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件使用要谨防“五大取代”现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dewei6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进入英语课堂已呈常态化,许多英语教师告别了一本课本和一支粉笔的单一化教学时代。通过课件的使用让英语教学有一个真切的外语语言环境,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几何级”的飞跃。但是如果课堂教学都用课件来程序化操作,课件即使模拟得再生动逼真,它也是假的,会使学生不尊重客观事实,也会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很容易造成学生情感的冷漠和思维的惰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有鉴于此,英语教师在使用课件时要谨防“五大取代”现象。
  关键词:课件;取代;情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52
  多媒体课件集光、影、声、图、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于一体,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感官;形象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供大容量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鉴于此,不少教师将多媒体课件当成了公开课的“必杀技”,“你方唱吧,我登场”。然而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万金油”,用得好能促进教学,用得不好将误人子弟。教师在使用课件时要以防陷入五大误区,以免多媒体课件成了新的“隐形杀手”。
  一、课件取代板书,缺乏条理性
  诚然,恰当合理地使用好多媒体课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肯定大有裨益。然而,有的教师盲目跟从,“喜新厌旧”、“小棒挥挥,鼠标点点”,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错误地把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完全给抛弃了。在一次市级“英语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笔者惊奇地发现:在十位参赛教师中,其中有二位教师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无所有,三位教师只写上标题,两位教师象征性地列了点提纲,一位教师只是随手在黑板上涂上几个词,只有两位教师能做到课件与板书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手段诚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它无法取代的价值。板书作为传统教学手段并不代表着落后,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板书时教师写字的态度和风格,优美的字体,都能折射出一位教师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优秀的板书,那新颖的结构、清晰的条理、提纲挈领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导向功能;简洁明了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板书顺藤摸瓜,对整堂课的教学能有一个清晰、完整、明了的印象和轮廓,并且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课后浏览和复习的机会。如果离开了板书而完全依赖于课件,难免会让学生有一种模糊混乱、一堆乱麻的感觉,由于缺乏条理性,学生懵懵懂懂,如云里雾里。
  其实,板书与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本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我们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误认为用课件就可以没有板书,或者把板书全部参插在课件中,以课件取代板书。它们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存在,各尽其能,优化组合,“各司其职” ,一起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英语教学时,我们要树立整合的观念,把课件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
  二、预设取代生成,缺乏灵活性
  尽管多媒体课件在创设问题情境、使枯燥内容生动化、抽象内容形象化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多媒体课件也有其固有的劣势。由于它完全依赖于课前的教学准备,因而灵活机动性比较差。而英语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不管如何优秀的教师都无法完全预测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期间出现与我们备课时不一致或意想不到的问题纯属正常。然而由于受课件的牵制和束缚,教师往往只能围绕着课件按部就班,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
  为了避免操作失误,确保万无一失,大多数教师将课件设计成了“程式化”,只要一按鼠标,就能如流水般地按序一播到底。为了将学生的回答牵到既定的程序上,教师不敢放开手脚,更不允许学生“旁逸斜出”,唯恐学生的回答打乱了课件的设计程序而无所适从。有时,为了避免学生的回答与课件不一致而无法作针对性地演示的困境,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只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者干脆硬性将学生拉回到自己预设的思路上来,压根儿就不管学生的想法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创意。由于教学的程序都在课件上,一旦碰上停电或者电脑故障等问题时,教师就只能“原地待命”,束手无策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究其实质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异化为“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事实上,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新问题、新情况随时可能会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机智、创造性地调整教学方案,生成课堂精彩。优秀教师往往能把握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而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往往因为师生双边交流的密切配合,有效生成而让人拍手叫绝。而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将整个教学流程中的问题、板书、思路等都已预先设定好,连答案也成了唯一,于是教师只能死抱课件,亦步亦趋,随机应变和灵活机智丧失殆尽。凡此种种既不利于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有碍于师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还酿成了不少笑话。所以,课件的制作不能太程式化,要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留空间。
  三、动画取代操练,缺乏实践性
  有的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情有独钟达到了一个爱不释手的程度,甚至把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对话或能在课堂上演示的对话都制成了课件进行播放。用屏幕上的动画来取代富有实践性的活生生的对话,表面上看起来过程清晰,但实际上可信度差,缺乏实践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将荡然无存,更谈不上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了。如:一次新教师调研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在新8B Unit3 Reading 的知识时制作了二位卡通的对话A:What is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B:It is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A: How many levels does this game have? B: This game has eight levels. A:Where can we buy it ? B:We can buy it in all computer shops and bookshops.可听课的学生却好像在欣赏动画片一样,只有间接的感受,印象不够深刻。如果将这个知识点改成学生的互动,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扮演该教育游戏光盘的推销员,另一人扮演顾客,要求顾客设计恰当的提问,推销员向顾客介绍“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的游戏过程,鼓励(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52页)学生尽可能详细地介绍。经过同学们的亲身体验。笔者认为学生们对这一知识将会终身难忘,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兴趣。   课件终究取代不了实践,他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性操练,更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况且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科学,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大量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人机交流取代师生对话,缺乏情感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不可取代的。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课堂上永远都是人和人的对话,而不是人机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优美的手势,生动的语言、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难于磨灭的回味,使学生看到赞许,受到鼓舞,实现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而在崇尚多媒体的教学中,人机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殊不知人机交流却是单向的,缺乏了能动的情感交流。可以预见,如果情意浓浓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课堂教学定将黯然失色。
  实践告诉我们,体现教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现代武器”,而更有赖于教师的调控和“煽情”,由此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离开了师生情感交流而取而代之的是人机对话,则会大大限制学生思维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妨碍师生情感的生成、互动和交流。
  无论课件设计得如何精彩绝伦、多么美伦美奂,无论内容如何充实、富有情感,都无法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切忌本末倒置,“全盘机化”,把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还得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真心、诚心感染和鼓舞学生,温暖学生,使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手段。
  五、教师意志取代学生思维,缺乏主动性
  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事先根据主观意志,一厢情愿地设计确定的。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以我为中心”,片面追求直观生动,以造成轰动效应,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却视而不见。在课堂设计时往往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全部教学内容和设计理论“清一色”地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微乎其微,大部分时间只是跟着屏幕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所以,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预设一些能学生主动思考、能让学生触动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情景和画面,并预留足够让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在制作课件时,坚决扔掉那些华而不实的累赘,让课件能切实启迪学生的智慧。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许多活力,我们教师应该积极使用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决不能成为专职“鼠标员”。我们要走出误区,分清主次,不求“繁华”,只求实效,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吴江市铜罗中学 215237)
其他文献
中国最好色的男人,大概要算皇帝了.皇帝不仅最好色,记“性爱日记”也是出色的.某夜幸哪个妃子,幸了多长时间,幸了几次,都会有详细的记录.与普通男人不同的是,这个“性爱日记
摘要:本文介绍了LED电子显示屏的发展及分类、硬件电路两大方面的内容。最后,笔者提出了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还需要做的三点工作。  关键词:LED电子显示屏;发展;分类;硬件电路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40  一、LED电子显示屏的发展及分类  第一阶段为1990年到1995年,主要是单色和16级双色图文屏。用于显示文字和简单图
摘要: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是语文教学对中小学生的基本要求。针对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不断弱化的现状,笔者认为如何提升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他们规范、美观书写的兴趣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汉字书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39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书写工具对书写的渗透和冲击,
摘要:建设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为了贯彻实施新课改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解读文本、巧于教学设计,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两者有效和谐统一,才能实现新课标的目标,真正建设实效性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41  建设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为了贯彻实施新课改的要求,我们的教
摘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称之为生活化数学问题。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这一理念呢?本文以《垂直于弦的直径》为例,从设计理念、目标预设、设计感悟三个层面阐述了笔者的主张。  关键词:生活化;赵州桥;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42  一、设计初衷  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采取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帮助他们在
摘要: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实例展现了具体的化学知识中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在进行化学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利用哲学观点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化学教学;哲学思想;体现;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44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把“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课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勾股定理是一个重要的定理,前人对其做过无数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展示勾股定理的美,同时靓出勾股定理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勾股定理;多边形;面积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46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2000多年来,人们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摘要: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几何体的外接球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本文在已有几何体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例题,归纳了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几何体;外接球;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47  一、正方体的外接球  外接球的直径为正方体的体对角线。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外接球的直径为■a。  二、长
摘要:创新探究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并提高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控制实验条件,并且在实验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然后再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更加明确和透彻;才能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实验中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思路;创新  
摘要: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与中考命题思路的不断改革,英语写作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几年的中考英语作文的内容,形式不断变化,分值也不断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中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能带动听说读写的提高,能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所以英语写作时学生综合水平的体现,是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  关键词:审题;选材;列提纲;把握要点;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