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与“朴树”及其他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cond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音字的读音,我们一般可根据其在词典中的义项来确定,可有些多音字的读音按此办法却不容易确定。比如,“华盛顿”、“华生”等外国人姓氏中的“华”该如何读就让我们有点犯难。《现代汉语词典》甚或《汉语大词典》都找不到对应的义项。仔细听广播电视,似乎读“hu ”读“hu ”的情况都有。我们查找了新版《辞海》和几本普通话教材,它们将“华盛顿”的“华”标音为“hu ”,不知有何依据。对此,我们不敢苟同,以为此处读“hu ”更有道理。
  第一,“华”字的两个读音,一音hu ,一音hu ,国家语委1985年12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未规定统读为hu ,作姓氏时,《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华山”和“姓华”都读“hu ”,当以读hu 为规范读音。如此,“华国锋”、“华建敏”等汉人姓名中的“华”都读“hu ”应该没有异议,“华盛顿”是英语姓氏Washington的音译,也用于姓氏,没有必要换一种读法。
  第二,我们知道,“华盛顿”中的“华”音是和英语 “Washington”中的“Wa”音对应,“Wa”是重音,那么,对应“华”音“hu ”,译音更为准确,为什么舍准确而求其次?其他的外国人姓氏也有这样的问题,如“查尔卡”(Zalka)、“盖塞尔”(Gessell)等,如果按译音来读,“查”读“zh ”,“盖”读“g ”应该更准确。而且,“查”用作姓氏只读“zh ”,“盖”用作姓虽然有两读,但也有一读为“g ”,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种离译音更近、也更符合该字义项的读音?有些人,包括中央电视台的名牌节目主持人为了求得译音准确,不惜读错别字,如把“戛纳(Cannes)电影节”的“戛(ji )”读成“嘎(g )”,多年前就有人指出过,但至今未见他们改正,可现在面对既可以译音准确,又可以读音正确的方案却不采纳,岂不怪哉!
  第三,固然外国人的姓不同于中国人的姓,但中国人却喜欢以特有的简称叫人家外国人“华氏”、“华老”、“老华”、“华大爷”等,“华氏温度”、“华氏温标”、“华氏试验”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和我们中国人姓氏的用法毫无二致,若仍读“hu ”的话,无非是徒增一个姓氏而已。这对语文规范化建设是有害的。
  第四,可能我们有一个习惯,对译音多音字一般选读常用音,但这个常用音也不是轻易能判断出来的。不姓“华”或者身边没有姓“华”的熟人,也不知道中国有姓“华”的人,甚至连“华山”也不知道的人会觉得“hu ”是常用音,“hu ”是不常用音,但这样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还是很熟悉“hu ”音的,就很难断定“hu ”是不常用音了。而且这终究只是习惯而已,谁也没有作出这样的规定,为什么就不可以读“hu ”呢?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译音时尽量避免使用多音字,但对于已经使用了多音字的译音,对其读音也应作出相应的规范,规范时尽量能做到既译音准确又有理据,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如果说译音多音字存在读音选择错误还可以理解,非译音的多音字也读音选择错误就难以解释了。最近有一位人气很旺的歌星朴树,屡屡出现于电视屏幕,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把这个“朴”字读成“p ”,稍有点语音常识的人都知道,“朴”作姓时只有一种读音,那就是“pi o”,何以这些专门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节目主持人反倒弄错? 原来,“朴树”是艺名,其原名叫“濮树”,1996年10月正式成为“麦田音乐”签约歌手时,为简略笔画而定艺名“朴树”。如果“朴”读“pi o”,就与原名音不相同。而且这里还可以连名成为一种喜阳耐寒的落叶乔木的树名,具有象征意义。但这都不是错读的正当理由。
  首先,艺名也是人名,一般也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没有将“朴”再简略一两笔变为“扑”或“仆”,因为汉语中似乎未见有这两姓。“朴”字既然是用作姓,就只有一种读音,即“pi o”。个人当然也包括名人,都没有改变一个字读音的权利。这与艺人“盖叫天”中的“盖”读“g i”不同,因为“盖”本来就有两个不同的姓,一是“g ”,一是“g i”。
  其次,即使将“朴”读成“p ”,也与原姓“濮”(音p )读音不同。所以,与原名读音相同的理由也是自欺欺人,站不住脚的。
  再次,既要笔画简单,又要与原姓“濮”(音p )读音相同,最好的选择就是“仆人”的“仆”(也音p ),可是这个“仆”字除了不能用作姓以外,和“树”连起来,很是不雅。而“朴”和“树”连起来却真有一种树叫朴树。不过,这种颇有象征意味的树并不读作“p sh ”,应该读作“p sh ”才对。凤凰卫视台曾播过一个节目,许戈辉采访朴树,二人说到朴树名字的来历时,提到了这种树,二人都错读成“pǔshù”。当然,我们这里只是说,即使要姓名富含意义,读成“pǔshù”也是不对的,并不是说读成“pòshù”就对。因为,不管姓连名表示什么意思,只要是用作姓,“朴”都得读“pi o”。明代有一位名人叫“朴素”,辞书上标音都是标“pi o”的。
  如果说将“华盛顿”的“华”读作“hu ”、“朴树”的“朴”读作“pǔ”是有意为之,那么将“浙江丽水”的“丽”读作“lì”,则纯属无意。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提到“丽水”没有不读成“lìshuǐ”的,中央台的知名主持人来丽水主持节目,也是这样读。更值得一提的是,丽水的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进京培训时竟也遭受了一位参与《审音表》修订的重量级专家的“误读”。所以,以我个人之见,“丽水”的“丽”真倒应该读“lì”才是。
  其一,丽水方言中“丽水”的“丽”和“美丽”的“丽”读音完全相同,完全没必要分出两个不同读音。即便是现在用普通话读“丽水”的“丽”,丽水本地人也90%以上都读“l ”,只有少数“文化人”读“l ”。即便这少数“文化人”会把“丽水”的“丽”读“l ”,但在读“丽阳街”、“丽东路”、“丽中”的“丽”时,却又大都读“l ”,他们难道不知道其中的“丽”是“丽水”的简称?可见,将“丽水”的“丽”读作“l ”,丽水本地人都颇为不解。
  其二,《康熙字典》等古代字书中,“丽”作古县名时也是音“郎计切”,即为去声,所以《辞源》中指浙江县名的“丽水”条就采用“lì”音。因此,“丽水”的“丽”读作“l ”,古音也无根据。
  其三,“丽水”得名于辖内的“丽阳山”,“丽阳”的意思就是“丽日”,所以该山名中的“丽”也是读“lì”的。这绝不是《汉书》中“杀幽王于丽山之下”的“丽山”(通“骊”,音“l ”),可能是近现代的辞书专家把“丽阳山”误解为陕西的“丽山”,才把本该读去声的“丽水”的“丽”标为阳平调。
  此外,“丽水”的“丽”读作“l ”也更有利于该地区打“秀山丽水”旅游品牌,何乐而不为!
  以上谈的都是些小问题,但也能从中折射出一些大道理。比如,我们制订了一系列语言规范标准,怎样切实地执行?怎样使语言规范更为完善?如此这般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看来,语言规范的确尚有许多具体、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要做。
  
  (王闰吉,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金融开放的一个里程碑.在新阶段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中需要付出制度的转换成本、替代成本、创新成本.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开放将出现三大特点,面对两大主题,
本文运用自组织理论对股票市场的定位作了定义.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是股票市场发展和完善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股市与实体经济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规模,才可能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
课件教学不进行削减和修改,会在一定程度上扼制教师的专业成长,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削弱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适度留白,作为课件教学的改弦更张之举,在英语教学各式课型中体
摘要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学说入手,探讨缺铁性贫血与血虚的相关性,血虚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和健脾生血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运用。笔者认为缺铁性贫血属于中医血虚范畴,主要病机为气血两虚、脾胃虚弱,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原则。治疗缺铁性贫血,在补铁的基础上配合健脾生血法可以收获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减轻补铁带来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血虚证;健脾生血;从脾胃论治  Discussion
短期资本大量流入国内的现象值得关注,大量违规短期资本流入股市、房产市场会给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及一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本文通过分析短期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
在学校"和宜"文化的引领下,在"和悦·宜人"的语文教学情境中,积极建构语文"和宜课堂"和培养具有一定核心素养的人,两者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微观生态系统。文章从语文"和宜课堂"
引言  手机短信以其内容简短、精炼的特点而著称,发送和接收手机短信特别是SMS(文字短信)已成为大众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手段。文字短信受日常言语交际用语的影响,也呈现出语码频繁转换的现象,并且由于手机短信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语码转换呈现出频率大、类型多样等特点,有着丰富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价值。    一、理论综述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操双语或多语的言语社团进行言语交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