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rgul2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及文化自信对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要求我们时刻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使之在校园生根、发芽、传承、创新,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树立新时期文化自信,以学校特色文化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校本课程开发、社团建设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如下收获——
  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确立校园文化主题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地方文化的浸润。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孕育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才能使学校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要实现地方文化在校园文化中落地生根,首先必须确立相应的校园文化主题。我校位于风景秀美的集美湖湖畔,湖风微茫潜入槛,受水的浸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同时,毗邻集美大学,对望华侨大学,沐浴着令人歆羡的文化氛围。湖光卷气两相和,“若水文化”由此孕育而生。若水校园文化推崇“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纳百川”的胸怀、“流水不腐”的勤劳、“滴水穿石”的坚持。同时,确定了校园文化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学生社团是最适合的载体。
  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水拓画特色社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魂”。建立文化自信,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不仅走进校园,而且进一步成为学校的品牌,成为展示学校文化理念的一张名片,是我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将传统文化和学校的“若水文化”有机结合,是我校在众多传统文化项目中进行科学选择与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水拓画这门传统艺术和我校的“若水文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水拓画起源于唐代,千年来水拓技艺在中国几乎失传,被列为世界非遗项目。我校将水拓画技艺与“若水文化”有机结合,作为学校的特色去研究和推进,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美术组不懈探索,通过社团活动逐渐将水拓画凝练成特色课程。通过编制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先从有绘画基础的学生着手培养,然后以点带面、以老带新,逐渐辐射全校学生。每个社团成员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通过“班级管理法”让学生自我管理、相互促进,将水拓画社团打造成一个温暖的集体,水拓画社团课程与活动得以有声有色地开展。
  传统文化课程化,开发具有文化底蕴的校本课程
  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化,才能形成教学特色,成为学校的品牌和文化符号。我校提出,课程编写不仅要走出只传授技艺的误区,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為此,美术组编写出一套水拓画特色校本课程,采用“递进式”教学模式,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形成系统,兼具广度和深度。学生在识水拓、知水拓、赏水拓、玩水拓、爱水拓的课程学习中享受传统文化的艺术美、文化美、鉴赏美。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因此,我校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自己喜欢的图案拓印在丝巾、扇子等生活用品上,并把自己亲手拓印的作品送给亲朋,既美观又实用,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此外,我校还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水拓艺术和地方文化结合起来,以闽南特色地方文化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具有闽南特色的作品。学生在创作的同时,感受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加深了对地方文化的理解,真正做到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学校文化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课程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生命力。
  发挥特色社团文化辐射作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对于传统非遗项目,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从而扩大其辐射面,提升其影响力。如何“走出去”?我校定期组织社团文化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一方面,在校内积极组织“若水”文化节现场展示,在校外组织开展“爱心义卖”“水拓进社区”等活动。丰富的社团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贴近社会、关注生活。在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悟,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加强。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引领辐射作用,我校还组织社团成员走出学校,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中小学艺术节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演,并分别获得省、市一等奖和国家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在一次又一次的“走出去”活动中,我们见证着孩子们对水拓文化的理解、对学习水拓技艺的体验和感悟。当孩子们饱含热情地向来宾解说水拓画的由来和艺术特色时,不仅表达能力得以锻炼,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实现了我校让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初衷与最终目的。
  总之,开拓传统文化课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时代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在参加省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展示活动中、在学校“若水”文化节活动中、在社团爱心义卖活动中,我们看到了社团文化活动对孩子们的影响,认识到以水为媒、以水拓画为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一幅幅动人心弦的斑斓画卷,描绘出了孩子们眼中真实的美丽景象,更描绘出了孩子们心中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具象与抽象完美结合、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
  责任编辑:李香玉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 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近日印发,提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
期刊
这个世界更需要行动者,尤其是善良而智慧的问题解决者。学校教育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看她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是否坚定了这样一种人生信念:那就是用我們的善良和智慧为世界贡献一个问题解决的行动,让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发生向善、向上的变化,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这是灾难给我们教育的启示,也是教育致力培养的核心素养。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来源:微言教育)
期刊
衡量教育是否有成效,核心在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及其離开学校以后,自身的生命状态及生命实践是否变得更好,是否有持续为自己以及他人创造美好的意识、动机和习惯。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教育者自身职责与使命的完成,其最终标志是学生利他能力的养成。  ——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季春梅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期刊
大部分在线教学以讲练为主,重点难点精讲精练,评价手段是刷卷刷题,死磕答题技术、技巧。大部分技术工具更新,都是为了强化这些低阶学习技能,更深层的学习技術工具绝少涉及,如学习框架设计、意义构建、项目规划、问题解决、方法创新等,这才是学生赖以终身发展和取得更高成就的底层系统。这些与全球21世纪教育理念和框架不符,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高阶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  ——中关村学院学术委
期刊
我理想的家庭教育是有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孩子有被理解的体验,可以感受到爱,知道自己的内在世界是可以分享的,愿意向这个世界敞开自己。同时,家庭也应该容纳误解和适度的冲突,让孩子意识到还有一个不同于自己內在世界的外在世界,这样孩子就更容易接受被误解和被拒绝,既能够享受幸福,也能够承受痛苦。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侯瑞鹤  (来源:光明日报)
期刊
从知识维度看,评价体系应体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動及不同层次科技知识的差异性,体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成果的差异性;从时间维度看,评价体系应体现知识的生产、传播、转化、运用等不同过程中,随着时间变化其作用及影响的差异性;从价值维度看,应根据评价目的不同,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等不同价值角度,构建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
期刊
从汉江之滨起航,在岘山之麓成长,在刘汉青校长的带领下,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坚守“立德、立功、立言、立人”的校训精神,秉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办学理念,不懈躬耕,用行动唤醒迷茫学子,引领他们走向自信人生。  唤醒:立德铸魂天下计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急不得。揠苗助长不仅不能让生命加速成长,反而会让生命提前凋零。”刘汉青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不求桃李相报,只管施肥浇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时势造英雄。在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疫”中,英雄无处不在,先锋拼搏在前。如何落实好“英雄教育”,用英雄们的言行举止与内在精神去引领青少年学生成长,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谁是英雄:重识“英雄教育”本真  崇尚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禀赋。我们一直将英雄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锻造学生价值观、人
期刊
1996年,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南郊、国家级风景区万峰林之侧,一所“政府+企业”联合办学的新型学校——兴义八中拔地而起。建校仅23年,兴义八中已成为贵州省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享誉黔滇桂,跻身全国百强高中之列。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23年时间里,兴义八中共有192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近年来,兴义八中高考成绩逐年提升
期刊
2月,为期两周的“世界公民素养”网络课程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启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抗疫之道”。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何给学生上好这堂“人生大课”?作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执行校长,席酉民对教育的“现在”与“未来”有什么样的思考?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席酉民。  教育不等同于教学,“融合”是大趋势  记者:有人说疫情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真善美,也照出了假恶丑。对此,您认为西交利物浦大学开展“世界公民素养
期刊