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那位老师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ma7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节回放]
  
  曾读过一篇《小学生问倒老教师》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接受学校安排上了一堂观摩课《小马过河》(第二课时)。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激疑拓展,自主延伸时,老师说:“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老师,课文里老马让小马亲自去河里试水的深浅,这样做对不对呢?假如我们面对一条不知深浅的河,也亲自去试,万一这条河真的很深,我们不是会淹死吗?”看来这位同学还真进行了思考,而且联系实际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显然这位老师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小马过河》一文是曾荣获全国童话创作一等奖的经典名作,一直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保留篇目,文章通过故事告诉孩子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学生却对老马的话提出了质疑。老师对孩子的提问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面对众多的听课老师和全班学生,他的脸红了又红,最后只好宣布:“同学们,由于老师没有思想准备,对于这个问题,等老师考虑一下课后再予以解答。”好在过了一会儿下课铃声响了起来,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不无遗憾地离开了教室……
  
  [换位体验]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由得在心底问自己!碰到这样的情况我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我是那位老师,我会这么做:
  
  1 了解。我会微笑着扫视全班,说:“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疑惑吗?”等待片刻,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一下这个问题是属于个别孩子的困惑还是大多数孩子的困惑。因为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处理。
  
  2 肯定。肯定这位孩子善于动脑,而且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实际上这位同学的提问还挺有水平:首先对课文中老马的做法进行了质疑,接着以反问的形式提出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做。因此,我会发自内心地肯定学生的提问,这样做表面看来是在表扬刚才提问的孩子,实际上是在暗示其他孩子:要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学习品质。
  
  3 回顾。很多时候,我们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或一个答案。简单的一个“是”或“否”,“对”或“错”,既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判断老马这样做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从老马让小马自己试探着过河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这堂课要告诉大家的道理还是非常明了的,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试一试,不能光听别人说。
  
  4 讨论。这时,老师可顺势利导:“看来,老马是为了让小马明白实践的重要性才让小马亲自去试一试的。你觉得老马在让小马去试一试的时候考虑过‘小马会不会淹死的问题吗’?”虽然文章并没有写出问题的答案,但我们何不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去揣度一番呢?也许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有的会说:老马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他经常从那条河上经过,他知道那条河的深浅——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小马是可以安全过河的。但他没有直接告诉小马。是为了让小马亲自去试试:也有的会说:老马考虑过这个问题,虽然他没从那条河上经过,但他听小马说老牛告诉他河水不深,才到老牛的小腿那儿。由此可以推断:照小马的个子,过那条河绝对没问题。所以他才让小马亲自去试一试;也许有的还会说:老马知道马生来就是会游泳的,因此不管水深不深,小马都不会淹死。
  
  5 延伸。在学生多元理解老马这样做的原因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刚才那位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假如我们面对的是一条不知深浅的河,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碰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去尝试,不过我们要学会灵活地选择尝试的办法,而不是盲目地去尝试。
  
  [我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呼唤开放、自主的课堂,当这种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教师心中的时候,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老师说一不二的课堂,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于是在谈到教师素质的时候,“教学机智”这个名词就成了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它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敏锐的观察、准确的判断、果断的行动和适当的处理。
  
  1 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基础。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前提条件,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常常把钻研教材作为备课最重要的内容,上述课例中的老师肯定也充分钻研了教材,但是备教材只能是教师备课的一部分,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学生这头。我们还需“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思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等。只有老师心中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碰到意外情况的时候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灵活、恰当地处理突发事件,才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上述课例中,如果那位老师在安排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时候,事先设想一下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当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时候。自己该如何处理,那么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那样的尴尬。当然,老师也不可能完全猜中学生所提的问题,但是只要老师真正把握了教材、吃透了学生,那么课堂上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2 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引领。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上述教例中,孩子们看到文中的老马让小马亲自去试一试河水的深浅,从而产生了“会不会淹死”的疑虑,这是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决定的,而且他们也耳闻了不少孩子溺水身亡的事件。这些事情肯定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印象,由此对老马的做法产生了怀疑。作为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同时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价值取向、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意义。在学生猜测“老马在让小马去试一试的时候究竟有没有考虑过‘小马会不会淹死的问题”’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已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明确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 以丰富的经验积累为依托。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在课堂上碰到一个突发的问题,我们会感到束手无策,但当我们课后仔细想想,也许会一拍脑袋说:哎呀,真傻!当时我为什么不这样处理呢?其实,“教学机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学经验的积累,但也并非教龄长的老师教学经验就丰富,教龄短的老师教学经验就不丰富,关键就看老师在平时有没有注意积累。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书,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从来没有写过一篇教后感,在碰到问题的时候还会毫无应对的措施。因此,教学机智依赖于丰富的知识储备及教师不断地实践。我们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也许刚开始处理得不是十分恰当,但时间长了,就会得心应手地处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拥有教育机智应该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其他文献
案例透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过程缺失”    为了考查过程性目标的落实情况。我们编拟了如下一道关于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检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顺利且正确地解决该问题,要么列式为“24÷6”,要么列式为“24÷2÷6”。据教者反映,他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曾经多次组织类似练习,但依然有部分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方
他,夸美纽斯,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他以教育使者的名义流浪人间并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向世人昭示着教育之于人类的必要——假如要成为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完成。    一    1592年3月28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尼符尼茨市一个“捷克兄弟会”会员的家庭里,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因为他的父母是从康敏迁徙到这座小城来的,所以取名为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y,捷克语即康敏斯
当一所名校拥有了百年的历史,时间的厚度、文化的积淀往往使她彰显一种优雅的教育风度:谦恭、厚重、大气,冷静、理性、从容。在这样的学校面前,如果我们从教育传承的视角去观照她百年的教育史,其间的细节,这所学校百年的教育作为,她的教育哲学与历时百年的教育追求,当为今天的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财富。这也是一所百年名校存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百年数代人矢志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例3、例4及“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在分析比较中引进中位数  1.前不久,李老师参加了一次跳绳比赛,7位老师的平均成绩是120下,李老师排在第二名。猜一猜,李老师可能跳了多少下?    学生各自猜测,并说出想法。  2.你们都认为李老师的成绩应在平均数之上,一定是这样吗?板贴出示如下成绩:  谁来先排一
在《江苏教育》2011年第2期“作文教学难题求解”专题中拜读了管建刚老师《“修改”教学:你准备好了吗?》一文,管老师在文中引发我们对作文修改的重视和思考,我深以为是。但是对管建刚老师认为的“学生互改只是教师的无奈之举、无能之举”一说而心存疑虑,故借此文向管老师请教。    [原音重现]    “一些老师,让学生相互改,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那大都是老师的无奈之举、无能之举。三个臭皮匠在一起改
很少有一位校长像他这样痴迷于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很少有一位校长像他这样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学科教学同样满腔热情且钻研的深度一点也不逊色;很少有一位校长像他这样对课堂教学有如此深刻独到的见解并率领教师团队矢志不渝追求理想教学的境界。特级教师、学者严华银曾经这样描述王俊带给他的激动:“这是我近年来接触到的最有内涵、最懂教学的初中校长了。”是的,在接触过王俊的人心目中,他就是这样一位教学的热爱者、研究
飞扬童心    当我们面对文本时,会本能地以自己的立场、思维去理解。我们读出什么,课堂就讲什么:我们认为要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就学到什么程度。  薛法根老师谈道:“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将自己当做一个儿童,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好奇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发现。这样的解读,我们就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刘发建
当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级政府都在围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主旨全力推进“均衡教育”。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大交流,改良教师队伍……应该说,各地在实施时开拓了很多渠道,创新了许多策略。洪泽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教育本质出发,架构自己的推进方式,创建自己的实施途径,以“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为价值追求,开创了推进教育优质均
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物致知”——即格物而致知,既要去“格物”,去调查、研究、观察、实验等,同时又要“格”出“物”的性质、“物”的规律性这些“知”来。  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他所谓的“意义”,就是关于自然的性质、规律性、理论解释模型等科学概念体系,这句话里面的“经历”,也是指一种实践行动。  用儿童话来说:“科学”就是“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句儿童话就包含着要从大自然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中华文化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系统,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对当下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作为秦淮教育人,我们要有让校园文化植根于秦淮文化的意识,要对秦淮文化具有认同和欣赏的感情,要有选择和坚守文化的意识,这是我们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要准确地把握基于秦淮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生长点,将其转变为具体的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