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霞:从下岗女工到党代表

来源 :新长征·党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着清晨的微风,记者驱车前往位于长春市净月区的汇通驾校。一大早,驾校里已是一番热闹的教学景象。在驾校二楼的党建活动长廊,记者见到了党委书记、校长王志霞,她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向我介绍建校以来党支部的活动、优秀员工和驾校的历史。王志霞有着东北人的爽朗,没有一点企业家的架子,就像一个亲切的大姐。
  下岗女工创业难
  1992年,一大批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停产倒闭,王志霞所在的长春市第一毛纺厂也没能逃过一劫,29岁的王志霞下岗了。
  下岗对于王志霞这个一向要强的人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打击。19岁参加工作的她工作认真负责、表现优异,23岁时就在全厂4000多名青工中脱颖而出,光荣入党。24岁的王志霞被提拔为厂团委书记,成为厂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刚下岗的头几年,王志霞摆过地摊、做过盒饭、卖过童装,但都没有成功,不但没赚到钱,反而把借的800元也赔了进去。创业不成,王志霞开始学习会计、经济管理的课程,还去驾校学开车,打算开出租车,那时出租车司机是个非常赚钱的职业。王志霞学车的驾校正是汇通驾校。学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王志霞的教练跟她说:“驾校经营不下去了,要停业,正在找人接手,我看你性格又好又能干,你要不要试试看?”王志霞心动了,可是亲戚朋友都不支持她:“要是那么好干,别人也不会干不下去啊。”可是王志霞打定了主意,她已经发现了驾校目前经营管理的问题所在,决定抓住这次机遇。
  党员下岗不褪色
  1997年,王志霞拿出自己打工积攒下来的钱,又东挪西借共筹集了几万元,承包了汇通驾校,并聘用了好多原毛纺厂下岗的老同事。驾校办起来了,眼前却困难重重。承包后王志霞才知道,驾校仅有的8台车没有一辆是好车。原驾校拖欠大量的税费,还有100多名学员没有通过考试。听说驾校又开课了,学员们纷纷找上门来。破旧的培训设施和恶劣的工作环境让王志霞又一次面临困境。
  王志霞想:“以前我在毛纺厂上班时,每当遇到困难,都是共产党员冲在前面。我在登记员工时,记得有很多都是党员,如果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就有可能帮助驾校渡过难关。”
  王志霞召开了一次全体员工大会。在会上,王志霞提出一个令大家非常意外的问题:“在座的哪些同志是党员?是党员的请举手。”大家听到这个问题,开始是一愣,没反应过来。王志霞首先举起了手,说:“我是党员。”“我是。”“我也是党员。”一共有13名同志举起了手,有的同志还把手举得很高,生怕被别人挡住了。
  看到党员如此踊跃地亮出自己的身份,王志霞很激动。她接着说:“13个党员够了,咱们成立一个党支部吧。”大家听到这句话,一下子都来了精神,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党员心里不托底:“咱们这个党支部也没经过上级批准,合不合规呢?”还有的员工说:“我们下岗职工成立党支部,上级能批吗?”
  听到这些质疑声,王志霞说:“党员在哪儿都应该发挥作用。上级党组织要是知道还有咱们这样一群党员在这儿发挥作用,肯定会支持的。咱们人虽然下岗了,但咱党员的称号不能下岗。”
  党支部一成立,就立刻把大家凝聚起来了,党员们说:“我们好像又找回了当年入党时的那股劲儿。”王志霞决定,遗留的100多名学员继续免费在汇通驾校培训,她说:“把这100人教好了,不就是我们的活广告嘛?”
  那时,汇通驾校的条件特别艰苦,经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王志霞说:“咱们要干事业,就要把家先建设好。”党支部成立的当天晚上,她就派人去买防水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党员们就来到学校,有人从家里拿来大锅,有人拿来水壶和大勺。大家分工合作,经过大半天的忙碌,给驾校办公室的屋顶铺好了防水层。有个老党员风趣地说:“这回房子不能再漏了,再漏我就躺房上堵雨。”
  王志霞回忆起那段岁月,依旧感慨地说:“成立了党支部,党员们就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员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变了,学校的风貌也就变了,虽然学校还是那么简陋,但有了一种活力,有了一种向上的精气神。”
  1998年6月21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吉林省第一个下岗职工党支部在汇通驾校正式成立。王志霞当选为党支部书记。这一天,上级党委专门给汇通驾校党支部送来了一面党旗,上级领导还为13名党员佩戴了党徽。
  王志霞说:“那不是我第一次戴党徽,但那一次戴上党徽,我的心情却非常激动,因为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力量。”
  那一天,王志霞提议13名党员在党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这面党旗,二十几年来王志霞都珍藏着。每年“七一”,她都会把这面党旗庄重地挂在墙上,带领新老党员在这面党旗下宣誓,重温入党誓词。
  为学员帮难解困
  王志霞深知,要想办好驾校,就必须加强管理。她对大家说:“咱们党员办驾校就要办出特色,我们要带头树立行业新风。”她提出了“以人为本,廉政办学,教车育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汇通驾校的全体党员发出倡议并带头写下了保证书:不收学员一分钱,不吃学员一顿饭,不抽学员一支烟。党支部还特别设立了专职纪检委员,负责监督落实。
  在王志霞的带领下,汇通驾校对待学员像亲人一样。为外地贫困学员免费提供宿舍,对有些领悟力差的学员教练手把手教学,也率先接收残疾学员学车。
  自2010年4月1日起,公安部111号令开始实施,允许残疾人报考驾照。几天后,就有好多残疾人来到汇通驾校,要求报考驾照。驾校专门购置了40台现代自动挡培训车辆,并加装了残疾人驾驶辅助装置。为了方便残疾人学习,在学校的教室、餐厅、洗手间等处都设置了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每位坐轮椅的残疾人王志霞都亲手推过,中午就餐时王志霞还亲自把饭菜端到每位残疾人学员的餐桌前。在王志霞和党委班子的努力下,所有残疾人学员都如期毕业,顺利拿到了驾照。
  社会责任肩上挑
  在办好汇通驾校的同时,王志霞也不忘关爱弱势群体。一次,一名刚出狱的学员张某过来想学开车,却苦于拿不出学费。王志霞心想,“浪子回头金不换”,教给他一技之长,不为生计发愁,才能帮他走上正途。王志霞决定,凡是“两劳”释放人员,都可以到汇通驾校免费学习。消息传出后,有一大批“两劳”释放人员前来学习。学员们都说:“是王志霞给了我们‘重生’的希望和信心!”
  王志霞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她成立了汇通职业学校,招收一些农村困难家庭的孩子来学习。赵某现在已经成了汇通驾校的骨干技术人员,10年前他刚来时可不是这样。那时的他染着一头五颜六色的头发,是标准的问题少年,学员里有很多像他这样的孩子。王志霞却从不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不断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有一点进步也不吝夸奖。在王志霞的悉心教育下,这群孩子不但学会了本领,也懂得了道理,成为汇通驾校培养出的优秀人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虽然驾校的经营受到很大影响,但是王志霞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做点什么?”她积极组织党员捐款,还提出“为所有去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免除学费”的政策。
  王志霞专门设立帮困基金,幫助生活有困难的人。20多年来,为下岗职工减免学费、为社会特困家庭和学生捐款累计500多万元。学校先后安置1000多名下岗职工和近百名复转军人就业,为社会培训60多万名合格的驾驶人才,50多万名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掌握技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其他文献
2003年起,韩丽担任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党支部书记。现在的朝阳村,是2003年按照合村并镇政策要求,由朝鲜族聚居的原朝阳村和汉族聚居的路河村合建而成,建村时全村有一半是朝鲜族。18年来,在韩丽的带领下,往日道路崎岖、房屋破旧的特困村早已变成闻名遐迩的新农村明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村、国家级文明村。朝阳村道路平整、环境整洁、产业兴旺、生活富裕。18年来,韩丽每天俯身在田
期刊
1992年2月,通过电视观看第16届冬奥会的亿万中国人记住了一个名字:叶乔波。是她,结束了中国冰雪运动无缘冬奥会奖牌的历史;是她,燃起了中国冬奥军团冲击金牌的希望。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叶乔波以0.02秒之差,与金牌失之交臂,夺得银牌。1994年,叶乔波再次为国拼搏。在第17届冬奥会上,她带伤夺得铜牌。叶乔波正是带着这块奖牌,坐着轮椅离开赛场的。这悲壮的一幕,震撼了整个赛场,定格在了许多人的记忆中。在
期刊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35年前,著名诗人贺敬之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感慨万千,写下这样的诗句。  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有一座县城,名字叫汪清。记者从汪清县城出发,经过一段便道进入汪复线,一路颠簸后,来到了童长荣烈士陵园。蓝天绿树映照下,童长荣烈士陵园肃穆庄严。如今,素有“延边井冈山”之称的汪清已经形成了“汪清至东满特委密营”等4条红色旅游线路,童长荣烈士陵园、复兴地区侵华日军罪证馆、汪清
期刊
“我即将出征去武汉,用我的学识和能力去帮助那里的病人,我感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日记本中写下这句话的正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重症管理科护士长高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她,从小就受到白求恩精神的教育和感召。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封城,高岚主动请缨,驰援武汉,成为吉林大学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重返战场的“老兵”  2020年春节,面对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看
期刊
1984年,乔淑萍从白求恩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后,来到通化市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儿科医生。通过多年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乔淑萍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各种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都有独到的见解,成功救治了许多患儿。她曾荣获白求恩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吉林省十佳女职工标兵、吉林省巾帼建功标兵、“人民的好医生”、“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好医生、好党员”等荣誉称号。乔淑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无私奉
期刊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对全国脱贫攻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在这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战役中,涌现出无数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用热血诠释信仰,李浩然便是其中一员。说起镇赉县嘎什根乡立新村第一书记李浩然,村民们个个竖起大拇指。  设身处地为民解忧  立新村位于白城市镇赉县东北部,毗邻黑龙江省泰来县,距离白城市区130公里。2016年
期刊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及其讨论通过的《中共吉林省委关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开创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发展新局面的决定》,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大的思想法宝、理论武装和行动指南,切实把党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
期刊
路面干净整洁,凉亭里乘凉的老人神态悠然,小区看起来有些年岁了,却处处老而不旧,透着祥和安宁。这就是吴亚琴任社区书记的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  2020年7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个“花园式”社区,考察了解社区党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情况。  在这次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
期刊
时隔8年,我与柏连福再次相见。  长影投资拍摄过一部名为《火车一响》的电影,塑造了蒋分寸这个人物。2013年,我到抚松县仙人桥镇采访蒋分寸的原型——黄家崴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柏连福。这是我们俩第一次见面。  8年后的今天,我回到这座群山环绕的村庄。与记忆中的偏僻寂静不同,如今这里热闹非凡。柏连福说:“黄家崴子名声越来越响,长白山附近的游客都愿意来村里溜达溜达。”  跟随柏连福在村内行走,眼前
期刊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颁发了荣誉证书。  生于1944年的李玉今年已经77岁了,却完全没有耄耋之龄的老态,而是声音洪亮,走起路来还像个年轻人一样,这与他常年去野外调研不无关系。李玉是个彻头彻尾的“蘑菇迷”,他用的笔是金针菇形状的,牙签筒是香菇的样子,领带上带有各种蘑菇的图案,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