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貘”与“大熊猫”的这段公案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g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熊猫这个名字虽然在历史上不存在,但作为一种有血有肉的动物,它一直在人们的专注之外不声不响地繁衍生息。历史上,它也有个名字,叫“貘”。古生物学史家郭郛在《尔雅注证》第十八章中,引郭璞对该动物的描述后,说:“大熊猫古称貘。”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貘”字条下,语言学家王力亦引郭璞对它的描述后,断言:“所述有似大熊猫。”专家的意见,值得高度重视:由此,我们可以放心地说,大熊猫在古代叫貘。
  那么,快两千年前的博学之士郭璞又说了什么呢?对《尔雅》中“貘”字作注,郭璞云:“(貘)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郭璞在这里对貘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做了描述。我们先放一边,看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是怎么描述大熊猫的:
  大熊猫,外形似熊,头圆似猫,故名熊猫。因毛色黑白相间,主要栖息于竹林中,俗称花熊和竹熊。四肢与肩胛部有连片的黑色毛区,眼区有形似墨镜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是黑色。
  简直就是郭璞所谓的“(貘)似熊,小头,庳脚,黑白驳”,在小学课堂上的扩写练习,句句照应。
  《中国大百科全书》继续说:“大熊猫虽属食肉兽,却喜素食。既怕酷热,又畏严寒。性温驯,不怕人,行动缓慢,能泅水,善爬树。”关于它喜素食,我们需要补充点儿材料:英文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版)说:大熊猫主要以竹为生。因为它们不能消化纤维素,野生大熊猫一天要花费10-12个小时,吃掉30公斤的竹子、竹叶或竹笋。圈养的大熊猫要好一些,也吃谷类,喝奶,吃蔬菜。一般体长有1.5米,体重100公斤。郭璞说它吃竹是对的,说它吃铜铁,却是胡说。倒不是郭璞要给大熊猫们栽赃陷害。主要是因为古人有个通病:往往缺少实践精神,只在书斋里天马行空,驰骋风云,在书本里登高望远,欢呼雀跃,以想象代替目睹,以耳闻为亲历:读得尽万卷书,行不上十里路。而且,大熊猫也太有隐士风范,让人难以亲近:《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大熊猫栖息环境的特点,山高,谷深,树高,竹密。蜀道难,已让李白抚膺长叹,何况大熊猫又在蜀道西南做老隐士,不求闻达呢?
  所以,大家也就只好人云亦云,附和响应,相信郭璞的说法。这样,貘就成了历史上食铜铁的怪兽,大熊猫为此背了两千年的黑锅。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有“天铁熊”,据许遗民校笺,是“舔铁熊”,叫差了声儿,就是貘。明末姚可成《食物本草》卷十四,貘条,引郭璞注文后,联系现实,说:
  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时有之。土人鼎釜多为所食,颇为山居之患。其齿极坚,以刀斧椎,煅铁皆碎落,火亦不能烧。人得之诈充佛牙佛骨,以诳里俗。
  说貘的牙齿坚硬,刀斧因砍劈都被崩坏了刃,不由人想起《西游记》中八卦炉中逃大圣一回,情景仿佛。很怀疑姚可成看多了西游记,在这里做发散思维,搅成一锅粥。然而,就是有人信他的话。清代朴学大师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貘字下说:“今四川川东有此兽,薪采携铁饭甑入山,每为所啮,其齿则奸民用以为伪佛牙。”很明显,它就是撮述姚可成的话,却未标明出处,真是以讹传讹。
  由此,我们说,大熊猫在历史上一直以“貘”为人所称说。四川人司马相如在《上林赋》(《文选》卷八)中提到它,唐人刘良注说貘是南方之兽;《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作“貊”;李贤注引《南中八郡志》说它似熊,食铁,故即貘也;左思《蜀都赋》(《文选》卷四)“食铁之兽”,刘良注说是貊(貘),“出建宁郡”。左思是西晋人,当时建宁在今天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一直就是大熊猫的活动区域之一。而且大熊猫也长期被人误解,背着啖食铜铁的黑锅。
  我们回头再看“貘”字,按照字学上六书传统,此字左为“豸”,是兽义,右为“莫”,莫字本义是没人;望文生义,我们恍然大悟,“貘”原来就是没人懂得的那种动物呀。孔子他老人家,还对他的高徒子贡慨叹“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可见,没人懂得、被人误解,那是常事、常态。何况郭璞他们也只是顺口说你吃铁嘛,虽然你生来只吃竹子,这又伤不着一根毫毛。在这里,算是给你正名,辩诬了:貘就是大熊猫,只吃竹子,不吃铁。
  闲翻第三版《词源》,貘条云:“也作貊,大熊猫,能食铜铁。”然后引《尔雅》中相关郭璞注。又引宋人罗愿《尔雅翼》云:
  貘,今出建宁郡。毛黑白臆,似熊而小,能食蛇;以舌舐鐵,可顿进数十斤。溺能消铁于水。有误食针铁在腹者,服其溺则化。今蜀人云,峨眉山多有之。
  《词源》最后断言:“据所描述,有似大熊猫。”罗愿那么煞有介事,信誓旦旦,真让我们兴“尽信书不如无书”之喟叹。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并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已逐步被研究与应用。“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连在网络上就可开始学习”,这已成了数字化学习领域的黄金定律。“魔灯”(Moodle)为我们的数字化学
人与人的相识、相熟、相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因为种种原因,人与人可能只到第一种相识的境界,能走到相知,再变成敬仰的老师,是十分难得与可贵的。  我和新疆鲁迅研究学会前会长、著名翻译家托乎提·巴克与妻子、新华社第一位维吾尔族女记者塔吉古丽的相识、相熟、相知,再到他们成为我敬仰的老师,就用了30多年的时间。因为时光的久远,我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随着对他们的了解与熟悉,托乎提·巴克毕其一生
壹  胡长明《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第十一章《毛泽东评点隋、唐王朝下》说:  在北京中南海毛泽东故居,珍藏着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李长吉集》《李昌谷诗集》《李长吉歌诗集》等。现存的240首李贺诗歌,经毛泽东圈阅过的有83首,有的甚至达四五次之多,包括《金铜仙人辞汉歌》《梦天》《李凭箜篌引》《湘妃》《巫山高》《老夫采玉歌》《官街鼓》等李贺的代表作。反复的阅读和仔细的揣摩,使毛泽东对李贺诗歌对后世的影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曾经饱受争议,有些人认为是一个“空架子”,还有些人甚至避而不谈。天津耀华中学副校长陈晓明坦言最初对数字化校园也是抱着“不认可”的态度,但随着为解决校园网“信息孤岛”问题而进行的数据互通技术实验,在他头脑中,数字化校园的模型渐渐清晰起来,对数字化校园的核心问题、关键技术、管理建设乃至发展方向都有了更为深入的看法……    记 者:是什么让您萌生了对数字化校园的探索和研究?  陈晓明: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对在北平卢沟桥驻守的二十九军的攻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在卢沟桥事变中,社会各界纷纷通电支持驻二十九军英勇抗日,还积极捐款捐物慰劳前方将士。特别是因战事影响,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露宿街头,而且伤兵众多,北平的红十字会、商会、基督教会等中外团体,都本着慈善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设立难民收容所、施粥及组织战地救护等措施救济难民与伤兵,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人们对人性化、智能化课件的开发要求越来越高,Microsoft Agent技术及其Character(角色)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就如何使用“角色编辑器”和“音素编辑器”制作角色动画进行简单介绍,并给出相关注意事项,以期为广大读者开发个性化角色和课件提供帮助。    一、动画原理    角色动画属于实时交互型的帧动画,但并不是我们常看到的有情节的、连贯播放的
“中年写作”一词最早见于诗人萧开愚1989年发表在《大河》上的一篇名为《抑制、减速、开阔的中年》的短文中:  诗人应当摆脱孩子气的青春抒情,让诗歌写作进入生活和世界的核心部分,成人的责任社会。在正常的文学传统中,这应当是一个文学常识,停留在青春期的愿望、愤怒和清新,停留在不及物状态,文学作品不可能获得真正的重要性。  有研究者从萧开愚的题目中的三个关键性词语——“抑制”“减速”“开阔”,解释他的这
盛世读王维,能够触摸历史的温度;盛世读李白,便会感知时代的热度。按照阎琦先生的观点,李白的一生可分为五个阶段:蜀中时期、去蜀漫游及“酒隐安陆”时期、移家东鲁与待诏翰林时期、去朝漫游与南寓宣城时期、从璘流放与病卒当涂时期。(阎琦《李白诗选评》,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导言”P4—10)而我想写的李白青年时期,起于开元十二年(724),李白24岁,止于开元二十三年(735),这一年李白35岁。李白崇
柯岩《“小兵”的故事》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 年第 4 期,由《帽子的秘密》《两个“将军”》和《军医和护士》三首叙事短诗组成,在1980年全国儿童文学评奖中被评为一等奖,通过对儿童的行动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勾勒出他们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憧憬,歌颂了他们的勇敢与智慧。如今重读,依然可以被柯岩轻松活泼的诗歌语言所感染,能感受到激进的诗行里饱含着精神之昂扬、信念之坚定,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充满着革命激情
《马可·波罗行纪》(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一般被翻译为《马可·波罗游纪》。我以为,用“行”翻译原文“travels”更加准确,因为马可·波罗前往各地主要不是旅游——游山玩水,而是旅行——或做生意或出公差;可惜,除了著名史学家冯承钧先生1935年的译本用“行纪”之外,诸多中文译本都用的是“游记”;可能是因为游记书更受大众读者青睐更有市场吧。  书中有一段话引起我的特别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