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乔波:勇敢的体坛尖兵

来源 :新长征·党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41466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2月,通过电视观看第16届冬奥会的亿万中国人记住了一个名字:叶乔波。是她,结束了中国冰雪运动无缘冬奥会奖牌的历史;是她,燃起了中国冬奥军团冲击金牌的希望。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叶乔波以0.02秒之差,与金牌失之交臂,夺得银牌。1994年,叶乔波再次为国拼搏。在第17届冬奥会上,她带伤夺得铜牌。叶乔波正是带着这块奖牌,坐着轮椅离开赛场的。这悲壮的一幕,震撼了整个赛场,定格在了许多人的记忆中。在赛后的手术中医生惊讶地发现,她左膝盖的两侧韧带和髌骨早已断裂,腔内有8块游离的碎骨……这是怎样的毅力?这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叶乔波精神”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199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叶乔波“体坛尖兵”荣誉称号。这是我国体育史上的最高荣誉。
  長春市业余体校走出的“拼命三郎”
  1964年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叶乔波,从小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好动的她总喜欢带着一帮孩子参加各种比赛。10岁那年,父亲带她到长春市业余体校报名参加小运动员长跑比赛,虽然跑了第一名,但教练没有录取叶乔波,原因就是“这孩子跑步不像跑步,像是在滑冰”。无奈之下父亲又带着叶乔波去参加滑冰小运动员的挑选赛,当时教练说的规矩是,谁得了第一,就肯定会被录取。还不怎么会滑冰的叶乔波把这句话听到了心里去,当开始的指令一响,叶乔波第一个冲了出去。虽然最后摔了一跤,但是她还是以第一的成绩被长春市业余体校速滑班录取了。进入业余体校速滑班的1个月后,叶乔波就刷新了班上有史以来最好的滑冰成绩,她的努力和天赋让教练们都感到惊喜。
  叶乔波回忆童年,仍然觉得那是最快乐的时光。她是从内心深处喜欢滑冰,所以她愿意为之付出。但在家中和父亲的一次谈话,又改变了叶乔波对滑冰的看法。父亲问她:“你滑冰是为了快乐还是拿第一?”叶乔波一时说不出答案,作为家中第二大的孩子,哥哥智力发育不全,两个妹妹又年幼,所以从小她就肩负着“长子”的责任。父亲送她去滑冰,最大的原因还是希望以后女儿能有一技之长,可以帮衬家人。思索了一会儿后,叶乔波回答父亲:“我要拿第一。”父亲用5块钱给女儿买了一条厚厚的棉裤,叶乔波回忆说,穿着这条裤子她觉得非常暖和,这是父亲对她的期望和爱。此后的叶乔波更加刻苦地训练,教练要深蹲500下,她一定会做1000下;别人要循环滑100圈,她肯定会滑200圈。
  在她的记忆里,她留的汗水总是比同伴多。她明白,这份坚持的背后有对滑冰的热爱和家庭的责任。她当时在体校有两个外号,一个是“大脚趾头”,一个是“拼命三郎”。因为她训练刻苦,大脚趾时常被坚硬的冰鞋磨破,血肉模糊,大脚趾经常缠着厚厚的纱布。直到今天,她的两个大脚趾头都没有知觉。
  两年后,12岁的叶乔波成功入选八一速滑队。在这里叶乔波开始了更为严格、更为艰苦的训练。一直超乎常人的付出,让叶乔波离世界冠军越来越近。
  叶乔波创造的“零的突破”
  1979年11月,中国体育代表团恢复参加冬奥会,因我国选手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12年来,中国队始终与奖牌无缘。
  12岁的叶乔波被选进八一队时,正是中国速滑重新起步,追赶世界的年代。那时没有室内冰场,顶着寒风在零下20多度的冰面上训练是家常便饭。
  1985年,21岁的叶乔波滑进了国家队。叶乔波说:“我吃饭是为了训练,睡觉是为了训练,按摩恢复还是为了训练。”
  1991年3月,叶乔波在女子500米项目上为中国速滑夺得了首枚世界杯金牌,成为冬奥会夺金的大热门。
  1992年第16届冬奥会在法国举行,在500米决赛中,内道选手犯规没有给外道超越的叶乔波让道,撞到叶乔波了,这一撞使叶乔波成绩落后美国名将布莱尔0.18秒,仅仅是一个指甲的距离,叶乔波屈居亚军,获得银牌。这枚银牌,打破了12年的沉寂,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上奖牌零的突破。4天后,在叶乔波并非最擅长的1000米决赛中,她再夺一枚银牌,只比冠军布莱尔慢了0.02秒。
  实现了中国冰雪项目奥运奖牌“零的突破”之后,在不到一周后的世界短距离速滑锦标赛上,叶乔波获女子1000米速滑冠军,并夺取了女子全能桂冠,成为我国和亚洲第一个全能世界冠军。随后,叶乔波又在1992至1993赛季席卷了世界杯系列赛女子500米全部八金,创造了世界冰坛上的“大满贯”战绩,成为荣膺世界杯总冠军“金冰刀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永不退役的“叶乔波精神”
  以冬奥会两枚银牌为国争光,但仅仅因为0.02秒的微弱差距,屈居亚军,叶乔波痛苦不已。她说:“那一瞬间我就发誓,我一定要死拼到底,一定要参加下一届的冬奥会!”
  但伤病已悄然袭来。1993年8月4日,叶乔波躺在了手术台上,医生在她的左膝上钻了3个圆珠笔帽大小的洞,从膝盖内取出了五块处于游离状态的碎骨,其中一块竟有拇指大小。医生一边手术,一边摇头,问她再去比赛,意义何在?叶乔波说: “我来自部队,我就是一名战场上的勇士,我就当成是人生的最后一场搏击,甚至牺牲在冰场上我都值了。”
  看着病床上的女儿,父亲第一次对叶乔波说:“咱别练了,身体要紧。”但叶乔波拒绝了,无论谁劝,她都要坚持训练。在冬奥会前的高强度备战中,伤病再次出现,叶乔波髌骨半脱位。
  1994年2月,在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5天的时候,叶乔波接到了加拿大医生打来的电话。告诉她,必须立即停止比赛进行手术,否则左腿有残废的危险。得到消息后,叶乔波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来到队医那里,要求用厚厚的绷带缠紧左膝。
  第17届冬奥会如约而至,1994年2月25日,叶乔波出现在挪威利勒哈默尔的海盗船赛场——冬奥会1000米决赛中。发令枪响了,叶乔波冲出了起跑线……叶乔波知道,那是她最后一场冬奥比赛了,叶乔波拖着伤腿奋力滑向终点,硬是拼来了一枚铜牌。那是叶乔波在20年速滑比赛中最艰难的一枚奖牌。她以一条残破的腿,与世界冠军无限接近。当她不得不坐着轮椅离开银色赛道时,许多人为之落泪。后来,叶乔波做了手术,从膝盖取出了8块碎骨,医生也无法相信这种情况竟然还能拼出奥运奖牌。叶乔波的顽强拼搏、坚定信念和强大意志,被人们称为“叶乔波精神”。
  比赛结束后,30岁的叶乔波宣布退役了,腿伤发作的她坐着轮椅回国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然后辗转于世界各地接受治疗。
  一块悲壮的铜牌,震撼了无数国人。所有支撑叶乔波拼搏向前的动力,都源自那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因为它代表的是国家、体育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正如人们所说,叶乔波退役了,但“叶乔波精神”永远都不会退役。
  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张虹在女子1000米项目上实现了中国速滑冬奥会金牌突破。作为解说嘉宾的叶乔波在现场见证了那一金色时刻。
  如今的叶乔波继续从事着和滑冰相关的事业,她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热爱的速滑事业。叶乔波,这个中国速滑史上实现“零的突破”的运动员,以一身伤痛创造了世界冰坛“大满贯”的成绩,写下了不朽的人生传奇。
其他文献
蒋筑英1938年出生于杭州市一个旧职员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红旗下幸福地成长。1956年,蒋筑英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在北大学习期间,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5门外语。由于家庭困难,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大学期间的10个寒暑假,他有8个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1962年大学毕业前夕,母亲来信催他回上海或杭州工作。蒋筑英理解母亲的苦衷,但他知道中国最大
期刊
伊通河,长春的母亲河,她宛如一条银色玉带贯穿城市南北。1801年,张氏沿伊通河来到长春北郊建屯,起名“上台子”。黄永洲便生长于此。出生于战乱年代的他,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上台子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一步步成长为公社干部,再回到家乡担任党组织书记,带领全村人民从百废待兴中浴火重生,最终成为上世纪90年代享誉全国的党员典型、劳动模范,并出席了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行走在伊通河畔,穿梭于楼宇、商圈,难寻村
期刊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2017年1月8日,著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因病逝世,年仅58岁。黄大年感人的事迹,已是家喻户晓,为人称颂。记者曾有幸参与宣传报道黄大年的采访活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记者来说,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灵魂的重塑。斯人已逝,但黄大年的精神,润物无声,始终激励着后人。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这是黄大年24岁大学毕业时写给同学的一句话。26年后,黄大年成为航
期刊
2019年1月30日,全国先进工作者、最美基层干部、全国模范法官、吉林省农安县人民法院哈拉海人民法庭庭长翟树全,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年仅58岁。  消息传到北京,最高人民法院发出唁电:翟树全同志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法庭,模范履行人民法官职责,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扎实的业务素质、优良的工作作風,审理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
期刊
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基地位于长春市绿园区西部,这里土地肥沃、生机勃勃,周春莲创立的吉林省春莲集团就坐落在这里。  她对记者说:“我希望农村的兄弟姐妹们看到我的创业故事后能明白,掌握科学技术对咱农民很重要。”记者观察到,周春莲的言谈举止之间有着一股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劲头。  第一桶金靠自学  20岁那年,因为生活困难,周春莲带着弟弟从山东老家闯关东来到长春。尽管生活拮据,天生爱琢磨农业技术的周春莲还是
期刊
长春市南关区亚泰大街9699号。吉林省酒文化博物馆贵宾室。  记者如约而至。宁凤莲站在门口迎接。他中等个头,挺拔身材,鼻子上架了一幅金丝框的眼镜,让人感受到一种文人的自信和儒雅。  在企业展厅里,宁凤莲一边走一边讲解,如数家珍。渐渐的,在我脑海里,白山方大的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 ,“东北酒王”成功的密码也呼之欲出。  1990年金秋时节,宁凤莲临危受命,走上白山糖酒站总经理的岗位。当时正值计划经济向
期刊
在省文联曹保明的办公室里,记者终于见到了微信里的“故事把头”曹保明。前后约了三次,曹保明总是在外地调研。1949年出生,和新中国共同成长的曹保明今年已经72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曹保明一见到记者就说:“这时间约得正好,我下午还要赶去延边参加一个研究会。”  东北大地上写满了故事,而曹保明就是那个发掘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军人物。他常说:“东北是一块时时在感动着人,人一旦被它感动就忍
期刊
走进汪清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辆管理所可以看到,在“导办员”的工作岗位上,有一名警察始终忙碌着。他站在导办咨询台前,热情地引导着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他叫崔光日,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车辆管理中队指导员。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一级英模、党的十九大代表。沉甸甸的奖章,印刻着他从警的岁月。  “只求对得起警服和警徽”  他曾是看守民警。年复一年看守着重刑在押人员,无一疏漏。  他曾
期刊
他说:“回想走过的路,我很感慨,只要勤奋努力,‘门外汉’照样可以成专家。”  为了事业,他豁出了命。他把自己关进实验室,把家搬进实验室,被称为“工作狂”的他,蹲在实验室里几天几夜,甚至一两个月不回家。  他就是冷春生,1997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精细化工专业,专业不对口的他边实践边学习,3个月就熟练操作高效液相设备,6个月就学完了专业性极强的分子生物学,并成长为吉林省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因重
期刊
2003年起,韩丽担任吉林省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党支部书记。现在的朝阳村,是2003年按照合村并镇政策要求,由朝鲜族聚居的原朝阳村和汉族聚居的路河村合建而成,建村时全村有一半是朝鲜族。18年来,在韩丽的带领下,往日道路崎岖、房屋破旧的特困村早已变成闻名遐迩的新农村明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村、国家级文明村。朝阳村道路平整、环境整洁、产业兴旺、生活富裕。18年来,韩丽每天俯身在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