高考的要求,培养出优秀的特长生,学校的音乐特长生辅导教师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下面我介绍自己在培养音乐特长生方面的几条经验。  一、开发适合于音乐特长生学习的音乐教材  系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体系是音乐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就
课堂教学不仅是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因为教和学的主体是人,而人都是带着感情在活动的,故情感是联系教学主体的纽带,特定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的一切因素都能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教学系统协调、顺利和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就应直接利用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技巧,直至发展思维,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音乐课程划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这种以模块形式出现的课程,在高中尚属首次。为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落实选修内容,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我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以下几点是我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由音乐课程的自身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