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在连云港会议上,我以《良心、责任、本领》为题(参见本刊教育管理版2009年11期第13页《良心责任本领》),谈了对“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减负”的一些想法,提出了“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的工作要求,表达了由“清醒的痛苦者”变成“清醒的幸福者”的美好期待。时过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严格执行“五严”规定,正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许多普通高中呈现出一派“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跑起来、学校特起来、校长和家长笑起来”的良好景象。今天,我们站在办学行为初步规范、素质教育正在推进、课业负担有所减轻的新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刚刚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必须继续“讲良心、负责任、增本领”,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以“责任”打造人才培养“更高质量”,以“本领”促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使我省的普通高中教育真正地成为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家庭幸福奠基的教育,成为面向人人、有教无类、系统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
  
  “规范办学行为是校长的良心”,大家对此看法比较一致。说到底,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规范办学行为的本质要求就是客观合规律、主观合目的。一年来,因工作关系,我有机会和一百零几位普通高中校长在不同场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我感到绝大多数普通高中校长发自内心赞成“五严”规定,自觉规范办学行为,创新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有效减轻负担。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部分地区和学校,执行“五严”规定尚不得力,违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使人感到痛心。因此,规范办学行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既要持之以恒“反复抓”,又要坚持不懈“抓反复”,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让办学行为“更加规范”成为普通高中校长的自觉习惯。
  
  (一)“更加规范”是对规律的自觉遵循
  正确认识规律很难,自觉遵循规律更难。潘懋元先生曾说,在诸多教育规律中,有两条规律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外部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简称教育内部基本规律。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一所普通高中若要真正地办出水平、办出活力、办出特色,就必须遵循教育形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规律、教育进程与个体身心发展状态相适应规律、认知系统与动力系统相协调发展的规律、信息存储总量决定个体发展程度的规律。“更加规范”就是对上述教育规律的自觉遵循。然而,自觉遵循上述教育规律,一是需要普通高中校长有理性。没有理性,既不能正确认识教育规律,更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规律。二是需要普通高中校长有智慧。校长的智慧在于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偶然发现必然、通过原因知道结果,真正做到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富有创新性。三是需要普通高中校长有勇气。校长的勇气体现在善于拒绝平庸,时刻不忘追求崇高;勇于远离功利,时刻不忘选择美好;敢于藐视权势,时刻不忘求真尚善。
  
  (二)“更加规范”是对人性的高度尊重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的行为。从自然属性审视,人在生理层面“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在心理层面“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在心灵层面“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从社会属性看,人总是“考虑行为后果”、“思考自己长远目标”和“品味人生价值”。恩格斯在去世前两年,有记者问其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他和马克思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他答曰就是《共产党宣言》里的那句话:“……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由此,我联想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践。作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人性的尊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生存需要”的尊重。自觉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选择权利、运动权利、休息权利等。使学生真正地做到“会学习、会选择、会运动、会休息”。二是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尊重。尊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三是对学生“享受需要”的尊重。尊重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这一切都依赖于办学行为的“更加规范”,否则就是水中捞月、空中楼阁。
  
  (三)“更加规范”是校长自信的生动体现
  自信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成就事业需要自信。自信能够产生勇气、激发斗志、增添毅力,能够凝心聚气、战胜困难、实现目标。但自信绝非自负,更非痴妄,自信只有建立在求真崇善尚美和自强不息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编撰了一本《百人驳斥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学界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声讨。可是爱因斯坦对此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以坚定必胜的信念,坚持探索和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举世瞩目。在平时工作中,我感到有些普通高中校长对办好学校自信不足,把规范办学行为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起来,离开了考试指挥棒不知如何办学、不知如何组织教学,不按规律办事,不按规范操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更加规范”是普通高中校长自信的表现,自信“不是相信自己强,而是相信自己会变强”。我认为,普通高中校长的自信在于具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坚定信念,具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不懈追求,具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大度,具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崇高境界。正像高尔基说的那样:“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更加规范”所期求的新的更高境界。
  
  (四)“更加规范”是普通高中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校长的克拉克·科尔作过一个统计,发现在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教育机构、15个是宗教团体。为什么教育机构可以基业长青呢?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认为,学校具有最为忠诚的客户,具有持续的核心理念,具有一个为这种核心理念的实现而奋斗献身的师资队伍。我理解,这持续的核心理念就是“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这持续的核心理念理应成为支撑普通高中持 霍懋征生前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只有建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学生观,才能相信每一名学生、尊重每一名学生、教好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名学生。因此,必须更加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教师只有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以“高效课堂”打造“更高质量”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园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我所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摒弃“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是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是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生难忘的课堂。有位同事送了一本她女儿翻译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给我,我阅读后发现该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理解新的事物”、“在学习方面更多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书中讲了许多新颖而深刻的观点,如开篇伊始关于大脑的作用分析,作者认为: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虽然人类生来就具有好奇心,但是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人们会尽量地避免思考。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上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学生不喜欢上学是因为难度超过了特定年龄阶段所能承受的极限。其实,这就是卢梭所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最近,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河南长垣樊相一中校长杨秉义提出“五让六环节”打造高效课堂的做法,印象很深。启发很大。他说的“五让”就是: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六环节”就是:目标导学、自学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精讲提高、达标练习。整个课堂紧凑、高效、务实,教师的角色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课堂活动的合作者、疑难问题的引导者。这就是高效课堂打造的“更高质量”。
  
  (五)以“校长良知”建设“更高质量”
  肇始于工业革命的传统教育体制奉“效率至上”为金科玉律,“批量生产”的企业管理理念使普通高中校长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为“管理者”、“监督者”,远离“因材施教”和“因需培养”的终极关怀。“更高质量”呼唤“教育家办学”。呼唤每一位有作为的普通高中校长成为教育家。温总理满怀深情地说:“一个好教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想,江苏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型的过程就是江苏教育家辈出的过程。在座的每一位普通高中校长要胸怀教育家的志向,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作为教育家校长的良知正如英国马尔伯勒中学校长尼古拉斯·桑普森比喻的那样:“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模一样的产品,学校就像造船厂,要让每艘船都能独立航行。”作为教育家校长的良知在于他本身应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是“首席教师”、“教师的教师”。作为教育家校长的良知在于应“讲政治、懂教育、精教学、善管理”,不断提高课程领导力,进而提高学校课程执行力。作为教育家校长的良知在于自觉实践教育、理解教育、掌握教育、研究教育、创造教育、建树教育,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艺术,卓有成效地应用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实践。我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已经启动,开始实施。作为一名具有理想和抱负的普通高中校长,要时刻不忘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快乐发展是自己的第一要务,时刻不忘把自己所领导的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卓越、社会公认的名校是自己的第一责任,时刻不忘思教育家之虑、践教育家之行、成教育家之名是自己的第一追求,真正成为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以“责任”打造人才培养“更高质量”、以“本领”促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的“教育名家”。
  
  (六)以“强化基础”保障“更高质量”
  建设更高质量,需要基础保障。一是强化质量监测基础。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省情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形成质量监测的长效机制:建立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真正地解放校长、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二是强化发展要素基础。我在连云港调研时,11位普通高中校长告诉我,他们感到压力最大、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依次为:投入、地位、评价。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学保障水平,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物资保障和课程资源保障体系,走出“吃饭靠财政、运行靠收费、建设靠贷款”的不良循环,强化政府责任,着力解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等发展难题。三是强化教师素质基础。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高度重视并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提高教师培训成效,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强化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校本研究制度。四是强化科学管理基础。认真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全面落实各学科的德育目标,加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严格执行“五严”规定,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五是强化内外环境基础。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坚决摒弃主要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片面做法,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作为教育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为建设“更高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以“本领”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更具特色”是提升普通高中品质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是“教育家办学”的重要标志,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普及水平迅速提高,去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超过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0%,走在全国前列。但应清醒地看到,我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人才类别多样化与培养模式趋同化、人的发展个性化和学校发展同质化、学校竞争激烈化与办学主体功利化之间的矛盾,“千校一面”,缺乏特色,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又难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把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把更多的个人发展选择权交给学生,站在公平的起点上,办出特色,凸显个性,面向未来,各领风骚。这既是我省普通高中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位普通高中校长的“看家本领”。   
  (一)抓住“两个基本”,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推进普通高中发展更具特色,必须紧紧抓住“两个基本”:一是抓住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基本内涵,明确建设方向。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做第一,又争唯一”。我认为:一流高中“既不在大,也不在全,关键在有特色,并善于把特色发挥到极致”。“特色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对自身传统历史的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基础上形成的”,“特色的打造不是一个简单的闪光点,而是全方位、全员、全程的文化渗透”,“走出少数学生接受某种优质教育即为特色的认识误区”,“大面积、广泛性、持久化是检验特色学校创建的一个标准”,特色建设须“坚持全面性、基础性、内生性原则”,“认准特色,措施扎实,坚持数年,彰显特色”。二是抓住普通高中特色建设的基本要求,明确操作办法。办学特色不仅是个性张扬的基石,还是素质提升的引擎;不仅是普通高中的生存战略,还是普通高中的发展战略。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方法可以借鉴,但内涵不可复制,每一所普通高中应当走自己的路。齐白石先生曾说:“仿我者死,学我者生。”我想再加上一句“超我者兴”。特色建设一定要从校情出发,既不跟风,也不赶潮,心要热、头要冷、步要稳,要善于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谨慎热点。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有所多为与有所少为、有所先为与有所后为相统一,防止平均用力、四面出击,防止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以重点带动特色、以全面支撑特色、以优质强化特色、以个性彰显特色,出良师、育英才,可选择、能持续。
  
  (二)突出“两个转变”,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普通高中承担着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走向社会奠定基础的双重任务。推进普通高中“更具特色”,一是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视觉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等。上述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个体之间呈现的智力差异性,使得每个人看起来都“与众不同”。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多元人才观,为我们提倡积极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形成多元的评价观提供了依据,也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创新型人才培养应贯穿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在不同的学段要突出不同的重点,推进学生由好奇向兴趣转化、由兴趣向志趣转化、由志趣向志向转化。普通高中教育应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鼓励开设各种选修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没有多样,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
  二是转变学校发展方式,强化特色。首先,探索建立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机制,采取联合办学或联合培养方式,共同培养优秀高中生。联合开发课程,按照高校要求,高中生提前选修大学课程,大学承认其学习经历,并给予相应学分。其次,建立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与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衔接机制。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必然要求高校招生方式多样化。在公开、公正、有序的原则下,积极推进高校多样化自主招生改革。我想,很多时候,有问题并不意味着方向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高考改革既要“向前走”,也要“稳步走”。高考改革是“难题”,但不是“无解”。相对公平性是高考得以存在的最大合理性,高考选拔的是合格人才,天才、偏才、怪才是社会的特例,社会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但不能单一地依赖高考来实现。任何制度都有它的盲点和局限。高考也不例外,既不要理想化高考,更不能妖魔化高考,要以宽容平常之心看待高考。第三,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试办合作综合高中,试行“2 1”模式;建设分科普通高中,借鉴国外经验,举办“科学高中”、“人文高中”和“数学高中”等;试点超常普通高中,借鉴国外天才教育的经验,对确有天赋、特殊才能的孩子进行特殊培养。
  
  (三)依托“两个支撑”,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一方面依托学校特色文化支撑。学校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塑造普通高中个性、凝聚师生员工的内核,是一所普通高中整体实力中的软实力,是一所普通高中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文化是普通高中存在的标志和本质的反映。普通高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关键,环境文化是基础。我们常说“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就是“文化育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学生,与其说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文化氛围“熏”出来的。每所普通高中因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办学理念、办学战略的差异。都会形成自身的特色文化。我们说清华附中与南开中学办学风格的不同、人大附中与深圳中学办学特色的差异,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不同和差异。实践启示我们: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的学校;追求卓越并富有特色的学校,如果没有卓越并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永远不可能成功。
  另一方面依托学校特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是普通高中特色形成的重要导向和基础。学科特色存在于教师队伍、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环境氛围之中。从我省情况看,普通高中学科特色大体可分为:基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学科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课外教育形成的学科特色。推进普通高中发展“更具特色”,关键是要努力创造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卓越,打造精品课程,提高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如果一所普通高中对课程建设缺乏独立的思考,势必“从众”和“跟风”,其结果必然是培养目标趋同、办学模式雷同、改革措施相近,远离办学特色,远离一流普通高中水准。
  
  (四)构建“两个平台”,推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
  “更具特色”是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整体质量、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推进普通高中发展“更具特色”,一是构建制度创新平台。特色创建需要宽松的环境,普通高中在办学模式、育人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应有更多的自主权,允许并鼓励普通高中大胆探索,开展特色办学改革试验。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办法,丰富评估指标体系,突出对办学特色的评价,引导普通高中开展健康办学特色竞争。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办出学校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最大限度地改善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逐步减小班额,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债务,积极、科学、稳妥地实施绩效工资。切实减少校长繁杂的事务,给校长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扩大普通高中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构建特色建设平台。启动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工程,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引导更多的普通高中走高质量、特色化、能选择、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努力促进普通高中“一校一品”,着力推进普通高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针对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问题设计,推出一批项目,搭建一批平台。实施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高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为那些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课堂;探索实施直通车培养计划,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校之间共同构建联合培养人才的对接机制。
  打造“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普通高中,使命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要继续“讲趣心、负责任、增本领”,继往开来、不懈奋斗。我们坚信,随着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和全国、全省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我省普通高中一定会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与时俱进、创新推进,率先发展、率先辉煌!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中华文化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系统,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对当下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作为秦淮教育人,我们要有让校园文化植根于秦淮文化的意识,要对秦淮文化具有认同和欣赏的感情,要有选择和坚守文化的意识,这是我们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准确地把握基于秦淮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生长点,将其转变为具体的学校文化
[情节回放]    曾读过一篇《小学生问倒老教师》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接受学校安排上了一堂观摩课《小马过河》(第二课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激疑拓展,自主延伸时,老师说:“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课文里老马让小马亲自去河里试水的深浅,这样做对不对呢?假如我们面对一条不知深浅的河,也亲自去试,万一这条河真的很深,我们不是会
我从小就喜欢数学,喜欢做数学题与读数学书,读完师范后教小学数学至今,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从最初的依样画葫芦到逐步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小学不小”,小学数学教学也是一门大学问,它涉及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对儿童的理解,而且它们之间往往交织在一起,使小学数学教学这个领域变得复杂而又迷人。多年来我在学习、教学和研究中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和零碎的理解,但远没有达到系统化的
一、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应该充满音乐味    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为载体,突出音乐学科的属性,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掌握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有文化品位的音乐课堂更应该“以音乐为本”,始终充盈着浓浓的音乐味。在《阿喽喽》的教学中,我通过学唱彝族儿歌,让学生理解音乐,获得情感体验。  学习演唱的技巧,让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浓浓的音乐味。我将歌曲中主要乐
“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并建立人的生命活动和言语表现之间的紧密联系。说到底,是引领学生走向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人生道路的教育,是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潘新和语)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应该以表达为中心展开教学。当前人们对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颇多微词,就课型来说,有口语交际课、阅读教学课、作文指导课、课外阅读课
数学在本质上就是在不断的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这种“深入”,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多地是指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数学教学,不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例或现实原型出发逐步抽象、概括建立起某种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受,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指导数学教学,不同的年级、内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倾向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即不能突出体现核心知识本身的“核心”所在。具体表现为不能揭示出核心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不能激活、建构以核心知识为主的知识群和认知块。那怎样才能突出体现核心知识本身的“核心”作用和价值呢?这需要组织和实现由经验式走向学科化的教学跨度。    一、揭示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思想观念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我们在引导学生建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
人物小传:  陈国安,1992年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初中任英语教师,现任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坝中学副校长。2007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评为市首届新课程教学“十佳教师”;2008年12月,被扬州市教育局“十、百、千”工程评为“省级教科研专家培养对象”;2012年8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对于一颗种子而言,扎根的土地越贫瘠,越能显示种子的顽强生命力。  对于一只雏鹰而言,面对的风暴越肆虐,越
前不久,又一次参与和享受了江苏省第22届“华夏杯·教海探航”颁奖盛会的系列活动。会上饱赏了闫学老师执教的《我的理想》作文课,这是作文“同课异构”展示活动中的一节课。闫老师的课无论是从课的教学架构的匠心方面,还是从教师机智的教学启导语言等方面都折射出她那深度和执着的“儿童作文”教学追求——儿童生命的童真与开怀的意态表达。她显然是试图在“儿童作文”的本真表达和潜自由习作的理念实践中去开垦一片生机盎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