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于“意境”内涵的理解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对散文意境而言,“境”为绿叶,“意”为红花,散文意境美的内核在于意蕴。
朱自清散文注重创设优美的意境,感情真挚浓郁,不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都包含着独特的个性和情趣。下面,笔者就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谈一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二、赏析《春》一文中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美主要在于他的文章满贮着诗意。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呢?朱自清运用比喻艺术创造出的散文诗意就能给人多方面的美感。
1.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景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画出了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烘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使之更为出神入化。如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作者独具慧眼,敏锐捕捉到了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赋予了“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机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2.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在《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读这段文字,读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作者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眨眼睛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体。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律动的、立体的图画中溢了出来。
3.含蓄美。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味之不尽”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同样也是用比喻艺术来加以实现的。《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了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描绘了盛开的野花。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有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这样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此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春》中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富于变化。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在欣赏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的同时,在取材方面、立意方面、结构方面对于创新文章风格、技法无疑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岱军,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自清.欧游杂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刘宇帆)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对散文意境而言,“境”为绿叶,“意”为红花,散文意境美的内核在于意蕴。
朱自清散文注重创设优美的意境,感情真挚浓郁,不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都包含着独特的个性和情趣。下面,笔者就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谈一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二、赏析《春》一文中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美主要在于他的文章满贮着诗意。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呢?朱自清运用比喻艺术创造出的散文诗意就能给人多方面的美感。
1.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景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画出了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烘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使之更为出神入化。如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作者独具慧眼,敏锐捕捉到了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赋予了“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机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2.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在《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读这段文字,读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作者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眨眼睛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体。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律动的、立体的图画中溢了出来。
3.含蓄美。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味之不尽”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同样也是用比喻艺术来加以实现的。《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了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描绘了盛开的野花。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有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这样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此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春》中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富于变化。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在欣赏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的同时,在取材方面、立意方面、结构方面对于创新文章风格、技法无疑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岱军,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自清.欧游杂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