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各异的“手”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taixian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手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汉字中也多有体现。汉字演变至今,“手”仍以多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汉字之中,下面进行简要归纳。
  一、向上的手:手()
  1.手,“手,拳也。象形。”本义是腕以下的指掌部分。含有“手”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臂、操作、技能等有关,如挈、挚、拿、攀、掌、摹、拳、擎等。
  2.,手的变形。含有“”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有关,如掰、看、拜等。掰,会意字,两手一分就是“掰”;看,会意字,手在目上就是“看”;拜,人们行相拜之礼时,两只手要握在一起。经过不断的演变,相握的两只手,一只变成了“”,另一只和“表示两只手握在一起的横线(—)”则变成了“”,两手相连就是“拜”。
  3.,手的变形,只用在字下、字心的位置。含有“”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奉、举、击等。
  二、向下的手:爪()
  1.爪,“爪,丮(jí)也。覆手曰爪。象形。”本义指手向下的样子,引申为鸟兽的脚或趾甲。含有“爪”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有关,如爬、抓等。
  2.爫,爪的变形。含有“爫”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采、妥、孚、受、爱等。
  3.,爪的横写。如虐,“虍”是头朝右的虎形,老虎扑食时爪子向前朝外,故下面是朝外的“爪()”,若写成“”就变成残害自己了,于情理不通。
  三、左手:()
  ,“,手也。象形。”本义指左手。含有“”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手有关,如灰、有、左、右等。灰,会意字,火熄灭后,可以用手拿着、握着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灰”。有(),“徐灏《段注笺》:‘从又持肉为有也。’”先人用“手持肉(月)”表示拥有、富有的意思。
  四、右手:又()
  1.又,“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本义指右手。含有“又”的汉字,意思多与手的动作有关,如叉、反、皮、变、友、取、受、支等。
  友,“”和“又”都是手,两只手能握在一起的人是什么关系?朋友!“友”字记录了我国朋友相见时的传统礼节——握手。受,上面的一只手(爫)把东西(冖)递了过来,下面用一只手(又)接住,这就是接“受”!取(),像一只手拿着一只被割下来的耳朵,本义是割取耳朵,引申为捕获、索取、收受、采用等义。古代两军作战时,获胜方的士兵割取敌方尸体上的左耳朵来证明杀敌数量,由首领论功行赏。“取”字记录了这一统计战功的妙法。
  2.,右手的一种变形。含有“”的字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秉、兼、聿、尹、隶、事、争等。秉,“秉(),禾束也,从又持禾。”本义指一把禾谷;现在表示拿着,持等意思,如秉烛、秉笔等;引申为掌握,主持的意思,如秉公执法等。兼,“兼(),并也。”一手同时持握着两把禾,表示同时涉及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现在表示“加倍,把两份并在一起”等意思,如兼程、兼职、德才兼备等。
  五、向上的双手:廾()
  1.廾,“廾,竦手也。”本义是两手捧物。含有“廾”的汉字,意思大都与两手的动作、行为有关,如开、弁、异、弄、弃、弈、羿、戒等。
  2.、、、,都是廾的变形,如奂()、樊;兴()、兵、具、共、典;举();丞()、承等等。
  六、向下的双手:()
  ,“,叉手也。”本义指两手手指相向交叉。含有“”的汉字,意思与双手有关,如盥等。“盥(),澡手也。从水临皿。”本义是洗手,由表示两手的“”承“水”临于盘“皿”之上,会意。
  七、和长度有关的手:寸()
  寸,“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本义指人手后退一寸,即动脉之处,叫作寸口。含有“寸”的汉字,意思大都和手的动作及长度有关,如付、射、守、导、冠、对、寻、封、尊等。冠,本义指帽子,用手戴在头上的东西。尊,本义为双手举杯敬酒。
  八、握着东西的手:攴()
  1.攴,“攴,小击也。”像手持鞭(或木棍)的样子,本义为击打。“攴”是一个部首字,现在含有“攴”的汉字较少,如敲、寇等;有时候也写作“支”,如鼓字,像手持鼓槌击鼓的样子。
  2.攵(反文旁),攴的变形,比较常见。含有“攵”的汉字,意思大都与操作、扑打有关,如收、攻、改、牧、放、败、教、敢等。
  九、最常见的手:扌
  扌(提手旁),是“手”最常见的变形。汉字中“扌”作部首的字非常多,只用在字的左边,意思大都与手或者手发出的动作有关,如扑、扒、扣、扶、拒、把、抹、拢、担、拥、拦、拌、招、披、抬、挡、挣、拼、按、捞、捆、描、授、据、搂、摸、搬、搞、摧、摔、撕、擦等等。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中华文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就“手”而言,它在汉字中的形态还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一些汉字学知识进行识字教学,就会达到“一语道破,终生不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2]杨洪清 朱新兰.现代说文解字字典[M].群众出版社,1997.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湖南:岳麓书社,1963.
  
  (李万里,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学说入手,探讨缺铁性贫血与血虚的相关性,血虚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和健脾生血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运用。笔者认为缺铁性贫血属于中医血虚范畴,主要病机为气血两虚、脾胃虚弱,治疗上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原则。治疗缺铁性贫血,在补铁的基础上配合健脾生血法可以收获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减轻补铁带来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血虚证;健脾生血;从脾胃论治  Discussion
短期资本大量流入国内的现象值得关注,大量违规短期资本流入股市、房产市场会给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及一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本文通过分析短期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
在学校"和宜"文化的引领下,在"和悦·宜人"的语文教学情境中,积极建构语文"和宜课堂"和培养具有一定核心素养的人,两者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微观生态系统。文章从语文"和宜课堂"
引言  手机短信以其内容简短、精炼的特点而著称,发送和接收手机短信特别是SMS(文字短信)已成为大众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手段。文字短信受日常言语交际用语的影响,也呈现出语码频繁转换的现象,并且由于手机短信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语码转换呈现出频率大、类型多样等特点,有着丰富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价值。    一、理论综述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操双语或多语的言语社团进行言语交际不
多音字的读音,我们一般可根据其在词典中的义项来确定,可有些多音字的读音按此办法却不容易确定。比如,“华盛顿”、“华生”等外国人姓氏中的“华”该如何读就让我们有点犯难。《现代汉语词典》甚或《汉语大词典》都找不到对应的义项。仔细听广播电视,似乎读“hu ”读“hu ”的情况都有。我们查找了新版《辞海》和几本普通话教材,它们将“华盛顿”的“华”标音为“hu ”,不知有何依据。对此,我们不敢苟同,以为此处
引 言  在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是最主要的授课方式。《现代汉语》是基础语言课,所讲的内容大多是教材中已写明了的汉语基本知识,可供教师发挥和补充的内容相对较少。而就《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来看,多数教师主要采用的还是讲授法,也就是把教材上的内容略加补充、辅以实例分析系统地向学生讲解一遍。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课堂讲授占去了大量时间,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