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学习任务单”为主要特征的“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分解在具体的活动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自学、交流分析、共同研究,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习得知识,获得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任务驱动”就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结合教学实践,就任务驱动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正确“提出问题”是实施“任务驱动”的源泉
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问题探索,让学生带着实实在在的任务进行学习,就能激发和维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任务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要测量你手里的圆的周长,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大家相互讨论,说一说可能采用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测一测你们准备好的圆片的周长并记录下来;完成后请一位同学一边汇报方法一边演示做法。
这样的任务设计为学生的操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从不同的操作实践中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实践操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单,是实施“任务驱动”的支点
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实践以“学习任务单”为主要标志的“愉快学习有效课堂”,通过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单”来实施“任务驱动”,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在探究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单:同学们先在圆内画一画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再比一比,最后小组内交流你得出的结论,最后概括出圆内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任务要求,引导学生去完成学习活动,既告诉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还使学生有思考的方向。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努力做到:一是“任务”目标明确。把学习任务细分成一个个具体可操作又容易掌握完成的“小任务”,以此来实现总目标。二是“任务”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按照“布置任务→指导方法→实践操作→归纳结论”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三、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任务驱动”的保障
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就要充分体现出“任务是主线、学生是主体”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需要选取实验工具;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相互配合进行实验,探究圆柱和圆锥间的体积关系;同时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填写实验报告单。然后学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大家分享学习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信息;在任务完成后还要及时做好评价工作。这样既准确的定位了教师的角色,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合理设计课堂结构,生成“任务驱动”下高效课堂模式。
合理的课堂结构,科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有序、更加高效。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可行的教学模式。第一步:呈现任务,自主学习。本环节可在课内进行也可在课前进行。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精心设计出学习任务单,由学生个体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组织进行自主学习。第二步:汇报交流,展示分享。组织学生将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汇报,全班交流学习收获。第三步:深度互动,点拨指导。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互动,并進行适时的点拨指导。第四步:延伸任务,巩固提升。教师要精心进行练习设计,通过练习启迪学生思维,既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有所发展,又要准确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通过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构建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为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所以,任务驱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并应用的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
石春业,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关小学。
关键词:任务驱动;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任务驱动”就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结合教学实践,就任务驱动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正确“提出问题”是实施“任务驱动”的源泉
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问题探索,让学生带着实实在在的任务进行学习,就能激发和维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任务或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要测量你手里的圆的周长,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大家相互讨论,说一说可能采用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测一测你们准备好的圆片的周长并记录下来;完成后请一位同学一边汇报方法一边演示做法。
这样的任务设计为学生的操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从不同的操作实践中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实践操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单,是实施“任务驱动”的支点
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实践以“学习任务单”为主要标志的“愉快学习有效课堂”,通过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单”来实施“任务驱动”,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在探究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单:同学们先在圆内画一画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再比一比,最后小组内交流你得出的结论,最后概括出圆内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任务要求,引导学生去完成学习活动,既告诉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还使学生有思考的方向。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努力做到:一是“任务”目标明确。把学习任务细分成一个个具体可操作又容易掌握完成的“小任务”,以此来实现总目标。二是“任务”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按照“布置任务→指导方法→实践操作→归纳结论”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三、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任务驱动”的保障
课堂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就要充分体现出“任务是主线、学生是主体”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需要选取实验工具;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相互配合进行实验,探究圆柱和圆锥间的体积关系;同时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填写实验报告单。然后学生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大家分享学习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信息;在任务完成后还要及时做好评价工作。这样既准确的定位了教师的角色,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 合理设计课堂结构,生成“任务驱动”下高效课堂模式。
合理的课堂结构,科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有序、更加高效。经过反复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可行的教学模式。第一步:呈现任务,自主学习。本环节可在课内进行也可在课前进行。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精心设计出学习任务单,由学生个体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组织进行自主学习。第二步:汇报交流,展示分享。组织学生将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汇报,全班交流学习收获。第三步:深度互动,点拨指导。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互动,并進行适时的点拨指导。第四步:延伸任务,巩固提升。教师要精心进行练习设计,通过练习启迪学生思维,既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有所发展,又要准确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通过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构建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为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所以,任务驱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并应用的教学方式。
作者简介:
石春业,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