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一碗难喝的鸡汤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可能是在“豆瓣读书”短差评最多而好长评也最多的书,若是放在“知乎”,“赞同与感谢”和“反对与没有帮助”两方的点击率也应该相持不下。这是一本朴素无华却十分难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位临床成绩卓著的心理医生,他在他多年临床门诊经验的基础上,循着自律、爱、成长于信仰、恩典与奇迹的线索,写下了这本引导和帮助人们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追求心智成熟的成长笔记。毫无疑问,《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碗心灵鸡汤,而且不同于一般好喝又没用的鸡汤,派克医生的鸡汤,掺了各种苦涩的中药便罢,还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青霉素味儿,十分难喝。
  人们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目的和效果。看一场爆米花电影,很容易就可以高兴两小时。而每天练字半小时坚持一整年却不见得会有什么收益——因为书法无论软笔硬笔,要突破原先的书写习惯达到更高的水平,要持续把自己放在一个令自己不舒适的状态里,不断挖掘、承认、修缮自己的不足。练字或许不是一个好比方,然而看一本难读的心理学著作也正是如此:逼迫自己承认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将令人十分不耐烦。是以,当许许多多的读者带着负面情绪翻完《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往往会粗暴地将之归类为“又一本没用的鸡汤”。
  书法,乃积小流而成江河。心智成熟的旅程,则是一点点凿开我们心里禁锢自我的“南墙”,然后才能通向更开阔的山河湖海。真正想要写好字的人,才可能学好字;真正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才可能走出心智的困境,真正想看懂这本书的读者,才可能领悟其充满诚意的精髓。只是可能而已,在我们身处的速食时代,这实在太不划算了。
  需要强调的是,这本书完全不教人如何成功。它只辅助人治病。从一个心理医生的角度来看,虽然涉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但这世上没有一个完全心理健康的人,每个人,都多少有大大小小的毛病,阻碍我们心智的成熟。然而我们为什么要不断促进心智成熟?作者对本书后两章《成长与信仰》与《恩典》进行了长篇累牍的阐述,心理医生真是世界上最唠叨的一类人。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心智成熟,是心智健康的进阶形式,在本书中,两者其实并无二致。至于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心智健康,套用医生的唠叨:为了我们、我们爱的人、爱我们的人,都生活得更加幸福——而不是纵容我们心里的疾患渗透我们的生活。
  基于爱而非成功,心智成熟的旅程却是从我们常常最缺乏的自律讲起的。我们总是想要把简单轻松的事情安排在日程的前头,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先开开心心吃完晚餐看完动画片,最后才勉强自己去做作业。大家都做了十几年的作业,大概没人会认真去想,不爱做作业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预示着一个人长大以后无穷无尽的逃避。而自律往往是一种推迟满足感的战术,其战略方针是阻止我们逃避面对问题。是啊,小时候贪图安逸的同学们要提高警惕了,长大以后再想学习自律,是很难的哟。
  因此作者在自律的环节,大段大段地阐述和例证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子不教,家之过。”对于少年而言,这些章节意义在于帮助他们说出他们心里的呐喊:孩子,承受甚至承袭家庭的心理诟病,绝对不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大多数将要甚至已经脱离了家庭成长教育而言的新青年来说,我们今天养成的自律,我们明天在教育中坚持的自律、诚实、关怀,是对下一代最好的爱。
  爱。对爱的解读,我想应该是多年来这本书影响最深远的方面,也是最难让人敞开心扉承认和接受的篇章。作者对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如今的我们常常说教:人生而孤独,爱情不能帮我们解决孤独的问题。一定如此吗?不。孤独是因为我们只有活在我们自我的界限里才感到足够安全,而受到激情操控的浪漫爱情,只能暂时性地瓦解这种自我保护的界限,让人触碰心灵交融的美妙。但激情会退却,孤独会回潮。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被情欲操控的爱,其半衰期很短。而拓展自己、包容对方、共同成长的理性的爱,则更持久、独立、谦和但仍然自信、不畏惧失去。
  当然应该承认,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追求伟大爱情,更加不是每个人都觉得短暂的爱情就不伟大。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关于如何去爱,才能让自己和对方都在爱情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与成长,而不仅仅是我们有时在看电影时甘之如饴的痛苦、折磨与分离。
  至于成长中的信仰,作者提出的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是:不同的人在信仰不同的信仰时,有不同的信仰方式,比如科学,就要不断地用辩证和怀疑的眼光去“信仰”。“上帝”其实活在每个人的心里,是我们生而为人,不断追求心智成熟的终点。也许没人能成为上帝,但在艰苦卓绝的旅途上,一天比一天接近目的地,亦没有什么不好。
  心理医生不同于一般的鸡汤作者,他的唠叨鸡婆,其实是循循善诱与层层递进的深入推理,引诱我们主动面对问题——主动自讨苦吃——主动地,从我们自己的舒适地盘里走出来,更勇敢地生活。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本书的可贵在于,即使在其出版30年后的今天,也不是每一个有问题的人都能积极坦然地接受心理治疗,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找到可靠的咨询医生,更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支付高昂的治疗费用。能够有心力来看这本书的多数读者,均“有疾在腠理,至多病在肌肤,尚可自治。”也的的确确,三十年来,这本书帮助了许多人。它帮助过我,也希望它会对你有所助益。
其他文献
三月的城市春寒料峭,这只有还在冒芽吐蕊的树与花知道,人们大多是不知道的。至少这条街上的每一家火锅店里吃得满头大汗、面红耳赤的人不知道。晚上九点,天乌蒙蒙的。我坐在店前的台阶上看夜宵摊的老板耍手艺。他把锅抬起来,火苗便腾地往上蹿。我坐在台阶上眯着眼睛看那火舌,嫩白的月亮好像正在它头顶上,二者一红一白,颜色还挺搭配。  我从火锅宴上溜出来,在这坐了已经有十五分钟了。  上一次同学聚会结束,有人悄悄向班
期刊
很久前看过一个故事。一对年轻男女在列车上相遇,相谈甚欢,瞬间爱上了彼此,可是直到分别的那一刻他们都没有说出来。后来他们各自成家,生儿育女,被岁月蹉跎出了满头白发。再后来,他们丧偶,恢复了单身。在行驶的列车上,他们再次相遇。女人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忘不了他,男人说自己一直在等她。跨越了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两个人终于还是相遇了。  很多人感到遗憾,因为他们错过了这么多,到了耄耋之年才能在一起。但是我觉得
期刊
去年秋天我从东部回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穿上军装,并且永远在道德上保持一种立正姿势;我不再要参与放浪形骸的游乐,也不再要偶尔窥见人内心深处的荣幸了。唯有盖茨比——就是把名字赋予本书的那个人——除外,不属于我这种反应的范围——盖茨比,他代表我所真心鄙夷的一切。假如人的品格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成功的姿态,那么这个人身上就有一种瑰丽的异彩,他对于人生的希望具有一种高度的敏感,类似一台能够记录万
期刊
当我们只剩下虚无  唯有沉默的太阳够好  森棒的静寂  是无声的声音  微风足够讧人微笑  傍晚是某个正在遗忘的人  树叶模糊的影子  更甚于晃动的树枝  希望不断诉说  像某人在轻唱  森林静默不语  它一直在发声  荐诗/老汉  如果只剩下虚无。  黄昏会漫过一整条街道,树叶笑得前仰后翻,湖泊静默地望着你。时间兜在云际,繁星总是眨眼,海浪偶尔叹气。  如果我们剩下的不只是虚无。  那么和此时此
期刊
颜陌:欢迎大家参加这期访谈,我们这次的主题是“遗憾”。遗憾通常是指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人的一生犹如在大海中航行,有海阔天青,也有滔天大浪。那些雪白的浪花是没有达到目的地的海水,因而会发出遗憾的叹息。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叹息?现在想起来又是怎样的感受?  吴思琪:我最近看了一部台剧,叫《一把青》。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部普通的电视剧,而是一部历史剧,一部演绎了战争年代生命的悲苦
期刊
每次逃禹  都包含某些艺术,  某些虚张声势,至少  育杀些令人费解的  人体和金属的  相互转换也就是说  当它们混合的时候  铁链并不需要完全  解开。在每次混合  的最后他必须重新  挞纯自己。而这个不断  重复的过程中最固难的  部分是:打破束缚之后  更回原先的那个胡迪尼。  荐诗/光绪  在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这首诗有特别打动我的地方。但是在第二次打开它的时候,突然领会到它的深意
期刊
我念中学的时候,一直很希望别人能送我一本书,不论什么书都好。洁白纸张上透出油墨的味道,如果扉页上能有赠送的题词,再塑封上,就更好了。因为中学时我很喜欢读书,却无人指引,无人推荐,只能是自己瞎摸索,毫无章法,走了不少弯路,也踩了不少坑。  身边不少朋友都收到过书,来自同学的,来自父母的,都有。我的父母是实用主义者,会问我生日时想收到什么礼物,若我要什么,他们会给我买,但并不会包装好,甚至预先藏好给我
期刊
土坯墙倒下,一声叹息  让一位老人久立不走  这倒下的是他的  太多记忆,也是恋恋不舍  他的皱纹里已刻着  眼前的倒下  以及这房屋内外的  唠叨不休的穷困岁月  倒下的墙土的烟尘  散发在他周围  他俯下身  抓了一把墙土看了又看  他望了望天空  望了望四野  转过身去,扛着铮亮的铁锹  向青枝绿叶的山上走去  特邀点评|王士强  这首诗一开始便将人带入颇具张力的情境。土坯墙倒了,人老了,一
期刊
“果然,一小时以后,我在市集广场边上的那家旅馆的小餐厅里刚吃完午饭,一个不太年轻的老姑娘走了进来。她的衣着十分朴素,一进来就举目四下里找人。我向她走去,进行自我介绍,并且告诉她,我已准备就绪,可以马上跟她一起去看藏画。可是她的脸刷的一下子涨得通红,像她母亲一样,表现出慌乱和尴尬的神气。她问我能不能先跟我说几句话。我立刻发现,她有为难之处。每当她鼓鼓勇气,想要说话的时候,这片局促不安、飘忽不定的红晕
期刊
【作品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少有才名。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曾任校书郎、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长庆二年(822),由工部侍郎拜相。多次被贬。与白居易声气相求,深交数十年,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诗歌成就巨大,言浅意深,动人肺腑。其文多贴近现实,一些祭文、墓志铭颇有真情实感。著有《元氏长庆集》。  原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