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ywps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于“意境”内涵的理解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对散文意境而言,“境”为绿叶,“意”为红花,散文意境美的内核在于意蕴。
  朱自清散文注重创设优美的意境,感情真挚浓郁,不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都包含着独特的个性和情趣。下面,笔者就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谈一谈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二、赏析《春》一文中的意境美
  朱自清的散文美主要在于他的文章满贮着诗意。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呢?朱自清运用比喻艺术创造出的散文诗意就能给人多方面的美感。
  1.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景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画出了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烘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使之更为出神入化。如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作者独具慧眼,敏锐捕捉到了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赋予了“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机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
  2.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在《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读这段文字,读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作者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眨眼睛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体。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律动的、立体的图画中溢了出来。
  3.含蓄美。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有余味、有余情,具有“味之不尽”的含蓄美。这种含蓄美,同样也是用比喻艺术来加以实现的。《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了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描绘了盛开的野花。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有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这样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此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春》中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富于变化。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在欣赏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的同时,在取材方面、立意方面、结构方面对于创新文章风格、技法无疑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岱军,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自清.欧游杂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4]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采用了“专题模块”的编排方式,以单元主题的方式体现历史的发展和变化。面对新教科书,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敢打破教科书内容结构的编排顺序,按部就班,机械利用教科书资源,没有充分认识教科书的工具性和教科书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对教科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并加以利用,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教学时可以适当打破单元和模块的限制,建构知识,理解问题。    一、模块内历史专题的纵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与传统的物理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教育手段,以灵活的、主体化的方式,把信息形象生动、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一线的物理教师,如何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
新世纪提倡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一、正向思维  正向思维就是根据有关规律,依题意的层次结构逐步分析求解。  【例1】 在如图1的电路中,R1=R3=4Ω,R2=6Ω,电源电压U=12V。求:  图1  (1)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2)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分析:(1)S1、S2都断开时,R1中没有电流通过,R2与R3串联接入电路。  R串=R2+
在认识农村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农村教育发展的价值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结构和课程改革目标等方面的定位进行思考,提出了几点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措施。
回想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历程,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学生,不是课堂上踊跃发言的优秀生,而是那些被称为 “沉默一族”的后进生,因为在他们的身上倾注了我更多的心血。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要想改变后进生,应从提高其语言表达的兴致和能力入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所领会的东西。”只有通过言说,学生才能将理解由模糊、无序的状态,提升到清晰、有条理的程度。正因如此,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