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爾”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mes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爾”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小篆作“”,简体字作“尔”,其构形有重大差别。前者疑为象形字,后者为纯符号字。事实上,现在所常用的作“你、你们”讲的简体“尔”字,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如铭文:勿忘尔邦。①《广韵》中,“爾”字属日母、纸韵、儿氏切,与“尔”同音同义,“爾”“尔”在当时已经是同字异体,现在统写作“尔”。从后者形体结构看,“爾”字初义已湮没不详,我们找不到任何显示其本义的蛛丝马迹。以下将从字源学的角度结合其构形来探求“爾”字的本义及其演变。
  《说文解字·爻部》:“爾,麗爾犹靡麗也,从冂从。其孔,尒声,此与爽同意。”《说文系传》徐锴注曰:麗爾,历历然希疎点缀见明也。冂,像也。徐锴秉承许说,将“爾”字释与爽字同意。而《说文》爾下注:“爽,明也。从从大。”徐锴注:爽,孔历历然,大其中隙,缝光也。尚书曰,昧爽昧爽,微明也。《说文》与徐锴对爽字的注解可从,但认为“爾”字与其同义则值得商榷。战国文字“爽”“字作“”、(A集粹)“”(A集粹),②其下部“”的原形与“爾”字的战国文字以及甲骨文、金文字形“”(墻盤)“”(战国印·待时)等形的下部迥异。我们知道,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讹化与混同是相伴而生的,每一次字形的整理与统一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讹化与混同等现象,如隶书在改造篆文时对偏旁的混同:
  “秦”“舂”所从的“”:秦——秦
  “奉”字所从的“”:奉——奉
  “奏”字所从的“”:奏——奏 
  “泰”字所从的“”:泰——泰
  “春”字所从的“”:春——春
  这里将秦奉奏泰春等字的篆体上部混同为“”旁。
  再如:
  “奕”字所从的“大”:奕——奕
  “奂”字所从的“”:奂——奂
  “樊”字所从的“”:樊——樊大
  “奠”字所从的“丌”:奠——奠
  “莫”字所从的“艸”:莫——莫③
  这是将奕奂樊奠莫等字的篆体下部一并混同为“大”旁。以此前推,在秦始皇“书同文”的过程中,小篆结束了各国文字异形的同时,各国古汉字字形在统一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发生混同,“爾”字的下部诸形与“爽”字的下部诸形也因其相似性混同为“”,从而导致后人的讹误。许慎及其后的“爾”“爽”同义说大概也是偏旁混同导致的结果。那么,“爾”字的初义究竟是什么呢?“爾”,在甲骨文中形作(前七、三六、一、一期),“爾” (前四、五、二、一期),④下部似交错之状,每竖画的左右两笔方向位置保持一致。两形对照,竖画左右两笔位置由左上右下改为左下右上。金文多在上部两侧下添两点,疑当为饰笔,周早期何尊在基本保持甲骨文原形的基础上增添饰笔,作“”。又有些将两点拉长,如战国印·待时作“”。有些进一步简化,如中山王鼎以趣约易,作“”,三体石经《多士》作“”。 ⑤金文及其后形体下部笔画交错连属,成网状结构,如鐘“”。春秋齐侯壶作“”,为纠错之形。马王堆汉简作“” ⑥,郭店老甲30作“”。⑦综上各形,“爾”字似为木架纠错缠绕丝麻之形。“爾”在很早便已被借为第二人称代词,《周礼·考工记》:“惟若宁侯。毋或若女不宁侯。不属於王所,故抗而射女,强饮强食。诒尔曾孙,诸侯百福。”《晋公》:“整辥(,治也)爾(容)。”《齐侯壶》:“爾其(躋)受御”,⑧其形既已借作它用,便在“爾”字上面再加一有意义特征的木旁表示本字,有交合纠错之义,其音当读为ni。檷与爾字当是本字与假借字的关系。《说文解字·木部》:“络丝檷,从木爾声。读若柅。”《辞海·木部》檷下注云:“尼蟻切,音弭,纸韵。络丝柎也,见说文段注:‘络丝柎者,若今络丝架子。’按通雅器用檷下云:‘似小搅车,中有柄,聽丝旋其外,而中轴自转,总曰络子。’”李乐毅先生也认为“尔(爾)er,原来是缠绕蚕丝的架子。后来这个字常用作代词和助词,于是本义写作‘檷’(今音ni)”⑨这里对其本义的解释可从,并且ni很有可能就是“爾”字的本音。本义已不显。《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汉书文帝纪注云:“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按尔字本有你音。世说:‘田舍儿,强学人作尔。’”又:“文学篇刘尹目殷中军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品藻篇王丞相云:‘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此又以尔馨代宁馨。尔读若你……”。《说文》:“籋,箝也,从竹爾声。”徐鉉注:“爾,非声,未详,尼辄切。”这个籋(音nie)字,许慎很清楚地注明从竹爾声,形声字。徐鉉注作尼辄切是正确的,而因原因“未详”而把爾旁说成非声是无凭无据的,籋字是形声字没有问题。后来的泥母爾旁字多从爾得声,读为ni,如濔禰鑈儞隬等。其中“儞”字在简化为现代汉语的“你”字后仍保留了(ni)这一读音。嬭字简体“妳”曾出现过一段时间。日母爾旁从爾得声读为er音的只有薾邇,这二字所从爾,应是所借作代词之“尔”字。也就是说,“爾”字读音产生分化。一方面,它保留了代表初义的读音,作ni;另一方面,借作第二人称代词后,多读为er,与“尔”字同音,邇字现在还常用,作迩。
  尔是爾的简体。“尔”又同“尒”,“尒”即去掉“爾”字的下部的丝麻交错之形取其上部简化而成,如上面提到的三体石经《多士》中的“”,而《说文》中的“尔”的小篆形作“”。后起的一些俗字多求简便,用这种简体来代替“爾”字,如《敦煌俗字谱·爻部·爾字》(中1.1.上10.)中就作“尒”。
  “爾”字本义很早就已基本不用。现代汉语中,其本字“檷”有一个作八角枫讲的词条:檷木。另外,由丝络交合纠错引申出繁复繁盛之义。如《牆盤》:“剌(烈)且(祖)文考弋受牆爾、福褱、(祓)彔(祿),黄耇彌生。”此句意为:列祖文考特予授牆繁盛鲜丽、顺利平安、祓除灾恶、得有禄位、长享寿考。⑩此处“爾”字即作繁盛讲,先祖赐予家族兴旺繁荣的祝语。《说文解字》中的麗爾为靡丽繁盛之义。《诗经·小雅·采薇》:“彼爾维何?维常之蕐。”毛传:“爾,蕐盛貌。”即繁华茂盛之义。《说文》有“薾”字与其相通,《说文解字·卄部》:“薾,蕐盛。”后来此义也已基本不见。 “爾” “尔”由并存到一律记作“尔”,其常见用法主要有:
  1.他、他们,第二人称代词。~辈、~曹、~等、~汝;
  ~为~,我为我。——《孟子》;
  ~安敢轻吾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2.如此,这、这样。偶~、不过~~;
  尔毋从从~——《礼记·檀弓》
  问君何能~,心远地自偏——东晋·陶渊明《饮酒》;
  3.那,其(指时间)。~后、~时、~来;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尔夜风恬月朗。——《世说新语》;
  4.通“耳”,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译为“而己”“罢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战国策》;
  唯手熟~。——宋·欧阳修《归田录》;
  5.应诺声,相当于“是”。
  媒人下床去,诺诺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以上诸义已与“爾”字的本义毫无关联,“爾”字字形在简化为“尔”字的同时也完全改变了其最初的意义功能。檷爾尔字关系如下:
  檷(本字)
  爾(假借字)}————尔(简化字)
  尔(异体字)
  这与气餼氣三字的关系极为相似,餼是氣的本字,氣被借作它用,便在它旁边添一个食字旁表示它的本义,后来一并记作气,气字完全取代了餼氣,现在只有在繁体字当中才能找到餼和氣的形体。
  
  注释:
  ①⑨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7页。
  ②⑦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14页。
  ③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4、85页。
  ④⑤⑥高明《古文字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页。
  ⑧⑩刘翔、陈抗等《商周古文字读本》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年,第348页。
  (刘宝恒,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在学校"和宜"文化的引领下,在"和悦·宜人"的语文教学情境中,积极建构语文"和宜课堂"和培养具有一定核心素养的人,两者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微观生态系统。文章从语文"和宜课堂"
引言  手机短信以其内容简短、精炼的特点而著称,发送和接收手机短信特别是SMS(文字短信)已成为大众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手段。文字短信受日常言语交际用语的影响,也呈现出语码频繁转换的现象,并且由于手机短信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语码转换呈现出频率大、类型多样等特点,有着丰富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价值。    一、理论综述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操双语或多语的言语社团进行言语交际不
多音字的读音,我们一般可根据其在词典中的义项来确定,可有些多音字的读音按此办法却不容易确定。比如,“华盛顿”、“华生”等外国人姓氏中的“华”该如何读就让我们有点犯难。《现代汉语词典》甚或《汉语大词典》都找不到对应的义项。仔细听广播电视,似乎读“hu ”读“hu ”的情况都有。我们查找了新版《辞海》和几本普通话教材,它们将“华盛顿”的“华”标音为“hu ”,不知有何依据。对此,我们不敢苟同,以为此处
引 言  在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是最主要的授课方式。《现代汉语》是基础语言课,所讲的内容大多是教材中已写明了的汉语基本知识,可供教师发挥和补充的内容相对较少。而就《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来看,多数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讲授法,也就是把教材上的内容略加补充、辅以实例分析系统地向学生讲解一遍。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课堂讲授占去了大量时间,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
先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字中也多有体现。汉字演变至今,“手”仍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汉字之中,下面进行简要归纳。  一、向上的手:手()  1.手,“手,拳也。象形。”本义是腕以下的指掌部分。含有“手”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臂、操作、技能等有关,如挈、挚、拿、攀、掌、摹、拳、擎等。  2.,手的变形。含有“”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有关,如掰、看、拜等。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在台湾有四种版本。本文从目次、内容等析论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台湾修辞学专家学者的影响,以及陈望道修辞理论在台湾的弘扬、辞格理论在台湾的阐发
笔者少小离乡,被动学习普通话,颇有成效。久闻《红楼梦》之大名,学生时代终无缘一读。毕业返乡,久染乡音,再读《红楼》,竟被迷住了,觉得语言优美,有如面谈,根本没有当年的“隔”。最近又读《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竟发现《石头记》中许多词汇与笔者家乡湖南永顺县的方言契合,比如:  (1)撂 撂掉,甩掉。如“把那些不要的东西都给我撂掉。”《石头记》第二十八回:“黛玉便把剪刀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